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感悟(七十二)
文/王克楠
396,诗歌跳跃是一种什么技巧呢?我们都知道诗歌讲究思维的跳跃,窃以为跳跃只是一种形式。我想,当一个诗想表达的情感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自然的跳跃。诗歌跳跃分为阶梯性跳跃、分层式跳跃、”诗眼”跳跃三种(也不局限于三种),其中分层式跳跃是比较大的跳跃,基本上存在于节与节之间的跳跃,也是语言逻辑层次的跳跃,当然有的诗歌並不分节,也可以实现分层次跳跃,不过更加隐蔽而已。跳跃,最要紧的是不能造成诗意断裂,更不要为了跳跃而跳跃,那样会很笨拙。
397,我本人很崇拜墨西哥诗人帕斯的诗歌。帕斯先生也有理论发言,说诗歌处于对生活的理解和不理解之间。为什么这样说,我想这就是模糊写作吧。怕斯倾向于现代诗歌需要韵律节奏,但是这种韵律是内在的,而不是外表的(所以阅读不同语种的诗歌,因为语言不通会常常会造成误读)。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语言的发生也是诗歌内容的一部分(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抑扬顿挫,英语和拉丁语中元音和辅音的配合就非常重要)。诗歌的韵律发生很奇妙,是瞬间发生的,一旦发生,你再去重新找就很难了。要知道这样的诗歌瞬间不会重复的,帕斯认为一首好诗,首先应该禁得住倾听,聆听诗歌朗诵是用诗歌唤起一种内心 情感,而不是仅仅强化视觉感觉。物体的视觉性从物理性能看,投影在地面上是三维的,而诗人对于世界的感觉是一维的。诗歌思维反对线行思维,也就是由”世界的感觉是一维”决定的。
398,成熟的诗人写出的诗句,不是有意让别人懂的,而是首先自己写给自己的。在诗歌文本出现”空白”是不是一种技巧呢,当然是,要自信如出现空白,这属于一种特殊语言。有关于”空白”,要知道空白也是一种声音。人类的语言处于动态之中,语言本身具有诞生消亡的时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永恒的艺术存在,那只有是神话和寓言的存在。对于世人来说,人性是最容易堕落的,然而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性,很艰难,而毁灭人性则需要并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在诗歌写作中,有的学者认为语言就是行动,有的人认为语言未必是行动,这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
399,大自然的美是相对于人类的丑而存在,如果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大自然,大自然也有丑恶那一面,至少像人类一样会弱肉强食,从这个角度说,因为人类存在自律,人类之美要胜过大自然。从这个角度说,写作也是一种抗争,对大自然的抗争和对人类社会的抗争,伟大的诗人和一般的诗人的区别,在于伟大的诗人是建立于价值体系之上,而一般诗人的荣誉感是建立于获奖和被人吹捧层面的。一首诗歌写了出来,如果说不想取悦你读者,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你预想取悦于哪些读者,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说”我的诗歌能取悦于一切人”,这一定是谎话和昏话。
400,在小说写作中经常会出现”多年以后……”这样的句式,就可以穿越时空,用未来来判断现在的事情了。诗歌也可以这样做,却不需要这样的句式,直接描述就可以了。跨越时空和自由跳跃是诗歌的长项。当然,有些时空很难与打破,比如唐朝的女人以肥为美,有关于以肥为美的社会氛围和细节,很难跨越时空进行感受。同样现代社会里的一部分国家对女人的评价以瘦为美,如果放到唐朝也很是不适合。对于诗歌写作来说,过于迷恋于哲学的纠结和沉缅于感情的纠结,都是十分危险的,诗歌在二者之间,应该走”第三条道路”。
诗歌感悟(七十三)
王克楠谈散文诗
401、在散文诗中是散文的比重大,还是诗歌的比重大?
