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垃圾分类的演绎史
文/刁宗盛
垃圾分类管理是最近的热门话题,儿时的家乡青山绿水,几乎没有环境污染,那时也产生垃圾,但对大环境的污染很少,那时很多东西几乎都可以回收。衣食住行所产生的垃圾大多城市自己消化。但40多年前的物质生活和卫生状况都很落后,落后到我们虽然怀念过去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却并没有想回到那个时代里去。
比如说:那年代的衣服几乎没有化纤产品,衣服布料都是棉麻丝织品,旧衣服没有缝补价值后用小麦面熬制的浆糊层层粘贴制成“疙疤子”,再将这些“疙疤子”按脚的大小剪成鞋底的样子,数层叠加用细麻线纳成“千层底”鞋底子,最后再和做好的鞋面组装缝制到一起成为脚上舒适的鞋子。如果用于雨雪天穿,还可以在鞋底鞋面刷上“桐油”……;
那年代家家都有柴灶,能燃烧的垃圾都变成热能了:买的毛豆的豆壳、玉米棒的外衣等都可以晒干当做柴火,柴灶产生的草木灰是很好的农家肥料,除了作为肥料以外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用于防止婴幼儿尿床的垫子,相当于如今的尿不湿,做法是这样的:用布片裁剪成需要大小做成口袋,把草木灰装进去,扎好口袋口,夹到睡觉的婴幼儿裆部,这样,孩子尿床首先会尿到灰袋子上,灰袋子可以重新更换干灰,这样就减少了洗床单的次数,灰袋子用灰首选稻糠灰。
四五十年前还没有自来水,记忆中我家用水是几十米外的井水洗洗涮涮,饮用水多是到好几里路外的老沙河挑河水回来,这就要用上木桶,用久了的木桶和木澡盆会有渗漏,需要紧桶箍、盆箍并刷桐油,有明显渗漏的地方还要用“布烟灰”和桐油相拌,填补渗漏的缝隙……,这“布烟灰”就是废旧的布衣燃烧后的灰烬,可以想象那时把废旧物品用到了极致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如今油漆工用的“腻子粉”代替了当年的布烟灰,各种材质的桶和盆也代替了木桶木盆,我们的下一代只能从博物馆里认识这些物品了。
那时如果是逢年过节杀鸡、鸭,印象中有专业货郎上门收购家里废旧物品的如:旧报纸杂志、废铜烂铁、鸡鸭毛、杂骨等,一只鸡毛回收价1分、公鸡毛因为可以挑出一部分做鸡毛掸,所以价格要高些,根据毛色是否好看价格在1角至2角不等,鸭毛是根据鸭子大小在1角1分至1角5分不等,鹅毛能制作羽绒制品或出口赚取外汇,所以价格就更高了,甚至是把大的羽翼毛和鹅绒分开收购,当然我们家是没养过鹅也不会有鹅毛出售的。
记忆中的鸡肫皮(中医称:鸡内金)回收价1分钱一个,杂骨1分钱一斤,也就是废旧物品都可以变卖换钱,但分类要分好,记得那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猪骨头好像不要票证,但也要能找到食品公司的熟人才能买到,为了能改善我们的伙食,奶奶常常托人买猪骨头、猪头炖出来拆肉给我们吃,猪骨头后来还能换几分钱,这些骨头据说回收用于高压蒸出猪油用于制造肥皂,骨渣压成饼做肥料,那年代的人都非常纯朴,没有地沟油之说,杂骨蒸出的油确实在六安的工厂里也看到过。
我们在吃杏子、桃子的时候还会收集果核,有时还会捡拾这些果核砸开取出杏仁、桃仁卖给药房,橘子皮、冬瓜皮、冬瓜籽都有回收,用于中药房入药,家里的大人们为了鼓励孩子节约,常把这些废品回收变卖的钱奖励孩子做零花钱;那时的碎玻璃、碎石头、碎砖块也可回收,文革期间拆除的旧庙宇、城墙的砖瓦都被砸碎由建筑部门回收用于建楼房的地基铺垫或做路面路基,那时的碎砖瓦、碎石块是7角钱一人力架子车(大概有几百斤),那些碎砖瓦里有没有古城墙砖或秦砖汉瓦也无从知晓,孩子们在那不讲学习的年代从离家不远的周边捡拾碎砖瓦变卖也是很好的勤工俭学的方式,所以那时很少有什么建筑垃圾。
碎树枝、碎木片都会有人捡拾用于烧柴灶;那年代的香烟都是没过滤嘴的,很多买不起香烟的“老烟鬼”都抽旱烟,买烟丝装旱烟袋里抽,要知道那些烟丝很多都是抽香烟人丢弃的烟屁股拆出来的,所以街上的烟屁股也是有人会捡拾的;那年代家里是没有什么卫生间的,老人多用马桶方便,年轻人和孩子们早起出门到就近的旱厕排便,旱厕的卫生靠大家自觉和热心人的奉献精神清洁,每1~2天就有固定的农民来“收集粪便”,用粪桶或粪车取走,所以那时候的庄稼还是农家有机肥为主,每年的夏秋季节为了感谢城镇提供粪便的“永久居民”,还会免费送上几百斤“雪里蕻”或“腊菜”由街道选区组长分配给各家,然后各家的女主人会洗晒再腌制这些菜,最后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较弱,物质匮乏,百姓生活离不开修修补补,所以就有很多的“木匠”、“泥瓦匠”、“茅匠(修缮茅草屋的工匠)”、“疤锅匠或补锅匠”、“修锁匠”、“修伞匠”、“钟表匠”、“修笔匠”、“皮匠”,……因此,那年代丢弃的垃圾基本都是没有利用价值,也或只有重新回炉翻造。总之只要有需要维修的行当,都有走街串巷的匠人吆喝着要为人修修补补。那时每个城市都有“铁匠铺”,每个家庭都有需要的厨具、刀具,用废旧的铁锅、铁器去兑换或打制自家需要的厨具或菜刀,如今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和掌握有传统技能的工匠们早已离我们远去。
还记得那年代我们在课堂里接受最多的教育就是:“在那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严重水和空气污染的典型代表就是英国首都伦敦——“雾都”,环境污染导致鱼和飞鸟的消逝,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增加并因此而增加了城市人口的病死率。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生活用品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塑料垃圾、电子垃圾、家庭装修垃圾等新型垃圾品种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我们对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意丢弃现象严重,导致环境污染逐年加剧,青山绿水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再不治理就会重新出现上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污染的噩梦,我们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目前国家已出台政策着手解决垃圾污染问题,而我们每一位公民有责任、有义务响应国家这一号召,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在某些地方不妨借鉴40年前,50年前的垃圾回收方式及方法,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还我们一片蓝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