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之18——医者勿以善小而不为
渝陇之子
医疗无小事,民安皆大事。自从医以来,直至担任单位领导,我就以此为警言牢记心中。医疗,当医生从了解病人地域,病史,症状,体检,乃至每一项检查,每一种用药,不可粗心,懒惰。否则都会误诊,误治。是人命关天大事。民安,关乎身体安康,以及个人对病况乃至社会事件心理安然,是一件人心安,天下安的大事。
2003年3月下旬。临夏州民政局陕局长打来电话“朱院长,我们民政局现在要开展春暖行动的活动。主要是对流落在临夏各县红军西路军人员,全州13个公立敬老院进行慰问。除了送去礼品外,给他们查体巡诊,建立健康档案。我们初步选定合作医院是解放军第七医院。你们在这方面有良好传统,好的做法。这次你们愿不愿意参加?”“这项春暖行动的活动能解决西路军老红军,敬老院老人身体得到保健和照顾。我们人民军队责无旁贷。我们医院愿意参加。”我回答陕局长。于是,医院抽调了12名医务人员组成春暖行动医疗队,由我担任医疗队队长,携带器械和药品。出发那天,陕局长看见医疗队阵容强大,院长亲自带队,医院这么重视,高兴的连声说好。“每次为群众服务,有解放军第七医院参加,就会收到很好实际效果。谢谢你们!”陕局长真诚的表达道。接下来,我们翻山越岭,舟楫渡河,对临夏州6县1市,19位西路老红军,13个敬老院按照计划给予实施“春暖行动”。除了给老人们看病,检查,治疗,建立健康档案,医院还给每个老人留下了200元钱。加上民政局给的300元钱,每个老人能获得500元钱。老人们都激动得连声谢谢政府,谢谢解放军。
在临夏市敬老院巡诊检查的时候,发现70多岁的马正明老人双下肢皮肤溃烂,有些溃烂深邃的地方都可以看见肌肉和筋骨。了解病情,知道他得的是重度下肢静脉曲张十多年了。反复加重。去几家大一点的医院认为需要截肢治疗。他既害怕截肢,也没有钱治疗。现在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行走。双下肢一直疼痛,有时无法忍受。我发现这个病人后,心里为老人家的痛苦深感痛惜。想尽最大努力,帮助老人家恢复正常生活。于是,我给敬老院领导和个人建议,把马正明病人带回医院,我们尽最大努力给老人家治疗控制病情,治愈病人。民政局陕局长也非常赞成。敬老院领导和马正明老人非常高兴,连声说愿意,愿意。但是,马正明老人说没有钱住院治疗。我说“先治病,后谈钱的问题。”随后,我们就用汽车把马正明老人接回了医院。
接回医院后,我召开了外科系统科室进行病例分析讨论。大家认为病人病程长,溃烂面积大,病人虚弱,病情重,需要加强营养调理,还要经过多次手术清创,并多次皮肤移植,皮瓣成形。医院选配责任心强,医疗技术好的蒲成林主治医师(现在是临夏州医院肛肠外科主任)主管病人,由权王顺主任具体指导诊疗。然后,向全院发出捐款倡议书。我和政委孙峰政委带头捐款各1000元。当天,全院官兵捐款达到50000多元。马正明老人的伙食费全免。医药费超出的部分由医院补贴。经过医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创面逐渐慢慢好转。一个多月的时候,医院的花园里,每天能见到一个回族老人架着双拐,在医务人员保护下,慢慢游走。他就是马正明老人。两个多月的时候,创面已经愈合,马正明老人家已经可以柱单拐,自己行走活动。他在花园的亭子里坐下休息时,经常与旁边的病友说“多亏解放军第七医院的领导和医务人员,让我保住了双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否则,我早就会因为感染和双下肢溃烂死了。”马正明老人一共住院三个多月,花费90000多元痊愈出院。除了官兵捐款50000元。其余40000多元,都由医院补贴给免费了。他本人吃饭和治疗费没有花费一元钱。此事在临夏州引起各民族群众很好的反响。临夏州电视台,民族报都进行了连续报道。
随着解放军第七医院的良好声誉不断在临夏,甘南大地传播,许多群众有困难就写信找解放军第七医院。就在临夏州民政局的春暖行动结束后我顾不得休息。第二天就去上班了。在一堆报纸信件中,我看见一个白纸信封用蓝色钢笔水写下稚嫩的笔体。信封上写下:临夏市西川解放军第七医院,院长朱云才叔叔亲收。落款:临夏市东郊临夏州师范学校。撤开信,一封浸满血泪和忧伤的字句展现在我眼前“尊敬的院长叔叔:我是从报纸上见到您的名字和感人的事迹,才冒昧给您写这封信的。
我是一名永靖籍的回族女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长期忍受病痛折磨的支气管炎患者。据我母亲讲,我是从小就有这个病的,我的几个伯伯和姑姑,连同我的父母都有这类病。由于这个病,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病情发作起来时,连觉也睡不安稳,只能趴在床上捱到天亮;走几步路也喘得不行,完全丧失了一个年轻人的活力。父母和亲朋好友为治好我的病,已想尽了各种办法。姑姑告诉我喝一点罂粟就会好一些,她说她就是这样减轻病情的,可是由于我对罂粟的恐惧没敢这样一试。四伯母告诉我说在三九天吃顿野狗肉就能治好,但因找不到野狗肉也放弃了。由于身体有病,学校的许多活动我都只能请假,而且每学期只能在通知单上背着“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评语。