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延清

车道岭林场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城北40公里处的巉口镇境内,东邻巉口镇北川村,南至称钩镇白杨村,西靠榆中县,北连鲁家沟镇罗川村。
车道岭西通河西走廊,东达潼关重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建国以来,国家将车道岭古道开辟为312国道。上世纪50年代,榆中和定西两县先后建立了车道岭林场(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始建于1960年)。
从那时开始,几代车道岭林业人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将车道岭百里山峦打造成“陇上江南”的绿化工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今天的车道岭草木丛生,满眼苍翠,已是陇中旱塬上的一片灵秀之地。
2018年11月29日的《甘肃日报》刊载了一篇《车道岭上植树“父子兵”》的报道。自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车道岭林场”、“王宗刚”的字眼时常见诸省内外诸多媒体,有许多关于“车道岭林场和车道岭绿化人”的报道。
每每看到那些报道,记忆中关于车道岭林场的那些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个中缘由,我与车道岭很有缘。
我的老家离车道岭林场很近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述车道岭的英雄的、传奇的故事。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金戈铁马的壮观场景,一位位血染疆场的英雄豪杰,让我对历史的车道岭好生向往。我无数次的跟随父亲来到车道岭,登上车道岭山梁上那个点亮了历史纷争,散播沧桑记忆的烽火台,脚踩厚实的黄土大地,眼望绵延起伏沟壑纵横莽莽山峦,俯身寻觅历史镌刻在车道岭山梁的密码。

我仿佛总会听到车道岭山梁上久远的战马的嘶鸣和驿道上疾驰的马蹄声;我仿佛能够看到那抹悠远的落日的余晖和远去的旅人的身影。
我就读的景泉中学就坐落在车道岭林海之中。白墙红瓦的教室掩映在满目苍翠中,成为车道岭林海中最美的点缀。那些年,学校生源不错,除本乡的学生就读外,还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的学子就读。
可能是车道岭秀丽的风景给他们幼小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少景泉初中的校友后来到车道岭林场工作,或者在林场附近的其它单位工作。在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这块热土上默默耕耘着,为这片土地奉献了他们的青春,甚至是一生。

在景泉中学就读的那些年,车道岭林区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留下了我的脚印:春天万物吐绿、桃杏花盛开时节,参加过小苗的栽种劳动;每年的暑假,天刚刚亮,同村的小伙伴结伴去林子里采柠条籽、摘杏子,积攒下学期的学费;瓜果飘香的秋天,帮林场工人摘过果园中令人垂涎的苹果梨;冬天雪后天晴后,登上学校后面的古城堡,脚下林海中银装素裹,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尽收眼底……
1988年师范毕业以后,我也来到了车道岭林场的怀抱,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这里的山山水水沁润了我曾经干枯的心田,林间小路留下了我漫步的足迹。
我时常与林间小鸟为伴,听它们歌唱,看它们在枝头嬉戏。春花烂漫时,打开教室窗户,阵阵花香扑鼻而来;秋天来临,落叶随风翩翩起舞,片片金黄流动在青翠松柏间,我时常捡起一片落叶,夹在书里,贴在墙上……在车道岭,我和一批又一批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留下了深深的感情。
在学校与林场共建中,在林区劳动实践活动中,也认识了不少的车道岭绿化人,有不少人还成了挚友。媒体报道中的王宗刚和王富军就在其中,另外还有好多,尹永昌和尹祥、王佩勋和王同林、王贵珍和王守龙、高向贵和高学功、王贵文和王守家……他们都是“父子兵”。
2020年4月14日,春暖花开之际,难得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约了几位要好的“文友”,沿着旧312国道, 再访“车道岭”。一路春风拂面。车道岭的春天,满山满坡,苍松翠柏,松涛滚滚;漫山遍野杏花盛开,争奇斗艳,一股花香扑面而来。
“那就是车道岭白家湾仁用杏基地”我指着的白、红、粉色相间的杏花点染着的沟壑方向告诉同行者。
我们下了车,直奔杏园。一夜春雨过后,满树杏花繁似锦,眼前是一片春天的花海。湿润的空气中,杏花的芬芳和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
走进园子,真不忍心踩在满地落红之上,忽地又想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突然间又对着些娇羞的花瓣增添了无尽的敬意,让我想起了在这里奉献青春的几代车道岭播绿人。正是他们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有今日之杏花娇艳、松柏长青、杨柳吐绿、榆树参天 。
杏树下,三三两两的旗袍女,撑着油纸伞,拍照,留影,优雅得如同模特;楚楚动人的古装女,手持扇子,录像,拍抖音,美丽得让人惊艳。
我们一行的几个人用手机、相机捕捉着最美的春色,享受着这片花海带来的惬意。
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办公区坐落在安定和榆中交界处松柏掩映的旧312旁。我们在门房做了登记和疫情体温测试,走进林场的院落,一排排整齐的砖混结构办公室周围布着翠绿的松柏。
我敲开了林场副场长办公室,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副场长李刚停下了手中的活,热情的招呼我们。从亲戚辈分论李刚是我的表侄儿,端茶倒水,客气得令同行者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们说明来意后,李场长把我们带进了林场办公室。林场办公室布置得甚是雅致,墙上“全省绿化先进单位”、“全省植树绿化先进集体”的奖牌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些奖牌向我们叙说着车道林林场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在闲聊中得知近年来车道林林场多方争取项目,积极筹措资金,采取综合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林场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建成三层砖混结构办公用房700余平方米,朱家店管护站160平方米,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接通自来水,从而保证了林场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同时,抢抓机遇,改变过去以农为主种植粮食作物及发展小型果园的传统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育苗产业,大面积培育适销对路的苗木,开辟建立育苗基地200多亩,培育侧柏、油松、山毛桃、云杉、油用牡丹、红花槐、五角枫等各类苗木250余万株。
林场为了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采取了有效的营林措施,一方面,加大了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了低产林分改造的力度,对低价值的杨树实施以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三倍体毛白杨、河北杨嫁接改造,对低价值林分进行以油松、云杉、侧柏为主的针叶树改造,使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优质复合林分,已建成高标准油松林6000余亩。
正因为工作思路对头,较好实现了林场持续快速发展。
拜访王富军是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
王富军的父亲王宗刚,这位荒山上的坚守者,播绿人,一个人,一顶草帽,一套黄军装,一把铁锹,一年栽树6000株,三十年寒来暑往,三十年风雨无阻。从进场至退休,他从帅气小伙变成了已近耄耋的老者,双手的老茧、额头的皱纹、“跛”着的双腿,尽显岁月的艰辛。他花费30年心血栽树15万株以上,成活保存至今成林树木达5万株以上。曾获得“全省绿化奖章”荣誉称号。
下午1时许,我们来到安家墩林带,李场长正要给王富军打电话,下面小路上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一眼就认出是王富军。
王富军放下了手中的铁锨,热情的握住了我的手,多年不见的酒友分外热情。这位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汉子,额头布满了皱纹,脸颊黝黑,但从他坚毅的眸子里依然透出少有的自信和满足。
当我问到王老(王宗刚)近况时,王富军告诉我,父亲王宗刚今年已经是77的高龄了,退休后,老人一直惦记着他栽的树。前些年虽然身体欠好、出行困难,可仍像把“魂”丢在了车道岭林场一样,每年都要步行去林场看看。父亲穿行在林场的沟沟岔岔,看看树,摸摸草,望望蓝天,听听鸟叫。

