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据12月7日新华社报道,党中央12月6日召开高层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此次重磅会议回顾总结了2022年中国经济历经“惊涛骇浪”,凭借全国上下团结,初心不变,取得佳绩。十月盛会更是指明今后前进方向。会议定调了明年经济工作,突出一个“稳”,明确五大政策,提出“四个敢”,释放出重要信号。
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会议做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所谓突出一个“稳”字,即:“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观察家们注意到,会议突出了一个“稳”字,新闻通稿共14处提到“稳”。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经济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更强,提振市场信心的力度更大。稳增长是推动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稳就业、稳物价、防风险、调结构、促升级等其他目标的基础。
会议要求2023年中国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但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3%。专家认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一对有机体,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前提。
专家们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经济增速将逐步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在基数效应和二十大政策红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全年有望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速。
会议指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10条新措施,包括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等等。
12月以来,全国多地已经开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不再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等。
专家们认为,2023年上半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努力摆脱疫情冲击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可能更高一些。
中央会议部署了五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中央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定调并未发生变化,但具体要求却有新内涵。
专家们认为,2022年我国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可用结余资金相比往年略显不足,因此明年财政赤字率可以考虑略微提高,可按3.1%来安排,接近2021年水平,适度扩大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专家们指出,明年初,在企业和居民部门需求收缩、信贷意愿不足、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应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总需求中的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应为财政政策提供支持,通过引导相关利率下行降低政府增量融资成本和存量债务负担,防止流动性冲击和债务负担推升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中央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专家们认为,提出“四个敢”的背后,是这三年以来,个别地方或部门,在这四方面有“躺平”“内倦”倾向,这突出了问题导向,要激发整个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专家们认为,作为给明年经济工作谋思路、定调子的会议,提出“四个敢”,就是要对全社会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发展的信号。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二是创新和改革的信号。创新是指科技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创新和改革都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接下来,随着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出台落地,这些信号会更加明确,它对社会各界的引导作用也会加快凸显出来,激励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和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积聚发展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惯例,中央高层会议召开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快也将召开。届时,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脉络会更加清晰。笔者深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凭借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稳字当头,初心不变,砥砺奋进,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再克难关,夺取新的佳绩!值此,特赋《中心》为评为纪。
癸卯攻坚求稳深,
壬寅搏聚初心。
华儿女,
旗鼓,
浪淘金。
新年布局欣欣语,
弘标竖,
与狼盘舞。
并举。
迎候佳音。
——2022年12月8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