由于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有时候痰中带血,有时还遭到个别同学的歧视和埋怨。人们都说健康是福,可是我连最起码的健康都做不到,我理想和愿望的实现也受到疾病的牵绊,我的前途在哪里呀!在漆黑的夜里,我常常悄悄流泪,泪水打湿了枕头……叔叔,我有时甚至已经绝望,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算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上看到贵院有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医术,想到贵院来治疗,但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很困难,哥哥和弟弟也都在读书。为了凑够我的学费,家里人求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我治病的钱从哪里来呢?我想课余时间外出打工或做家教,再来您们医院治病,但治好我的病要多少钱呢?希望院长叔叔能告诉我。等我凑够了钱,就来您们医院治病好吗?
祝院长叔叔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临夏师范学校学生:白树秀
2003年3月22号
我看完这封信,坐在办公桌前半天一动没动。一时间,我的心头涌动着无比复杂的情愫:我万万没想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会如此信任自己,会直接给我写信。我知道,在这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家庭都还十分贫困,像白树秀这样的优秀姑娘,能考上师范学校非常不易,她是全家人的希望,甚至寄托着全村人的希冀。看完这封信,潜意识就告诉我,决不能因为这个孩子患病就断送了她的前程,更不能因为她有了疾病而轻生!沉思良久,我摘下眼镜,擦了擦上面的水雾,提起笔来,给这位学生回了一封信:
小白同学:
你的信收到了。感谢你对叔叔的信任。
你想治病的心情,叔叔很理解。根据你在信中所讲的病情,我想是能够治好的。首先你要坚强,要树立生活的信心,要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你还年轻,你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应该有着更美好的前程。目前,你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期间暂时不要外出打工。关于医疗费的问题,你不必担心,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抽时间我会到学校来看你的。祝学习进步!
朱云才2003年3月26号
言而有信,是我的性格使然。我顾不得刚从牧区,山区巡诊归来,顾不得连日奔波的辛劳和疲惫,第三天天一早,我就带上政治处秦干事,亲自去了临夏师范学校,找到了这位叫白树秀的学生。在详细了解了她的病情后,把她接到了医院,为她做了全面的检查,组织内科专家进行了会诊,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支气管扩张症。此病是由于每次支气管炎大作,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愈,延绵发生。该病会反复发作,咳血,呼吸困难。也是医学上慢性顽固棘手的疾病。因此,我亲自为她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针对她的病情,医院免费给她开了1000多元的药品。临走时,我又给了她300元钱,让她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综合治疗,这位回族姑娘的病痊愈了。5月初,学校团委书记带领她和其他同学们,专程来医院给予送锦旗和感谢信。锦旗上书写金黄色大字“医生楷模,军人典范”。后来,她在给我的信中说,她现在学习生活都正常了,精神状态也很好,在当年11月学校组织的越野比赛中,她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获得了学校的奖励哩!2005年,白树秀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了。她专门来医院给我告别,并送上了她美术专业专门为我画的两幅画。一幅是山水画,一幅是雄鹰翱翔图。我询问了她的分配情况,回到永靖一所学校担任美术老师。我为她的成绩感到高兴。然后带她到食堂,与我们领导们一同共进午餐。午餐后,我让卧车司机把她送回了学校。
后来,我又陆续收到了当地群众一些信。大多数都是不认识的患者和驻地的群众写来的。一天早晨上班,透过窗户一缕早晨的阳光从窗户边照射进来,落在了一个信封上。这个信封上的字迹也很稚嫩,信封角上印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展开信纸,一行行稚嫩的字迹落入我的眼帘:
