
当前蜀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孙和平

作者简介
孙和平,四川开江人,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班结业,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退休教授,现任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著有《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人文开江——县域社会与文化个案研究》《浣花溪随笔》《眷顾的美丽》等著作与诗文集,有多篇文学评论、散文、论文、著作、文化创意策划文案等获各类奖项或收入文摘、选刊、选本和大学、中学语文参考教材。
一、当代蜀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蜀诗历史悠久,诗圣的最主要历史遗迹在这里、苏东坡的重要历史遗迹也在这里,当代诗书画院也在这里。在独特历史背景下,蜀诗的历史感、使命感以及当代性等等,更为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更为紧要。蜀诗的底蕴及其发展后劲,无不是我们要认真予以研究、对待的命题。成都被誉为一座诗歌之城,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重镇。因此,我们对当代蜀诗的认识与思考,感到肩上更多了一重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社会责任,更多了一重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
当代诗词生成于一个特有的工业现代化、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其中,我个人的认识有两点:
(一)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媒载体的多样广泛,电话、手机的大普及,与现代城市社会节奏快速、生活紧张的互相激荡,生活中出现碎片化现象随处可见,碎片化表达盛行、流行语增多,社会的情绪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其文化负面效应,就是美感的丧失、社会认知的深度弱化、想象力的贫弱。互联网时代,利用手机等传媒形式,构成社会性泛阅读、亚文化传播,已有10万家之多,其影响和振荡是传统纸媒所无法企及的。
恰好诗词这一古老的载体形式,一下变得年轻活泼起来。它的篇幅短小、它的精炼集中、它的生动活泼,被充分利用和发挥起来。一篇诗词,就那么二三十个字,四五十个字,恰更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和需求,更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精神的快节奏的紧张状况,更便于借此放松心情、舒缓节奏,满足古雅、安适的心理精神的消费需要。
以上几点,恰恰为当代诗词构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现实背景。这一现实背景,正空前适应了诗词艺术短小精干的形式特点和欣赏特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显身手。比如坐公交车上班的当儿,即可在手机上读一首诗,或立即吟咏成一首诗。诗词形式的短小、诗词内涵的精微、情感表达的幽曲,正好可以就中得到充分的正面发挥,充分适应,彰显其文化的无限能量,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与运用,产生最为积极的影响力。
正如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所言,中华诗词以其内在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灵魂,有着极为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对传统农耕社会是一种强力的无情的冲击。现代商品生活及其生活方式,毫无传统的优美典雅的古典意味,人们从哪里找寻优美宁静的田园牧歌风情?
在西方,现代芭蕾舞艺术的产生就是基于人类的古典审美的追求。同样,诗词的古典审美属性,古色古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典美的特质,不可取代,最能引发人们怀古之幽情。尤其是现代生活的背景下,人们的古典审美的精神追求和消费需求愈发迫切而浓厚。
不妨体会一下,唐初四川籍诗人陈子昂,他以“幽州台歌”这一优美典雅苍古的诗化经典意境,发思怀古之幽情,唱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急剧转型的工业化浪潮,我们现代人怎么来保持并追怀心灵固有的“幽州”呢?
从上述事实看来,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现代商品生活及其生活方式毫无传统的优美优雅的古典意味,我们从哪里获得固有的古典审美的心灵需求?这对于特具古典属性的中国传统诗词的发展,造成一个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很大很好的机遇。无怪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当今学习诗词写作的社会群体竟多达370万之众,可想而知,诗意化的心灵与精神需求,何其大哉。
二、打造蜀诗品牌、赋予蜀诗品牌荣誉称号
在当代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条件下,诗词成就的取得和体现,除了作家与作品这两个方面之外,第三个方面的成绩已经出现,即诗词品牌效应的追求和做法。
什么是诗词品牌?答曰:继诗词名作、诗词名家之外,有关诗词文化获得别一样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也即品牌效应的事物,我们称之为诗词品牌。最为典型的个例是中华诗词学会创立的“中华诗词之乡”,它对全国各地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获得了广泛社会影响。在我们四川,比如,泸州屈原魂诗词大赛,年年举行,坚持不断,长达30年,对繁荣当地诗词文化、培养人才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社会文化效应。这就是品牌。再比如,富顺诗词学会长期坚持开展“月会”形式的诗词创作活动,这在各地都有自己创新性的特色性形式运作。这种运作形式,就是一种文化的历炼和创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这一类创造性、创新性工作,是诗词名作、诗词名家产生的必要条件、必要形式和途径,是尤其需要的环境和氛围。这就是品牌。这对地方基层的诗词创作活动开展,具有特殊推广意义。
品牌创造的空间十分广大,各地可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环境条件的各种优势,充分创意策划,创造自己的诗词品牌。例如,在成都草堂小学、泡桐树小学,那里正在积极开展诗词吟诵活动,很活跃。吟诵,是诗词文化发展的很好切入点。设想一下,着汉服唐装,表演式地吟诵,拿腔拿调、摇头晃脑,而吟诵的往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台上台下交流互动,那岂不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热烈场面、和合气氛。在场的人都被躁动了情绪,甚至出现一片一体吟诵之声,形成了宏大诗意氛围,良好社会风尚。
目前,协会正参与成都浣花吟诵节的筹建工作。浣花吟诵节,必将成为成都的一张靓丽的诗歌名片。
我个人有一个创意策划的考虑,在江油李白故乡,应创立“小李白”全国诗词大赛。那一定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小李白”的称号,有吸引力,可在全国打响。全国各地少年儿童,谁不想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拿到一张“小李白”的荣誉称号?谁不想获得这个终其一生的精神的自豪与动力?
