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槐树下
文•图:李闯民
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村口去看看那棵大槐树。苍老遒劲的躯体,茂密葱郁的枝叶,大槐树是那样的高大,坚强,伟岸,坚韧,又是那样的温柔,和蔼,可亲。它像苍天,遮云盖雾,遮风挡雨,又像父亲,母亲慈祥,温暖,关爱。
大槐树默默挺立在村头,树下的朝代在更替,日月在轮回,它依然茂盛,像一尊神般庇护着村庄,给村民一种精神力量。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兴亡,村子的发展变化。每次回村子看到老家住房大变样,乡亲们安居乐业的满足神态,我都能听到大槐树在风里欢笑的声音。

站在大槐树下,村中的往事总会历历在目,让人浮想联篇。
大槐树下有我幸福童年,儿时常和玩伴去大槐树下玩耍,钻到树洞里捉迷藏,围着大树你追我赶,热天在大树下避荫乘凉,雨天在大树下躲雨防风,夜里坐在树下看星星看月亮,听老人们讲述大槐树的故事。
我们村地处太白山下,渭水河边的昌公塬上,昌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尊称,昌公常来此地巡视便有了昌公塬。塬下的关中大道旁建有太白庙,因为此庙没有太白山上的庙大,称为亚白庙,后来人们把亚白叫成哑柏,这便是哑柏地名的传说。也有一说,皇帝来此巡游,庙前无人,皇帝询问地名,无人应答,皇帝指着庙前柏树说,就叫哑柏。哑柏镇由此得名。


大槐树在哑柏地区远近闻名,树龄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村里有故事的老人们说:我爷爷的爷爷说:大槐树一直就这么粗,这么高大,近年来经过专家查看,说大槐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
大槐树下是村里人聚集的地方,大人们在那里开会议事,小孩们在那里追逐玩耍。土地改革时,穷人们在那里分田分地,文革时,革委会在那里传达最高指示,年轻人在那里晿红歌,跳忠字舞。那里是生产队安排劳动力出工的地方,树上挂着一盏金黄色的铜铃,出工,集会都听从铃声的号召,各队有各队的敲法,声响,数字不一样。收获时节,树下一片丰收的喜悦,给国家上缴公粮的车队从那里出发送往国家粮库。近几年,村里在那里新建了城门楼,正月里搭台唱大戏,敬神祭祖。


大槐树下有两个石碾盘,是加工粮食的地方,解放后人们用上了电礳,碾盘便成了人们休息蹲坐的地方,也成孩子们玩耍的场所。远方来的卖货郎也把货担子摆在碾盘上,货郎鼓一响,村里人赶来买个针头线脑,糖果吃食。生活困难时期,家家粮食短缺,卖吃食的最受孩子们欢迎,豆腐脑两分钱一小碗,五分钱一大碗,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可穷人家孩子吃不起。
近几年,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出门打工,到城里安家落户,老人们看家守村。大槐树下冷清了许多,安静了许多,人们似乎忘却了大槐树。而我们这些从小离家的游子却增添了对大槐树的思念,总想回到它的身边。


长期以来,村里人把大槐树当成靠山,享受着大槐树带给人们的种种庇护,却很少关心爱护大槐树。大槐树承载了太多负担,终于不甚重负,树身发生扭曲,部分枝叶开始干枯。大槐树是国家重点保护树木,有编号,有纪录。拯救大槐树成了村里人共同的心愿,有人找来园林专家,为大槐树治病加固,使大槐树又重回生机。
如今,大槐树已用围栏保护起来,人们再也不能肆无忌惮踩踏伤害它。它就像一位患病康复的老人又重新站立起来,仍显得刚健强壮,枝叶繁茂,伸向蓝天。








作者简介:李闯民,陕西周至县人。1976年3月应征入伍,青藏高原铁道兵战士,参加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工地工作了七年。1984年元月随部队集体转业。 在部队工作时先后担任团政治处宣传报道员,宣传股新闻干事,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1984年到1989年在铁道部二十工程局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89年考任到咸阳广播电视台工作, 先后担任电视新闻记者, 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副台长,市文广新局调研员,主任记者。咸阳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 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有数千件新闻作品发表在各种媒体上,有5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新闻评比中获奖,10多件作品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