在诗歌中,散文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品种。散文诗,说散文不是散文,说诗歌不是诗歌,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诗歌品种。散文诗‘′三个字的前缀是”散文”,但它的本质仍然是诗歌——一种特殊的诗歌。鲁迅先生写出了雷霆万钧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读毕很纳闷,认为鲁迅是小说家、杂文家,怎么会写诗歌呢?先生千真万确实会写诗,他写旧体诗和散文诗,并且在散文诗这一本文学体裁上达到了一个极致,至今无人超越。
402、关于散文诗的起源和文体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散文诗的时间确实比鲁迅写的要早,波德莱尔是第一个为散文诗这个文学体裁定性的人,认为散文诗”虽然声律和谐,却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所以应付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散文诗是五四时代刘半农先生从欧洲介绍到中国的,他自己却没有代表作,反而鲁迅先生的《野草》把散文诗在中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诗歌和散文诗区别上,窃以为最大的区别是平面写作和立体写作之区别,散文诗虽然也是诗歌,但毕竟是平面写作,具体地说,是对诗意平面图面进行铺陈和舒展,立意精辟,诗意有章可寻,可谓意在文先,不似诗歌的”立意”来无影去无踪,不可捉摸。在词章的讲究方面,散文诗也更讲宄装饰性,不像诗歌那样朴素无华地表达生命的本真。
403、有关于散文诗的精神内核以及演变
诗歌的主旨是呈现人生,而散文诗的主旨是剖析人生。人生有无意义?个体生命偶然地降生,莫名其妙地成长,又在某一个瞬间消失,从这个角度说,人生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某一个瞬间,某一个碎片。散文诗却不是这样看人生,几乎固执地去四处寻找人生的意义。美国诗人爱伦坡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种种的努力。虽然世人在丑恶的社会之中,却像莲花般一心向往光明的追求。为了确定人的地位,西方出现了新柏拉图主义,把宗教与科学很笨拙地捏合到了一起……在浪漫主义余晖中,波德莱尔和爱伦坡 一起接受了神秘主义,走进了一个”充满灵与肉、人和自然相互应和的神秘天地”,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鲁迅先生的《野草》也有对与社会进程不可知的疑问,泰戈尔的《飞鸟集》是从更加积极的方面去诠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窃以为具备这个创作基因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只有不可知,才去追求可知;只有心理迷茫,才去追求明确——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散文诗这一文学体裁的强大基因。
404、如何理解”在丑中寻找美,在迷茫中寻找希望。”
毫无疑问,散文诗的写作应该给予现代派以更深层次的尊重。与现代派相对立的是浪漫主义的浪漫派,浪漫派认为大自然的和人生充满了和谐和优美,而现代派认为,丑恶存在于人心和社会里,波德莱尔作品《致读者》《腐尸》可称作代表作,大部分作者把这两首作品当做诗歌去分析,我却认为是散文诗的顶级作品。在丑中寻找美,在迷茫中寻找希望……不是更贴近人类的真实吗?世界上的美是需要推敲的,而丑则无处不在,如果不正视这个,无异于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丑恶乃至是恶心的物象,在生活却无处不在,那些的空洞的口号,哪一句的下面不是淌着污血和肮脏的东西。中国与外国不同的作家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同样表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沉默中寻找声音,在鲁迅的《野草》中是含蓄的、中性的、寓言化的,但其内里的基本走向是在丑中寻找美,在迷茫中寻找希望……只要是大师,中外都有相类似的气质,可以说人类的”救赎”是散文诗的永恒主题。
散文诗的平面推进,使其和小说保持了天然亲近。小说写作,尤其短篇小说的命脉在哪里,在于逻辑,一是艺术逻辑,二是现实逻辑,二者互相呼应,而不能对立和混乱。小说家长了一双小说眼,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物事,散文诗也需这样,但比小说更广阔(虽然篇幅简短),因为不仅要看到人的生活,而且要看到万物的生活。散文诗人也写人,但不像小说写具体的人,而是写按社会分工不同的某一类人,也写生活中可能要发生的事。小说的艺术逻辑是随心所欲,一任作者意愿去”编造生活”,你想发生就可以发生,无论上天入地,鬼魂荡漾均可以,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实现不了的。散文诗就不然,它没有情节,只有物象联想;它没有故事,只有对存在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