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吴王(朗诵剧或话剧)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创作
文/吴名岗
时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三年冬天。
地点:养城(今安徽省界首市)
人物:孙武、吴王、伍子胥、伯嚭(以下简称:武、王、胥、嚭)
主题词: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

一:杀二将(序幕)
一支吴兵,持吴字大旗走过场,作翻筋斗、劈叉等表现跋山涉水的武术表演。(幕后朗诵,最好出字幕)
公元前512年,初秋,孙武跟从吴王阖庐及伍子胥、伯嚭,以讨伐吴国叛将盖余、烛庸为名而伐楚。在孙武的总体谋划下,拔舒城、擒获烛庸;伐钟吾,逮捕钟吾国君;灭徐国;克养城,擒获了吴国降楚的盖余;斩杀了烛庸、盖余二将。这时吴军上下一片欢腾,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

二:劝子胥
胥:孙将军,今晚月色皎洁,你我何不外面走走?
武:(边走边说)正合我意。(相互施礼,边走边聊)
胥:这次伐楚,多亏孙兄高瞻远瞩,总体谋划四战:拔舒城、袭钟吾、灭徐国,克养城,擒获二将,而我吴军几乎无伤亡。真令人兴奋啊!
武:伍兄这是哪里话,胜利是君王决策得当,全军将士奋力杀敌的结果,我们可不能自以为功啊。
胥:孙兄说得对。我听说“齐人有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长卿(孙武字)兄,是这样吗?
武:是有此言。
胥:长卿兄:我军接连胜利,军中欢跃,楚军沮丧,我们已在楚国境内,郢都可望,我意欲乘势攻楚入郢,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武:(略一沉吟)不可。
胥:君王亦有此意。
武:不可。
胥:难道“此势”不可乘?
武:不可!
胥:为什么?
武:势有大小,这次我军取得对楚四连胜不假,但不过是边境小胜而已,主要是擒杀吴国的叛将。这种小势对攻楚入郢这样震惊天下的大事来说,势不可乘。
胥:哦!
我报仇心切,有些欲令智昏啊!
武:我们这次伐楚,离开吴国已经近半年,迂回辗转几千里,马不停蹄,人不休息,天气已冷,将士们还穿着秋装,也太疲乏了。吴国父老期盼子弟凯旋,妻子儿女盼望亲人回家。公子光为吴王才三年,我们一起准备了这次伐楚,才取得了胜利。但是对攻楚入郢,我们毫无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啊!再说,楚国虽有些无道,但新君尚能团结臣僚,知道爱护人民,这次楚军几路兵马出动,虽未能阻止我军的胜利,但他们的实力还是强大的。
胥:司马沈尹戌,监马尹大心,莠尹然他们这些人都是忠于楚昭王,会以死保卫楚国的。
武:伍兄,你还记得我在《形篇》开头说过的那两句话吗?
胥:记得,记得!(背诵)“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武:哈哈
胥:我记得还不错吧!
武:你记得倒是不错,怎么到了事上就忘了呢?
胥:是我知会读兵法,到了真打仗时就感情冲动,忘记运用您的兵法了。
武:伍兄,用兵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可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啊!这次我们取得了些许小胜,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攻楚入郢,可是关系吴国存亡的大事啊!
胥:长卿兄说得道理我明白,但是我来到吴国已经整整十年了,胡子也早已白了,我的仇今生还能报吗?此仇不报,死后叫我怎么面对父兄啊。(哭泣)
武:(表情严肃,话语斩钉截铁)子胥:如果现在攻楚入郢,不但会毁坏了吴国,你我的性命都将不保,你将永远失去报仇的机会!
胥:(为之一惊,甩头)啊!
武:还记得您刚到吴国时说王僚攻楚,公子光说您只是为了自己报仇,不可听从的话吗?
胥:记得。
武:今天,您如果为了报仇,支持吴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攻楚入郢,一但失利,您不但无法报仇,您自身也就危险了。
胥:是。(深施一礼)多谢孙兄提醒!
武:我们先暂时撤兵,回到吴国,从长计议,做好多方面的全面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天下大势的成熟,以待楚国犯下大错,我们就可以击败这个作恶多端的老牌帝国不但为您报仇,也为天下受楚国霸凌和欺侮的各国人报仇!
胥:好!愿孙兄为天下人谋划好击败楚国这个霸主的完全之计,早日痛饮郢都!
武:好!
(二人缓步而下)

