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时候,身为孤儿的老子就养成习惯。他喜欢登高远望,喜欢仰头看天。别人说有什么看头,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人就活在夹缝中。没有盘古大神的一斧子,我们还在混沌世界里活着呢。
老子幼时常问爷爷,黑夜来临,天上怎么点那么多灯。地上也怪气儿,怎么刮风就来云,云来就下雨。动不动狂风暴雨,洪水泛滥。人们怎么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老子自小根性慈悲,家境命运不济,灾祸频频,幼小的心灵装的事儿太多,逼着他无数次叩问天地。从小眼见社会不公,太多的百姓活的艰难,心里很悲伤。

于是他就用心思考问题的根源,又梦想拯救苍生的办法。志向非凡,潜心问道。乡亲们觉得他可笑,连他的师傅也解决不了他心上的十万个为什么。
后来几十年的艰辛探索,高师的启发,老子开悟了。用21世纪的时髦话就是,吸引力规律的作用,老子充分的开发了自己的潜能,激发岀超人的神经元系统。寻寻觅觅中,他读懂了自己,发现了无处不在的道,参悟到了天地运行的奥妙。
老子的语言好像不包肌肉的骨架,赤裸裸的刻薄,不带一点儿包装,没有一点儿温度。和春秋时诸子百家的风格不一般。儒家圣人孔子仁义道德,仁爱之心,躺在绵羊窝里般的暖和。
道家就是崇尚大自然的,有什么说什么,万物为师,描红描黑,纯粹是眼里的摄入。
《道德经》第5章说的内容更玄乎,上摸不着天,下摸不着地。道理扯的清清楚楚,不过也就寥寥45个汉字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今天看的老子画像,道骨仙风,都是骑着健硕的青牛。牛个头也不高大。老汉白色的长袍,银染的胡须飘飘洒洒,悠悠然不紧不忙。
不由得会联想许多,老子的座骑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骏马呢?
前几年,笔者随朋友到山西交口县云梦山游玩,缘分了中国智慧绝圣"鬼谷子"的道场。吃了一惊。号称清溪鬼谷子,幽居之地就在我们山西,这可是历史文化的硬货。不想在各类书籍上一查,全国跳岀20多个"云梦山"。有鬼谷子必有云梦山,有云梦山必有鬼谷爷爷的修行洞。于是突发奇想,读景不如看景,看书不如走书。这样断断续续用了4年时间,寻找鬼谷子,串了7省20多市县。
河南淇县云梦山开发的规模大。那边鬼谷子活动的痕迹多。其中有一造景,就是用现代的建筑材料雕铸了一头青牛。

当时就埋伏了疑问,怎么老子骑青牛,鬼谷子也骑青牛。到了明朝的大智慧刘伯温,也弄头牛骑着。牛神在哪里呢?
青牛,以前民间野史有传说,在天下纷争,政权更替时,青牛就会显身。可不是一般的耕作牛。传说青牛是上古时期瑞兽,是天神被降服后,成了老子的座骑。后来吴承恩创作的小说"西游记"中,也描写过青牛。青牛一度成精,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打不过它。最后请如来佛祖帮忙收服。佛祖对青牛都十分尊敬。说明青牛的辈分玄秘。
其实神话,传说都是烘托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青牛神圣,是老子的地位至尊,牛应该是道教文化的显形图腾吧。
鬼谷子骑青牛,当然是文学想象的。老子骑青牛,不是随意安排的座骑。牛,本色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辛苦劳作动物伴侣,是大地的垦荒者。牛的性格温和迟缓,无怨无悔,任人摆布与屠宰。天道无私,牛可称为天地之间和谐圆通的标本。
牛,是圣人老子不可以或缺的行头。
牛,就是道,是老子道文化的显形。紧贴厚实的大地,常倚烟火人生,踏踏实实活着。长生天不是虚无,就在我们的脚下。
《道德经》第5章,老子用区区45个汉字描写了天大的疑问。大致分三层意思。
第一说的是天地与我们的关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仁,是爱心,呵护,善意。刍狗,是春秋时祭祀天地神灵时,供奉有牲畜牺牲品,还加上一种用稻草编织的狗,人们叫刍狗。我们还可将刍狗引申理解,刍狗有游戏玩意儿的意思。
这段话听起来很无情尖刻。老子说,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老天爷是有爱心的,善良的,无处不在关心你们的。天地驾驭万物,根本没当一回事儿。天地爷的眼里,万事万物游戏一般的存在。你怎么想,你怎么做,你怎么过日子,那纯粹是你自己的事情。

