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意知足
文/娄文成
马克思没有用过点灯;列宁没有看过电视;毛泽东很伟大却没有用过大哥大。据媒体报道现在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十亿。不服不行。
我个人和家庭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我只是亿万普通职工中的一员。我1950年出生,69岁,是经受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饱受饥寒之苦的一代人。我的第一个梦也是我在少年时期的梦就是“温饱梦。”在穿的方面,当年布料奇缺,政府每年每人只发放一丈八尺布票,凭布票购布做衣被,根本不够用。只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补丁衣服的人随处可见。而且花色品种单一,只有灰黑蓝三种颜色,被褥单薄,没有温暖感。
再说吃,提起1960年和以后的那些苦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地瓜面当红糖,野菜树叶是主粮,救济粮每人4大两,一天到晚饿得慌。过年包饺子,用的是“一风吹。”不去麸皮,一斤麦子出一斤面的面粉做皮儿,胡萝卜丝拌粉条当馅子。就这也不能放开量吃饱,还要按人数个儿。多吃一个也不行。年好过,春难熬。过罢正月十五,便进入忍饥挨饿的漫长春熬。一直要到芒种新麦收割。春熬度日如年,真不是滋味。
离开部队当工人后,虽然钻工定量每月56斤,不算低,但因劳动强度大,油水菜吃得少,依然不够吃。起下钻时,一个钻工一顿吃5个2两一个的大馒头,像喝凉开水一样轻松。记得1972年一天下套管,队长决定:凡在井场就餐职工一律免收饭菜票,随便吃。有个钻井工竟然一气吃了12个2两一个的肉包子,还喝了一碗稠稀饭。1974年,我随所在钻井队到山东德州境内的临盘石油开发区工作。这里离省城济南较近,过了黄河即到。倒休时去济南游玩,午餐都是选在狗不理包子店,因为这里的包子肉肥油大,咬一口吱吱冒油,流在手腕上的油都会用舌头舔舐干净。能管饱很长时间不饥饿。如果吃等量粮票的馒头却很不管用。到了1992年,由于粮食连年大丰收,加上科学种田,小麦、水稻亩产均突破千斤,从此结束了凭票吃饭的历史,粮食敝开供应,不受任何限制。与此同时,各种化工混纺布匹纷纷上市,耐磨耐用。花色品种齐全,任意选购。从而彻底圆了第一个梦:“温饱梦。”
第二个梦是“手表梦。”在今天,买块手表戴已是微不足道的寻常事,但在物资奇缺、收入微薄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却是很不容易。经过一年多节衣缩食,在1972年底,我带上了120元一只的全钢防震快摆上海牌手表。圆了“手表梦。”心里一直美滋滋的。没过多久“三转一响”全部实现。这是我当时最值钱的家当。
第三个梦是“自行车梦。”经过八九年的积累,在1981年春花了300元买了一辆高价永久牌自行车,圆了自己拥有的“自行车梦。”
第四个是“家电梦。”1986年以前,我家里连个巴掌大的收音机都没有,两个孩子都是跑到同学家看电视。1986年秋,我家买了一台18英寸彩电,圆了在家里也能看电视的梦想。如今家里早已用上了甩干滚筒洗衣机、大容量电冰箱、笔记本电脑三四台。客厅和每个卧室都安装有分体冷暖两用空调,彩电换成了液晶大平板,清晰柔和不伤眼。还有微波炉、电饭锅、豆浆机、浴霸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全面实现了“家电梦。”不仅如此,家中儿子、儿媳妇上下班,还拥有了高档自驾小轿车。
第五个是“安居梦”。
1982年以前,当时我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钻井生产一线工作,尚在山东老家的妻子带着孩子来油田探亲,早些时候住的大都是用芦苇搭成的草房,住这种“简易房”,冬天冰冷,夏天闷热,失盗易燃,极不安全,成天提心吊胆。后来换成了木制“列车房”,虽然安全了许多,但空间十分狭小,每栋只有12平方米,还要住三家。我家4口人,人均暂住面积仅有一平方米。下来床,迈出两步,便踩在门外的土地上。
1983年初,经上级党组织研究批准,妻子接来油田劳动,分给了两间“两代户”砖瓦房。尽管居住条件比较简陋,心里却依然是乐观的,因为总算是在油田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1988年底,在我参加工作20年当了政工干事后,终于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正规楼房,外带厨房、阳台、卫生间。当时孩子尚小,人均13平方米以上,是十分满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孩子渐渐长大。长子成家三年后,家中人口增长一半。6口人住在一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米。
随着住房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油田职工住房条件加速改善。十一年前,我调上了拥有建筑面积99.77平方米三室一厅、厨房、阳台、卫生间均十分宽裕的一层新楼,并设有存放自行车及杂物的地下室,住房条件大为改观。而且,室内配有电话线插座、有线电视插座等各种生活设施,极为周全。
接着,长子也分到了一套二室一厅、居住面积55平方米的优惠价楼房。
不久,在全家支持下,次子又高价选购到一套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三室一厅,并设有地下室的一层新楼,2007年10月长子又高价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大房子并带有小院子。
目前,我全家住房总面积达350多平方米,是2003年以前住房面积的6倍多。