三:谏吴王
(吴王阖庐召集子胥、孙武、伯嚭开会,商议攻楚入郢之事)
吴王上场
王:先祖泰伯,奔吴为王,与楚相邻。楚国恃强凌弱,灭国二十一,我吴国不自强,随时都有亡国之忧,今伐楚至养城,欲乘胜攻楚入郢,以消我祸患。思虑不定,与诸将商议,以决大计。(坐)
(孙武、子胥从右上,伯嚭自左上)
胥、武、嚭:君王早安!
王:(起立相迎):三位将军安好!请坐。
胥、武、嚭:谢坐。
王:三位爱卿,这次伐楚,多亏各位尽力,进展十分顺利,在没有什么伤亡的情况下,灭两国,夺二城,灭了楚国的威风,长了我吴国的志气,我们现今已到楚国之地,离郢城不过数百里,朕欲乘势攻楚入郢,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大家沉默片刻)
伯嚭将军,您是楚人,离开楚国不久,熟悉楚国情况,说说您的看法。
嚭:君王,楚国国大民众,二百多年强盛未衰,中原大国秦晋齐鲁从未能入楚境,所谓齐桓公伐楚,也不过是在楚之边境做了次阅兵而已,晋率诸侯三次与楚大战,各有胜负,但没能进入楚地。
今君王四战四捷,楚将救护不及,吴军神出鬼没,让楚军胆战心惊,不知防护那里,如何防护。昭王年轻,即位不久,自己不能决策,宰相子常和众将各负其责,各自为是,没有坚强而统一的领导,我看借此胜利之际,楚人惶恐之时,攻楚入郢正当其时。
王:嚭卿言之有理。以朕看来,子胥是会支持马上攻楚入郢的。
孙将军:这次伐楚如此顺利取胜,都是您谋划得好,真正做到了您的兵法所言:“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说说您对攻楚入郢的想法。
武:我认为现在不能攻楚入郢。(王、嚭皆惊)
王:怎么讲?
武:郢未可入。
王:嗯!说说您的理由。
武:君王,我们这次伐楚,您准备了多少时间?
王:两年有余。
武:您想伐楚入郢,准备了多长时间?
王:攻克养城之后,才有此想法,不过三天。
武:毫无准备的战争能打赢吗?
王:不能。
武:此不可一也。
君王,我们这次伐楚,离开吴都多少天了,我们的步兵走了多少里路您知道吗?
王:大略知道,但没细算。
武:我们离开都城已经五个月零十五天了,我们的战士迂回奔袭,跋山涉水,已经跑了4600多里路,大家精疲力尽,太疲劳了。此不可二也。
王:哦!
武:请问伯将军,现在楚国有多少人,有多少兵,有多少战车?
嚭:据三年前的统计,楚国有800万人,30万兵士,1500辆战车。
武:君王,我们现在的兵力只有3万人,不到楚国的10分之一,以这样的兵力对比,我们能取胜吗?
王:我军已竟打到楚国,不但没有伤亡减员,还随时招募到兵士,不断壮大,楚军闻风丧胆,执政众而无主,天下诸侯无人援楚,朕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啊!
武:所谓“机不可失”,不过是就吴楚边境这片小地方而言,君王放眼看看广袤的楚国,回头看看我们吴国和越国,再环顾天下诸侯,君王思之,还会感到机不可失吗?
王:孙将军,我们这次四连胜,虽说是边境小胜,但楚军出动的可都是精锐之师啊!我看,现在攻楚入郢,楚军也不过如此而已。
武:楚军这次行动,虽然有不少破绽,这主要是他们不了解我们的作战方略所致。但楚国毕竟是大国,它的人民还能安于生活,诸侯与之也无大争,因此,目前楚不可大伐,郢都未可入,此不可三也。
我们这次的胜利,与攻楚入郢那是根本无法相比的。所以我劝君王撤兵回吴,伐楚之事从长计议,从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一但时机成熟,再伐楚入郢,方可大胜。
王:我们马上大胜,岂不更好?
武:我们这次出兵已近半年,再继续攻楚,已是旷日持久,暴师国外,且并无粮草供应之预先准备,如果越国乘机而起,袭我姑苏,楚国就此反击,吴国危矣,君王危矣!
嚭:越国之事,君王早有准备,料其不敢妄动。君王:象如此吴国对楚之优势,恐再难遭遇,用兵有利有害,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大业难成啊!臣愿为王前驱,不惜贱命,攻取郢城!
王:多谢伯卿!为了消除子孙后患,成就吴国之大业,朕已忘我,我们这次一定要攻楚入郢!
胥、嚭:定要入郢!
武:定要当即攻楚入郢?
王、胥、嚭:就是要现在攻楚入郢。
武:王意已决?
王:多数人的意见!
武:(仰望天空,冷笑)呵呵,呵呵!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哈哈,也罢。吴王:孙武请辞。
王:怎么讲?
武:孙武辞去!
王:(起立按剑)哪里走?(这时六卫士迅疾而上,站立孙武两旁,将其围住,空气骤然紧张)
武:天下之大,定有容身之处!如有不容,孙武纵然身首异处,亦不会从命。(迈步)
胥:(边走边喊):郢都不可入!(疾步单腿跪于孙武面前):子卿兄:不能走!我伍子胥日暮途穷,报仇心切,欲令智昏,忘记了兄长对我的劝诫,我知道现在郢未可入,但我抑制不住马上入郢复仇的激动感情,所以才说“定要入郢”。我不能为了自己报仇坏了君王的大计啊,我不能为了自己让吴国军民作出无谓的牺牲啊!如果君王定要现在入郢,我也愿隋兄而去!
王:怎么讲?子胥您也要离朕而去吗?
胥:君王,我现在就恨不得飞入郢都,替父兄报仇。但是,客观条件不成熟,我们还没有足够战胜楚国的力量,我不能为了个人毁了君王的事业,不能毁了吴国人民安稳的生活,所以我赞同孙将军的意见,愿回到吴国,踏踏实实的做好打败楚国的各项工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争取早日与君王一起打败贪腐霸道的楚国,为父兄报仇!
王:哈哈,哈哈哈!朕不过是想试试各位的真情,既然孙将军认定郢未可入,那就暂且回吴,从长计议,以作后图。
嚭:君王明鉴。
王:好!就依大家的意见,先班师回国,伐楚入郢之事,回都再议!各自准备班师去吧。

四;乃归吴
一支吴军持旗走过场,呼喊:凯旋了,回国了!凯旋了,回国了!然后,全体上场亮相,回国,同时谢幕。
2022年5月5日第3稿


作者风采:

吴名岗,男,山东省惠民县人,山东省孙子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孙子文化、《史记》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孙武生平考论》,发表论文130多篇,在《大众日报•丰收》发表有《上下其手之后》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