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第一课宣讲稿,临清电视台录制视频,全市发行。运河名城临清!

电视台主播张东亚主持
录像:郑玉华
编辑制作:乔讷
策划监制:孙文陆
主办:市委宣传部
《开学第一课》
开场白主持词: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中共临清市委宣传部邀请五老志愿者韩积蕊老师讲授《开学第一课·善读书,读好书,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育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材,从小立志奉献社会,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美丽家乡。遵循学习规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学第一课宣讲稿】
善读书,读好书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文/韩积蕊(山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中共临清市委宣传部家风家教主讲人韩积蕊,来自康庄镇第一中学。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府各级领导,感谢各位来宾,感谢在座的同学们。
我从小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我的性格豁达开朗,正气阳光,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善读书,读好书,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怀文墨行天下。
我们之所以活得精彩,是因为因为我们有乐观的心态。心态决定状态,读书决定未来,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做二世的事,活出三辈子的精彩来。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有限的 生命投入到为人民做好事之中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好好读书,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做个好人。
做个好人,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坏事的人。
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其实呢,好人一生心酸。这酸楚里有几分甜蜜,几分欣慰,同时也包含着内心的坦然和内心的释然。好人无愧天地,好人寿比南山。
总之,在人生的旅途上,请大家要划好自己的圆!

如何划好自己的圆,那就要读好书、做好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文采,有文采,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底气足,则品位高,身正影直。底气壮,则稳重端庄,文采飞扬。有才气,长志气,有骨气!
何为志气?志气来源于情怀,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谈不上志气。家国情怀就是心中有民族,心中有国家,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具体说就是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千万个家好了,国才会更好,国家强大了,家才会安好。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情大爱,爱国爱家爱人民,好好读书,练就本领,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为家庭争光,为自己争气。国家不会亏待你,人民不会忘记你,家人更会喜欢你。
骨气是什么?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的脊梁。
自信何来?自信源于自尊,做到自己接纳自己,以做自己为荣,不怕挫折,不懈进取,努力学习,只争朝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谈到骨气这个话题,我还要多说几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炎黄子孙最讲骨气。
苏武留居匈奴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牢记使命,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文天祥抗元威武不屈,宁死不降,唱响了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歌。
夏明翰在就义前写下绝笔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不怕流血、甘于奉献的勇气和担当。
现代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彰显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士可杀不可辱,民族气节不能丢。这都是有骨气的经典范例,这种尊贵崇高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当今时代,国民教育大进步,科技文化大发展,我们家长老师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尊师重教,为人师表,自尊,自爱,自强,行得正,做得端,心底无私天地宽。正直做人,公正做事,才有底气,才会硬气,才能赢得信赖和尊重。
跪着的老师,永远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懒惰的家长,永远养不出争气的孩子。
老师平时教学中,就要在学生心田厚植骨气,家长日常教育孩子,就要在孩子心中厚养骨气。老师和家长的一一言一行都讲正气、养骨气,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孩子长大成人就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
何为底气?底气就是实力,就是自己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练就过硬的本领。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本领,谈不上底气。一个只会吃、会睡、会玩手机的胖子,更谈不上底气。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人无志气难成才,人无骨气难立身,没有底气难做人。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增广贤文》开篇有一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如今我们的时代正在成为一个文化的时代。文化时代也就是文化兴国的时代。就是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时代。就是以建设文化强国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的时代。
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中华文明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滋养心灵,涵育精神,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下面从读书、立志、智慧、感恩、生活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点滴感悟。