因此,协会决定除了继续狠抓诗词名作、诗词名家之外,也要继续不断地创造培育别一样的诗词品牌。我们初步决定,适时建立“蜀诗品牌”,把它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称号,授予各个优秀的单位。我们认为这应该可能成为我们协会的又一工作目标和工作推动的动力。
三、创作与培训、示范基地的建立、分布以及工作活动的开展
四川省诗词协会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平台,她必须是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会员,也应该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基于这个认知,本届常务理事会以来,根据初步的工作实践与思想认识来看,在全省一些地方建立创作、示范基地,是必要的。目前阶段,我们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工作。我们已先后在纳溪、温江、新津、渠县、威远、通江、射洪等地建立了诗词创作基地,还将在其他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基层、厂矿等建立中华诗教的示范基地或诗教名校。建立基地,对活跃与促进当地诗词创作、协会工作有一定作用,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社会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近代百年,科学技术发展有一个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建立科技实验室,同样,人文社会科学,比如诗词,也应通过创作基地的途径形式,凝聚点滴诗意感觉、灵感,勃发新意、深意。促进当地诗词创作取得成绩、诗词文化活动的活跃,扩大诗词文化的社会影响。建立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赋予优良的生长环境,将其作为地方诗词创作的生长点来加以培育,使之成为诗词创作经验、创作成果的基地,起到导向、引领的作用,也推动地方创作风格、流派的雏形的产生和形成。从省的层面来说,各个基地分布点,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工作活动的一个个抓手,整体上起到举纲而目张的网络效应。四川,自古以来都是中华诗词的大省,当今时代,需要大力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弘扬岷峨风骨精神。建立基地,是传承弘扬四川诗词文化的一个途径、一个经验。以上所述,也就是建立基地的宗旨和目的。
基地建设的构想框架与基本思路
(1)首先,需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空间分布点,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数字信息网络。在中心城市的地面上,通过就近建立的基地如温江、崇州、邛崃,具有各自的文化发展优势,正好形成三点一线格局,优势互补,通过试验、试点,作为重点,带动一片,乃至于促进全局发展。(2)基地布点,要首先考虑基地自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比如所在地创作队伍状况,创作实力与潜力,要优先考虑经济发达、文旅发达的地区,要考虑当地领导机构的支持力度,自身诗词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已建立的基地,另外如川北广元、阆中(或南部)、盐亭、川中隆昌、川南古蔺等地。(3)基地的建立,要按照一定工作程序进行,要求得当地文联、诗协的同意和支持、要协调好关系,得到很好的支持、配合。要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4)管理上,要明确基地负责人,要与省协会建立形成必要的工作机制、联系机制。但必须明确,各基地应自觉接受省诗协在当地分会的直接领导管理工作之下,同时接受省诗协的工作指导。
四、当代蜀诗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成就,常常是集中标识为一个种概念。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而到了明清两朝,成就时代标识的却是小说,再也没有诗词的标识性的概念产生。可是,进入当今时代,却产生了“中华诗词”这一标识,我个人认为,此概念的产生,意义非凡。它既是当代中国诗词的一个标识,也是三千年中国诗词历史演变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一个总体性概念。
说到这里,还有必要提出有关当代四川的一个诗词概念一一蜀诗。蜀诗,传诵千古,无不是对唐诗高峰的极大丰富、扩大和提升。上世纪80年代,胡耀邦同志视察泸州,在街头脱口说出一句话:“风过泸州带酒香”,是对川酒的诗意化绝妙吟诵,中规中矩,古色古香,是蜀诗本土特色的充分展示,让人一见难忘。蜀诗就是如此地参与了四川地方历史文化的建构。“蜀诗”之说的独立存在,不仅仅是就诗词的空间意义而言,意味着西南一隅的四川,其诗词创作追求本土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反映了诗词的本土属性。蜀人写蜀诗,写四川本土色彩、本土风味的诗。倡导蜀诗及其本土性意识,目的在促使四川诗词朝一个方向迈进,在题材内容上,倡导本土书写、当代书写,使之成为四川地域诗词文化的基调、色彩,写出本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特质,写出四川人民的精神风貌,从而对蜀国一方天地的山川风物、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的本土元素,做出一个当代意义的提取和展示。展示地域个性,就是根植文化传统,吸取现代精神,在文化的内在发展中实现一种本土的现代精神。如今重提“蜀诗”,正是当代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本土的一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参照。本土性这个路径应是主体性的核心,构成为蜀诗的主干。蜀诗姓蜀,本土元素要充分进入诗词,多方位多层次构成为本土诗词系统,成为本土诗美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此传诵于口、教化于心,起到文化建设发展、文化精神引领凝聚的社会作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诗词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揭示、地方文化形像的塑造、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度、广度、温度,都是不可代替的,能起到很大作用。这一点,不乏其例,雅安有一个经典个案,“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产生了全国影响。各个地方诗词团体及个人,为地域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似应养成这样的本土意识,追求这样的本土境界。而此间的岷峨及岷峨风骨一语,则是蜀诗的标志性体现,也是蜀诗精神风貌的标杆。因此,如何将岷峨风骨的精神不断注入更新更深的内涵,这应是蜀诗的不懈追求。