这两年,老人身体很不好,腿脚不灵便,走路很吃力,每年都是他用摩托车带着老人去,一去就是一整天。父亲自己带着干粮(馍馍)和一大瓶水,从不打扰任何人。
按老人经常讲的,就是看看自己的“孩子”。他带老人到林场后就干自己的活去了,晚上下班后老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时间过得很快,聊了近两个小时的,分别时王富军和我们一一握手后习惯性地带上手套,扛着铁锨向山里走去……
望着王富军依稀远去的背影,一种崇敬之情涌上心头。
1991年父亲王宗刚从植树造林的岗位上退休后,刚过20周岁的王富军又接过父亲的铁锹到车道岭林场工作。最初,他被分到护林点护林。护林工作是整个林业系统中最艰苦的工作,但他不怕苦,为了护好林,他每天都能早早上山巡护。
特别是森林防火期,他总是起早贪黑,把他所管辖的林区全面巡护,发现有野外用火行为立即制止。清明前后,是林场护林防火关键时节,他将在他管护区的墓地全面进行排查,把已经上过的坟都仔细记载在本子上,以便确定下一天的重点巡护地点,这样一干就是11年。
2002年林场成立了专业的造林施工队,承包林业部门的重点造林项目,王富军从一开始就担任造林队长,先后参加了定西城区面山造林绿化工程,金华林造林、农行万亩员工林、天定、平定高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福州林等一大批重点造林项目,共指导完成造林2万余亩。
在每次造林中,他都能明确分工、靠实责任、确保造林成活。在造林季节,他经常早出晚归,亲临每一个山头地块,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工人们栽的每一个树苗,他都要认真检查,不够标准的苗木一株不栽,树苗栽的深浅他都严格要求,栽植不规范的他会要求返工。
正因为王富军和他的工友们的努力,林场承包的造林工程成为全区生态建设的典范,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好评,他自己连续多年被考核为优秀。自工作以来,6次被车道岭林场评为年度“先进个人”,4次被安定区林业局评为“全区林业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被定西市绿化委员会评为“城区绿化先进个人”,2014年被省人社厅、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授予“甘肃绿化奖章”获得者。
我们行走在蜿蜒的林中小道,徜徉在山沟梁峁的绿色海洋里,抬头看白云悠悠,聆听鸟儿在林间和鸣,说话间不时有锦鸡惊飞,野兔疾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植树护绿, 春天林草青翠花烂漫,盛夏树木茂盛鸟飞旋,金秋满山枫叶景,冬季雪压林海更好看。一年四季,各有风景。

不仅为车道岭和安定区筑起了‘生态屏障’,也为陇中打造了旅游资源,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森林资源,通过绿水青山聚集八方人气,进而开发体验旅游、休闲、养老项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李刚给我们描绘他心中的车道岭最新蓝图。
我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从千年的边塞风烟和朦胧传说中收回我渺远的目光,再次俯看我脚下的土地。历史遗迹、神奇传说、纯朴民风、森林氧吧的默默神会中,夕阳的余晖已落满了视野,翠绿掩映下的村庄的灯光,不经意间次第亮起……
屹立在时光街头的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将历史的辉煌与今朝的希望绾结在一起,正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沿着丝绸古道早日梦圆“陇上江南”。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