院长叔叔:
我是临夏中阿学校的一名学生,我离开妈妈从青海循化来这里求学的。前不久,我不知怎么的,全身抽搐,恶心难受,最后被同学送到你们医院治疗。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药费是同学给我付的,当时我并不知道价钱。回到学校后,我看发票后着实吓了我一跳,药价是181元。因前些日子的慢性喉炎,我已花了350元,没有钱了。我家在牧区,爸爸去世了,妈妈就靠喂20只羊供我读书,所以我不敢吃这个药,产生了退药的念头。一连好几天,我来退药都没退掉,因为医院有规定,发出的药就不能再退了。我知道这些药对我的病有好处,但我不能让妈妈给我寄钱了。于是产生了药退不掉,就出去打工挣钱来买药的想法。直到那天下午,我准备来找院长叔叔,没想到你们正在开会。我正要走时,一位叔叔出来接电话,我向他说明来意,没想到他就把身上的200元钱给了我。我再三推辞,他说治病要紧,赶紧治病吧,还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我,我当时好感动,感动得流着眼泪走出医院。可当我走到医院门口,看到门口贴的照片时,我才知道这位叔叔就是您呀!
院长叔叔,我感谢您了,真的感谢您了!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来回报您对我的关心。
临夏中阿技校学生:张明星
2003年6月9日
我把这封信看了两遍,才隐隐约约地记起这件事来。当时正在主持会议,确实太忙,过后我就忘记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姑娘还记得这么清楚,还专门写信来感谢——对了,应该抽时间去看看这个小姑娘病好了没有呀!7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带上医务处助理员专程去学校看望她。她已经痊愈,身体看上去很健康。在校园里交谈了一会。与她告别,我就放心的离开了学校。
写信的群众都是出于对解放军的热爱,对我个人的信任。在许多来信中,不是都与医疗有关,有因为家庭困难的事,希望给安排个工作。其中有一个文化水平是初中生的年轻人,我让后勤给安排到食堂当炊事员。有卫校毕业的医生,护士写信说家在农村,家庭困难,没有关系,没找上工作,想到我院来工作。我都把信转到医务处,护理部。指示机关,只要考察合格的,要优先录用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前后有16位护士,6位医生都通过给我写信反映困难被招聘到我院工作。10多年过去了,他们至今还在医院作贡献。
在群众来信中,最小的一个学生是14岁的初中学生,家住临夏县,银滩乡,沙泥锅村人。他的名字叫阿海德。他写信的内容很简单。信中告诉我。他们家穷,没有钱让他继续上学,他喜欢学习,希望我帮助他。收到信后,我想,这样喜欢学习的学生,不能上学,他的心里是多么失望,痛苦呀。对他将来人生是多么不公平呀。于是,我把信也让辛亦斐政委看了。并告诉了我的想法。我对政委说“我们派政治处的同志去沙泥锅村实际考察一下,摸清情况,顺便把村里其他有没有类似失学的学生。如果只是个别的,我们两个帮助阿海德上学。如果还有其他的失学学生。我们就和沙泥锅村建立助学帮带关系。”“院长,你的想法和我想到一起了。明天我就派秦干事她们去银滩乡政府联系,然后由他们带领去沙泥锅村去实际摸底了解。”政委说出了他的安排。后来,秦干事回来报告说村里有9个类似失学儿童。知道情况后,党委做出志愿助学倡议,除了我和政委外,挑选十八位干部共同组成助学小组。分配两人合力助学一个学生。我和政委负责阿海德的助学。每个结队助学干部主要是承担每个学生学杂费,过年过节去学生家里慰问。同时,由医院给他们的学校送去新课桌,和一些课外书籍。这项助学活动,医院和沙泥锅村一直坚持了下来。
后来,当我被评选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后,《解放军报》记者专程来到临夏采访我时,谈到我资助过的不少患者,特别资助以上学生的事时,我说“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够做到的事,更是一个军医应该做的事,如果再遇到需要我帮助的人和事,我还要继续去做。”
《易经》里面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中国古训,让我体会到,帮助人,是中国人文化道德传统的传承。帮助人,更是刻印在中国人心地里的善良本质。作为一名军人,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长期培养教育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而这种帮助,也是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导的具体体现。更是军人,医生本身的职责。
2021.12.7.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得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