这翻天覆地的飞跃发展,在过去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我想:这巨大变化完全得益于不断深化改革和职工收入的不断增长。
今天,每当我走进宽敞、明亮、舒适的新住房,心里真有说不出来的愉悦、知足和满足。
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随着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村小康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必定会发生更为深刻地巨大变化。
第六个梦是“登上天安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通百姓想到天安门城楼上转一转,简直是白日做梦,根本不可能。2000年春,我的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参加全国征文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应大赛组委会邀请,2000年11月9日,我赶赴北京报到被安排住进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对外叫“友谊宾馆”11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颁奖大会上,我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布赫等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杯、奖章和获奖证书。并与颁奖的国家领导人及全国获奖作者一起合影留念。当天下午集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游览了故宫博物院,使我终生难忘。我写的《土包子喜登天安门》,先后在报刊上发表。
第七个梦是“飞上蓝天梦”。2010年底,我和老伴乘飞机同去云南昆明、大理、楚雄、丽江、西双版纳旅游,接着又去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桂林、阳朔、漓江、南宁、北海,乘巨轮去海南岛海口、博鳌、三亚、五指山、万泉河等地旅游,实地观看了南国的名川大山、疗养圣地,感受很深。到目前为止,已坐过七次飞机,圆了“飞上蓝天梦。”
联系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变化,我深刻意识到:无论是个人梦、家庭梦还是集体梦,总是随着国家的中国梦的圆梦发展产生和实现的。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活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要活得体面、有尊严、有乐趣,有意义,有价值。活着,就是幸福,就要发自内心里满足,知足;就要有所思,有所想,力所能及,有所作为。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平凡绝不平庸。
作者简介:
娄文成,男,中共党员,复员军人,政工师,正科级(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会员,结业于北京石油大学、西北新闻刊授学院。1950年12月出生,山东邹县(今邹城市)人,1968年3月应征入伍,1971年春复员,同年9月应招到胜利油田当工人。先后当过钻工、炊事员、锅炉工、地质工、政工干事、宣传干事、油田史志编辑、档案室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省部级新闻单位通讯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任第九社区关工委副秘书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北京当兵期间被评为兵种级“五好战士”。1982年以来,所写各类作品先后被《中国石油报》、《中国地质报》、《河南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档案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征文)《伟业丰碑》、《中华辉煌》、新华社《半月谈》、《辉煌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专集》等30多家省部及以上报刊台、中央和国家级大型文集发表采用。参加全国征文大赛,先后荣获七个“一等奖”、四个“金奖”、三个银奖“和二个“铜奖”,应邀赴京在人民大会堂领取奖杯、奖章和荣获证书,并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合影留念,登上天安门城楼。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双文明个人”和油田机关党委连续六次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先后立功受奖60多次。
业绩已被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大典》、《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为人民服务·中外名人颂扬毛泽东》和《军之英才·共和国最可爱的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征文)等大型文集和文献。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