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4)
——关于将平上去入古四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文/郭省非
那些找出各种强词夺理不取消入声誓不罢休的人,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实际,那就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中的方言差别巨大。提倡说普通话并未说要取消方言,在南方某地甚至出现过保护方言的呼声。试想,如果960万平方公里的十三四亿人说的都是一个腔调,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不是要提倡多样性吗,不是说要反对单边主义吗,要求人们都说一个声调,那不成了“千腔一调”了吗?方言取消了,那豫剧就不是河南特色,越剧就不是浙江特色,粤剧就不是广东特色,秦腔就不是陕西特色,川剧就不是四川特色,楚剧就不是湖北特色,文化的多样性被单一性所取代,那还有意思吗?
保护古四声,保护入声,是同样的道理。那些主张取消入声的人,不真正懂得提倡讲普通话的初衷是便于交流,公务员和播音员讲普通话是便于同人民大众交流,教师讲普通话是便于同学生交流。即便如此,有的地方还采用方言广播,其实这也是方便交流。是用古四声还是用新四声,要把声韵的不同功能不同作用面对的不同对象严格区别开来,作为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提倡用普通话,用新四声;作为传统文学艺术,书法用繁体字,京剧用湖广韵,地方剧种用方言,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用古四声。要划清语言的工具性和艺术性的界限,这就如同所有的诗都是话但不是所有的话都是诗一样。
在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但并未主张取消方言,更未主张取消入声。官方文书,明清两朝曾统一用“馆阁体”书写,但民间和书法界仍是“百花齐放”。同样,提倡讲普通话并不必然要取消古四声、取消相当大的人民群体仍在使用的入声。实际情况是,不论哪个方言区的人说的何种方言,彼此之间说的话可能听不懂,但各自创作的诗联格律是统一的,古四声是统一的。这就是古四声的神奇作用和力量之所在,也是保留古四声、保持入声十分充足的理由和客观依据。
坚持在传统诗联领域使用古四声,使用入声,还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统一性。我们知道,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仍在使用古四声、使用入声创作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如果大陆地区明智地取消所谓“双轨制”,统一用古四声、用入声创作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那两岸四地就毫无障碍地用统一声韵创作、欣赏和交流传统诗联了,此乃中国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
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还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目前正在世界各地兴办的孔子学院,如果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古典对联、古典诗词,就不应不教授古四声。而且,只要是采用与汉字相关的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读写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就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如在日本就有汉诗团体,有时还组团到中国访问交流,他们仍然坚持使用古四声。
如果我们取消入声,那我们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呢?人家把中华传统诗词的古四声当宝贝学习传承,反而主创之国将其丢弃,难道要我们的后代到日本去学习中国的古四声和入声吗?讲日语的都能用古四声创作诗词,难道讲汉语的即使是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就学不会古四声吗?低能也不会低到那个程度吧!真是岂有此理!取消入声,是浮躁心理作祟,是高度近视的反映,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更不能拾今丢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割断对外文化交流。
如果真的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不顾,真的取消入声,那真的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也是对子孙的不负责,简直是视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积累和宝贵文化财富为儿戏,是开天大的历史玩笑。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一旦抛弃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十世纪末开始创造的西夏文字,随着蒙古铁蹄下西夏王朝的覆灭,也就失传了,使用西夏文字的党项民族也不复存在了,但那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事。
韩国本来长期使用汉字,但在李氏王朝后期采用拼音文字,结果造成原来用汉字书写的历史和文书典籍只能靠极少数汉学家识别,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汉字面前两眼一抹黑。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由于他们的文字没有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使得原有的历史成为一团漆黑,反倒要从中国唐玄奘西域取经文字记述里去寻找线索。可见,保持文字、语言,包括保持声调的一贯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甚至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是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的。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北魏、元朝、清朝,但统治者的高明之处是继续使用汉字汉语,使用古四声的元曲和清联恰恰是这两个时期为中华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少数民族都以中华文化的大局为重,都以中华文化的先进为荣,难道56个民族之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中的有些人就“把豆包不当干粮”了吗?教训也是深刻的,在上个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曾经有人主张“打倒孔家店”,但并未提出取消入声,即使是提倡写白话文的鲁迅仍然按古四声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样的伟大诗篇。
后来,更有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浩劫,而发动者虽然认为旧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但他还是坚持用古四声写出了大气磅礴的诗词,登上了中华诗词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位主张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的伟人,什么都敢破,就是不破古四声,就是坚持使用入声,而且用入声叶韵的《满江红》词牌,填了一首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试想,如果取消入声,还会有这样的绝妙好词吗?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历史上最主张革命的人都坚持保护古四声、坚持保护入声,难道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之后,在提倡“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今天,在提倡传承国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反倒要取消古四声、取消入声吗?要知道,取消容易而想再恢复就困难了。如果真的取消入声,就会割断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历史,那将会造成永远的遗憾,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取消了入声,那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对于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遗产,要像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那样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古四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权,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土。我们要做中华文化的守卫者、建设者,决不能做中华文化的破坏者、丢弃者。对于祖宗留下的使用古四声创作的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我们只有责任添砖加瓦,而决不能自挖墙脚。
最后,再重申一遍,为了“保持民族性”,为了“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古四声不仅不能取消,入声不仅不能取消,而且要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精心保护。建议一切有志于保护中华文化的人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写于2012年
(全篇完)
郭省非,1941年生,湖北浠水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处处长、湖北省第一轻工业局办公室主任。现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