一、发愤读书 学会做人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诚。人无德不立,做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立德树人,这才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
何谓“立德”?简单而言,就是树立一个良好的品德。而读书却是我们体察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向来认为,要想修身立品,要想家业世代兴旺,唯有“读书积德”最为有效。古语有言:“古今世家因积德,第一人品是读书。积善家中生贵子,读书堂上出圣贤。”又言:“要好儿孙须积德,欲振家声在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我们一定要从小立志多读书,读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中的一言一行就能滋养我们的生命,涵养我们的品德,净化我们的心灵。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书好像是一本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会告诉你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有些人对待生活中一些小事上的言行举止就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就是从读书中吸取了知识,赢得世人的爱戴和尊敬。
我是会讲故事的历史老师,咱们先讲一个苏东坡自改对联发愤读书的故事。
北宋文学家苏轼,年少时,天资聪明,博览群书,善于作文,名声大振,深得大家的赞誉,同时自矜[ jīn ] 之情油然而生。
一天,苏轼在自家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此联道出了苏轼的自傲之心。没想到,过了几天,一位鹤发童颜 举止稳健的老者,特到苏宅向苏轼请教,我这里有一本书,请你品鉴。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顿时愣在那里,自己连一个字都不认识。苏轼羞愧难当,速到自家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了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令乡邻刮目称赞:“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从此之后,潜心研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华民族 历史悠久,传统文化 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学得点滴知识是微不足道的。苏东坡自改对联这则小故事,旨在教育我们学无止境,贵在自省。
成功没有秘诀,贵在不懈努力。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
1898年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典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增强自身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还有与时间赛跑的巨人,他们惜时如金,为国为民,身体力行,奉献一生。
司马光与时间赛跑,警枕圆木,编写出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森与时间赛跑,给祖国贡献了“两弹一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与时间赛跑,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用一生的心血,换来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世界上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些名人都是通过读书学习,用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换取的丰硕成果,都是我们青少年学习榜样。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家长和老师的适时引领是孩子成才的关键。阅读名人家教经典,深刻领会其内涵,借鉴优秀经验,活学活用,实践应用于孩子日常教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引领孩子向高层次发展,孩子长大成人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一个人从小的聪明才智,通过后续发愤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卓越的贡献。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同学们,我一路奋斗一路歌,唱着唱着就退休了。
我已过了花甲之年,回望过去,岁月流年,见过不少人,看过很多事,吃过不少亏,受过很多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看到你们不愁吃,不愁喝,坐在这明窗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非常羡慕你们,羡慕你们小小年纪欣逢如此富足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家家户户土坯房,半年糠菜半年粮,用蓝水瓶制作一盏煤油灯,灯光如豆,晚上趴在土炕上看书入迷,一不小心碰翻了煤油灯,煤油浸湿了被褥,生怕挨批评。
你们今天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有的同学还常常抱怨读书累,读书苦,你可曾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你可曾想过为了让你安心读书,外出打工的爹娘,你可曾想过你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家庭的希望。我们的祖国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建设人才,你们发愤读书,练就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青少年要向名人学习,向伟人学习,从小立志,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材,奉献社会,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美丽家乡。唱好人生三部曲,入队、入团、入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遵循学习规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尊老爱幼 学会感恩
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是关键。
家庭教育主旨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孩子健康幸福的根本所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
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辈就是最初的园丁.祖父辈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门第家教,书香熏陶,耳濡[ rú ] 目染,家风传承,为孩子成人后有所作为奠定基础。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子女教育的优秀典范。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缘于孔门良好的家风家教,成就了优秀的孩子。我们要教育孩子向孔融学习,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成才的背后肯定有一位开明的家长。开明的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孩子的学生,更是孩子的朋友。
一个家庭的振兴需要上下三代人的努力,更需要一位德高望重、开明达观的家长领航,传承优良家风,实施良好家教,进而走向兴旺发达。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有24孝图,今有众多感动中国的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故事。做为一名青少年,我们应该从生活小事做起尽孝尽责,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份礼品,一点心意,让老人顺心开心,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悔之晚也。
孝顺有两层含义:一是奉养、孝敬老人,二是顺从老人,让老人顺心,才算孝顺。不仅让老人得到物质享受,而且让老人感到精神慰藉,感到温暖。说点让老人顺心的话,做点让老人开心的事。
谈到孝顺这个话题,咱们再讲一个韩信感恩漂母的故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饭千金的主人公就是韩信。
故事是这样的: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
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一饭千金”的典故教育我们:受人恩惠,切莫忘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尤其是身处困境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非常可贵的;当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才是正理。
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感恩老师哺育我们成长,是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感恩上苍的赋予,感恩生命的存在,感恩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感恩,才会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一个人,懂得感恩,才让生命更加真实而璀璨cuǐ càn。风雨人生路,让感恩与你我同行。

三、自立自强 学会生活
同学们,自从我们呱呱[ gū ] 落地,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以我们要自立自强,学会生活。
在家做个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从父母的教诲。
在校做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老师是除了父母以外,最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的人,老师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要感恩老师。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遵纪守法,遵守公序良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人,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求知,通过读书学习,启迪生存的智慧。
《朱子家训》首句曰:“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这句家训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实则教导人们勤奋向上,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美好的一天从清晨的整洁开始。只有扫净一室一庭,治理好小家,做好琐碎的小事,才能干好一番大事业。可偏偏有人连一屋都不扫就梦想平天下。
话说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陈蕃[ fān ],他学识渊博,胸怀鸿鹄之志,少年时代,他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某日,有位其父的同窗薛勤前来探视,见他独居的小院杂草丛生,秽物遍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待宾客呢?”傲气十足的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这则故事教育我们:要想平天下,必先学会自我修身,学会打理好家庭,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你连自己小家家都治理不好,怎么能平天下呢?青少年朋友们应该起步当下,刻苦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做到敏于求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担当,才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认认真真完成学业,养成良好习惯。修好品德,练好本领。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宽容,学会自律,努力成为有智慧、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老师们,同学们,我想借此机会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无论何时何地,不忘读书学习。
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持之以恒,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流逝,你会发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更强大。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放大人生格局。通过学习,使自己胸怀更宽广,视野更宽阔,眼界进一步提升,眼界决定境界,境界让人生更精彩,人生最可贵的就是奋斗精神和学习态度。
第二、不忘励志奋斗。
只有自己奋斗,生活才能幸福。选准自己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当你天天做对的事,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之路,慢慢地,你就会强大起来,自己强,比什么都强。越努力,越幸运,越奋斗,你就会越来优秀。
第三句话就是做生活的强者。
人在旅途,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要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坦然面对。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挫折,对大丈夫来说,也是历练自己成长的机会。”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样,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精彩,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你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朋友们: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片蓝天。我们有情有缘,我们相逢在今天,明天还会相见。
在宣讲即将结束的时刻,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在座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座学问,适应形势,与时俱进,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善读书,读好书,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奋斗到底,永不言弃,
相信自己,完美人生,
努力学习,走向成功!
好,今天的宣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7200字 宣讲时间大约38分钟)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本: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编辑:运河浪花
审核:冰凌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