老子继续说,天地爷就这么无情无义无憎无恨。反过来再说圣人,那些统治我们老百姓的权贵,圣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德大贤,哲学家,大智慧,巫师,指手画脚的人上人等。他们也统统一个样子,不会给你公平与爱心。命也运也,全属于自己把握。别指望皇帝圣贤给我们带来什么。在他们的心里眼里,老百姓也不过是游戏的工具,凭任驱使和玩弄。
老子阐述这段话时,是心潮汹涌后的沉淀。从童年到老年半百多的身心体验,万千过往的经历涌现在眼前。红尘往事,颠沛流离,浪迹天涯。无助和无奈,一幕幕浮现。
老子多次的慨叹,"李耳看透了。"在老子心里,宇宙没有无所不在的上帝,主宰一切的就是道。道化育了万物,万物却各有自己的命运。
第5章的第二层说法,"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念tuoyue,托月)这说叨的是茫茫然的大天体,谁也无法实证。别说2千5百年前,就是现在有了宇宙飞船,人类的天文探索连太阳系都弄不清。所以这句话老子划了问号,说明他心里也缺乏十分的自信。无边无际的宇宙,怎么生成的,怎么存在的,他是觉悟岀了道理,对天体有自己的判断。同时给人留下不确定,留下思考。
橐龠,是古时候劳动人民发明,做冶炼铜铁时用的鼓风箱。到2千年后的今天,北方许多有煤炭资源的百姓家灶火做饭,还有个别用风箱的人家。一推一拉,气吹的火苗旺烧。
有人解读《道德经》,把橐龠说成这是宇宙墙,讲老子超越了时代,早早就认识了宇宙的本相。
老子自己的认知,实际也是联想后的推论,所以是问号。老子的学问是对天地人的系统认识,他不是全能的先知先觉。他不是天文学家,他不懂光年。但从道的阴阳依存归一的观点,说宇宙天体犹如像风箱一样的膨胀,而且永无休止。
有趣的是,老子的天体膨胀说,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还日趋接近。
天和地有的琢磨,不是玄妙的不可触碰。宇宙的特点是什么呢,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是不动,静,看不见。屈,是穷尽,损耗。
宇宙就如风箱一样不停的运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虚静或看不到时,仍然存在着,不减少也不消失。动起来之后,风更大,膨胀的更为广阔。

老子在这句话里明确了哲学发现,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片刻不停地运动着。
这和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佛悟岀的一样,有色又无色,看见的看不见的。三千大千世界,宇宙无边无量。
道家,佛家都是无神论的。如来看不见,大道摸不着。宇宙观惊人的契合。归一,说的什么?说的是每个人认识自己。
第5章最后一层意思,老子的话锋忽然从大宇宙的天空直落到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感叹了日月的广大,天地的辽阔,这就足够了。老子追寻的是人间的道理。在茫茫宇宙的映衬下,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简直蝼蚁都不算。老子居高而视,关心的是天底下的苍生。人是多么可怜的小生物啊。成天还无休止的斗啊斗,争啊争,乌烟瘴气的闹。
不过这些悲悯的感受他没有落到书简上。
"多言数穷",不需要说更多的话,说的越多越糊涂。数穷,是指在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面前,我们这点儿认知太有限了。怎么办呢,沉默,沉默是金。
"不如守中"。不说话就好吗,不是。有人肤浅的理解为话不宜多,辞多有失,适可而止。老子让我们守中。"守中"是让我们把说话的功夫转为思考的能量,守住本心,万法归一。沉淀在虚静之中,不神迷意乱,用心思索事物的本相。
老子前半截子的思绪遨游在无际的苍穹与大地,收尾却跨过千山万水,直落到人的器官上,舌头。
不管它天地宇宙有多大,是归一的。一是道,就是初元,一就是阴阳。对"一"的认识,落点还是说我们怎么活吧。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的道德轨迹,循自然而行吧。
怎么修行好,管住舌头,少争辨,多思想。
为什么不说鼻子眼睛,紧盯着舌头不放。因为只有舌头直接反映人的思想。舌头,就是心的一面镜子。还不是老子强调守中。千百年来,许多东西方的大哲学家,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对控制舌头有各自的探讨。
阿拉伯著名的谚语,沉默是金,代表了大家一致的观点。
少说,多思想,多用行为来表达自己。就这么简单。真理不用举手表决。
《道德经》第5章说了什么,天体运行是道,控制舌头是德。自然无言为天德。道就在哪里,不变。别指望天照顾你,地恩惠你,命由己造。得道修德,舌头是重要的器物。对付无常的变化,所以说做人难啊。
榜样也有,是老子和鬼谷子的座骑,默默劳作的青牛。
(待续,第6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