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苗助学桂花行(散文)
文/游雪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随同春苗公益助学志愿者们到山区采集困境学生信息资料,我们携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爱心包裹,奔赴桂花村。
山高路远,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让我头晕目眩。山峦起伏,人烟稀少,少见有农作物,就是果树也很少见到。山路两旁也很少见到大的树木,偶尔见到几棵,也是几近干枯。好不容易在一家屋后见到两棵大树子,一棵李子树、一棵洋槐树,秋天才开始,叶子早已落光。

我不禁就想,假如这山上满是绿色,在这丰收季节,望不到边的沉甸甸的庄稼该有多好啊!然而,想象毕竟替代不了现实,山一样沉重而荒凉的现实,这就是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
住在当地的志愿者王老师等人早已等候着我们,春苗公益助学中心自贡志愿者工作站站长与他们熟悉得像是一家人。这次萧家山之行的第一站,就是少数民族潇依的家。她家已经聚集了七八个孩子,以及当地的志愿者们。一条黑色的狗,栓在房前的院坝内,见我们一行人后,使劲地狂吠。它是担心我们袭击它呢?还是想吓唬我们?主人一阵安抚后才勉强进了院坝内。

潇依,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潇依家是2008年从三州自己一家人搬迁来的少数民族。房子的屋檐下还用一根长长的木料涂上他们民族特有的图案。那上面的图案已经模糊不清。木料另一端都有松脱的迹象,可主人还迟迟不愿拆掉。男主人说这好啊,想老家了,就望望上面的图案。我们走进屋内仔细查看,亲眼看到那一家4个孩子的生存状况之后,不禁一阵酸楚,热泪盈眶。一个家徒四壁、天气炎热竟穿着一件毛衣的小孩,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瘦弱。 一家五口住在一间屋子里,电灯瓦数低根本就不下照。男主人说,灯一亮孩子们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也起不了床。家里就两张床,按性别分床睡。衣服就用一个简易的塑料衣橱放着,由于空间小,衣服杂乱无章,零乱地裸露了不少衣服在外面。厨房里,我环顾四周,只看见案板上有一瓶豆瓣、半袋盐巴。灶堂周围连一根干的柴火也没有,在这山区,幸好开门就能捡到干枯的树枝。我们因要采集他们平常做家务的照片,大的两个孩子跑到屋后,捡回几根干枯的枝桠,又扯了两把枯死的野草草发火。没有完全干的木柴,放进炉灶内,引了好多次的火才有点火星,烟雾熏得我们双眼都睁不开,在上面放些干草才勉强将照片拍完。这一家,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母亲生下小儿子一岁多时就抛夫弃子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

大女儿到该上学的时候,由于家庭变故,为减少父亲的负担,只好先带着弟弟妹妹们,如今13岁了才上小学四年级。失去母爱的孩子,目光呆滞,表情拘谨,不爱与人交流,看到陌生人就躲在角落,我们劝了好久才很不情愿地与我们合影留念。这一家有三个孩子上学,个个品学兼优,老师介绍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他们的父亲介绍在家里的表现也很好,只是一声叹息对不起孩子们。反复说无能为力,既不能丢下孩子们不管,也不能外出打工挣钱来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机会。作为父亲,面对如此的境地也是几次欲言又止。家里除了田土种点稻谷和玉米收获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每天必须的开支举步维艰。王老师最初对捐助活动感受并不深,然而跟随站长他们到山区,亲身经历之后,他们才下决心做一名有爱心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做采集信息,做资料,做一个奉献爱心的志愿者。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赶快到第二家采集。
这一路也是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经过一处正在修建的路段时,尘土腾空而起,眼前一片迷蒙。听说我们是来帮助困境孩子的,村民很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可下车后还得走3里多路。指引路的村民毫不犹豫地给我们带路。她一边扒开挡住去路的山草,一边寻找捷径。我们提着爱心包裹,也是一路艰难跟随。志愿者们跟在站长身后,翻越山岭,终于到达目的地。

每一个人的脸上、手上都被虫子叮咬了好多红包,还有被山草扎过的划痕。尤其是站长,她前一天才出院,身体还未恢复好,已经累的脸色惨白,在下一个陡坡时,幸好拽着一颗小树,不然翻下几十米的悬崖,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来到这家少数民族同胞的家里,已接近晚上7点了。一条大大的黄狗是他们的看家犬,也没有栓绳子,但几个小孩见我们来访,哄着黄狗一会儿就不叫了。院坝内鸡鸭正在啄食,小狗也来争食,农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把我们带来的物品送给他们,孩子们一个个捧着礼物,露出天真的笑脸。同去的王老师,摄影黄老师,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了爱的瞬间。
这一家也是四个小孩,有一个女孩,三个男孩。父亲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由于现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今年的几场大雨,房屋漏雨严重。这家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外,但有母亲和外婆每天陪伴,孩子就活泼开朗许多,主动与我们交流,家里也相对整洁些。大女儿九岁,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四个孩子还很乐意给我们拍照留影,笑得开心自然。这一家两个上学的孩子也品学兼优,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不错,由于家庭人口多,上学的路途遥远,各方面的开支不少,仅靠父亲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生计。
他们家有一位老婆婆,由于是从三州搬迁来的,不会说本地话,我们说的她听不懂,她说的我们也听不懂,但有一句我听懂了,而且听明白了的,那就是“谢谢你们了”。我们起身离开时,她追着出门送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我劝她留步,她就是不肯。她着一身少数民族服饰很好看,尤其那个精美别致的小背包太乖巧了。分手时,我用手机给她照了一张照作纪念,老人挥手向我们致谢,脸笑得宛如一朵绽放的菊花。当我回头看她时,她挥着的手还未放下,老人与狗留给我们两个相互依偎的剪影……
作者简介:

游雪莲,自贡市作协会员、荣县作协理事,荣县农民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和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