在众多诗词家的不断实践探索之中,蜀诗、岷峨风骨、诗词大省的使命担当,这恰是当代蜀诗理论空间架构的三个维度,极大树立了当代四川诗词文化的体系性、特色性,构成为当代四川诗词的强有力支撑。
格律诗词,应是所有文学中最具典雅形式和高深内涵的文学体裁了,千百年来都被看成是“阳春白雪”,但却成了文人雅士把玩的艺术,而与平民生活相去甚远。历史上,唐代诗人刘禹锡搜集倡导“竹枝词”,开辟了一条结合的道路,至今仍然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人们津津乐道。纳溪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山翁诗社和他们的诗词写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崭新面貌:(1)当代文化知识水准普遍提高;(2)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精神追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3)诗词的极大普及;(4)传媒载体的多样广泛,手机大普及;(5)城市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可见,诗词平民化,作为一种现象,显然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需要加以关注。诗词平民化,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孔子诗教的"温柔敦厚"开始成为普通民众的社会需要、生活需要以及精神追求。过去的所谓“附庸风雅"之说,从此可以休矣。
五、当代蜀诗历史的初步认识以及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中国文坛岀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传统诗词,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借着中华腾飞的新时代东风,重新出现在文坛,活跃在文坛,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有比翼于新诗的势头。三十年为一代。转眼间,当代诗词走过了她的三十年的历史道路,她的起点、落点,所形成的高峰期,有如划破长空的物理抛物线,给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财富。总结起来,我个人认为,她至少成就了如下几个时代性特点。(1)产生了一个极富时代标志性的基本慨念——中华诗词。在四川,则是产生了“蜀诗”的概念。蜀诗之名,虽早已有之,但几乎不为人们使用。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在四川诗界出现,并赋予特定的当代内涵。(2)诗词历经磨难与考验,到了当代,一出世就产生形成井喷效应,大批诗词作品及其作者,积数十年学养的修练,社会生活的打磨,时代的感召,可谓气质不凡,来势汹涌,一开始就拥有特定的时代高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初步形成了当代的特色,从而具有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特色面貌而引人注目。这一点,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现代文学极为相似。(3)造就了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宏大的诗词家队伍。据中华诗词学会第五届大会报告的统计,全国诗词家队伍,拥有370万人,令人吃惊,却又是事实。而且还不言而喻,所创作的诗词数量,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可胜数。(4)至于诗词家的社会构成、题材领域的无所不包、诗词形式的丰富多样,创作态度与方法的积极向上等等,都是诗词史上的一个空前飞跃。正如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所言,中华诗词以其内在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灵魂,有着极为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川省诗词学会,是1986年刚从省上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战士、老领导、老诗人何郝炬、马识途、李维嘉等发起创建,很快联系了四川大学等的老一辈学者教授组成。组织编辑四川诗词刋物《岷峨诗稿》,一直正式公开岀版发行至今,已达35年。另有学会会刋《四川诗词》也已30多年。三十多年来,四川诗词创作活动蓬勃发展,已公认形成四川百年诗词的一个高潮时期,产生了“蜀诗三老”的历史佳话,初步形成了“岷峨风骨”的群体风格特色,初步建构了蜀诗、岷峨风骨、诗词大省的当代使命三个维度支持的当代蜀诗史、蜀诗理论的基本构架。我们理应祝贺当代蜀诗,希望更上层楼,继续不断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弘扬岷峨风骨精神。
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岀现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一一那就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古典诗词,作为一个文学种类,历史最悠久、形式最古老、艺术生命力最强大、拥有最广大作者与读者,可是,它竟然在文坛上突然消失了。这是为什么?而经过几近半个世纪的沉寂、涅槃,它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突然起死回生,以其煥然一新的时代风貌,重返文坛,重现勃勃生机。这又是为什么?这一当代文学史上的现象,内蕴独特、丰富,而且意味深长。惟其独特,更加宝贵,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研究空间,值得文坛有志之士加以关注、考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