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遇藤甲兵
文/李永安
读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一定还记得那些刀枪不入的藤甲兵吧。说的是1700年的三国时期,蜀国的南中相继发生叛乱,蜀国丞相诸葛亮出师平定孟获,孟获连续战败,在第七次擒拿孟获时,孟获请来了乌戈国的藤甲兵,这支藤甲兵作战相当勇敢,连连击败蜀兵。最主要的是藤甲兵身上的这身藤甲,是用山间深处的攀岩青藤制成,穿在身上渡水不沉,经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因此号称藤甲兵。面对如此雄兵,诸葛亮只好用火攻烧了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从此,藤甲兵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比较深刻了。
我自小爱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叙述的藤甲兵穿的那身藤甲很感兴趣,用山涧藤条制成的藤甲竟有如此的坚固耐力,这藤甲究竟是怎样编成的,我很想亲眼目睹一下藤甲兵的藤甲,感受一下藤甲的魅力,该有多好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真的见到了藤甲兵。那是四月初的时候,我到贵阳旅行,一位朋友对我说:“想不想去藤甲部落去看一下藤甲兵,感受感受三国藤甲部落的文化?”我听了以后高兴的说“想去,想去。”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几个人就驱车来到贵阳平坝的一个依山傍水的一个山村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这个小山村子不大,树木葱葱,远处的山峰,绿油油的稻田,清清的小河流,景色美极了。随行的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藤甲部落村子了。我不解地问:“怎么没有见到藤甲兵呢?”朋友笑着对我说:“一会就看到了。”过了一会儿,一位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姑娘走了过来,笑着向我们点了点头说:“欢迎大家来参观藤甲部落村子,大家跟我来。”我们随在她的后边,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上,路不宽,全用一块一块的石头铺成,浓密浓密的树木把天空遮的严严的,好凉爽清静的地方呦。我看见了部落里有很多用茅草搭盖的棚子和寨口,这都是保留了过去藤甲部落的居住风格。正走间,只听见一声声整齐的呼喊声传了过来:“耶箩塞,耶箩塞,耶箩塞。”(藤甲部落里称作好,欢迎的意思)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用圆木和竹子搭的门楼,门楼悬挂着一个黑漆黄字的木牌上写着“乌戈国”三个字,门楼前站着两排身被藤甲的藤甲兵,这些藤甲兵仪容整齐,身着藤甲,手持藤编盾牌和刀剑,很是威武。我仔细的看了藤甲兵身上的藤甲,这些藤甲的确是用一种藤条编成的,藤条的色泽为深褐色,编工细腻,质地紧密。藤甲分为藤盔,藤甲,藤镜,藤裙,藤盾等几部分组成,先说藤盔,其形状和古代的的武士戴的盔帽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藤盔的保护性能更好,盔的造型比较大,戴上宽敞舒适。藤子编的盔帽不仅将头部严严实实的盖了起来,藤盔的下沿还将后背的上部也保护住了。值得一提的是藤盔的顶端用藤条编了一个20公分高的盔顶。身上穿的藤甲也很有特色,我细细的看了一下,藤甲分了好几块,先是胸甲,用藤子编制成像背心一样的铠甲,分为前胸和后胸两片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只需把胸甲从头上往下一套就穿在身上了。还有肩甲,从肩膀到上胳膊,用藤子编的藤甲,主要是保护两肩和胳膊。胸甲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藤编的护心镜,护心镜微微突出,编的很密很细,我用手按了按护心镜,很是坚实,一位藤甲兵告诉我“在护甲里面,护心镜作用很大,直接保护着心脏部位不受侵犯。”还有藤甲裙,主要保护身体腿部的藤甲,用四块藤甲组成,其长度刚刚到膝盖上边。我发现在藤甲部落,女的穿的只是藤甲背心,显得清爽自在,男的穿的藤甲还有肩甲和裙甲,全身防护的很好。我试着穿了一下放在一旁的藤甲,最大的感觉就是轻便,清爽和透气,一点也没有铠甲沉重的感觉,难怪藤甲兵作战那样轻松自如。还有藤盾,藤甲兵使用的武器一般多是冷兵器,无论使用短刀还是使用长戈或者长矛,都配有藤盾,这种盾全是圆形状,而且比较大,盾的中间用藤条编制的很厚,犹如一个圆圆的护心镜镶嵌在上面,藤盾又好像一个大锅盖护住了全身。藤甲部落里的村民告诉我,藤甲虽然坚固,但制作工艺相当的复杂,选的藤条是长在山岩上的一种野生的青藤条,割下来后将藤条反复在桐油中浸泡,拿出来晾干再泡,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才开始编织藤甲,据说编织成一套藤甲大约需一年多时间。藤甲虽然坚固耐战,其最大缺点是害怕遇到火攻。当初,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就是被蜀国在盘蛇谷用火攻下全军覆没。以后,残余的藤甲部落的人就四处逃亡,其中有的人就定居在平坝这个地方,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不解的问:“藤甲这么厉害,为什么北方见不到藤甲呢?部落里一位老人笑着告诉我:“藤甲最适应在潮湿多雨的地方作战,不适合在干燥寒冷的北方使用。”
在藤甲部落里,我们还看了藤甲兵的对阵表演,一个个全身披着藤甲的藤甲兵表演了藤甲相互刀枪对阵,藤甲兵射箭,喷火爬杆等等传统拿手项目,精彩的表演让人兴奋不已。尤其是喷火,一个藤甲兵将手中火焰熊熊的火把往口里一塞,口里就连续喷着火,接着火焰越喷越高,足有二尺多高。最逗人的是部落里的三个藤甲兵手里拿着一个长长弯弯的牛角酒杯,杯子里盛满了酒,一边走着一边大声喊着:“想喝不想喝都得喝。”刚好走到我的身旁,一个人在身后揪住了我的双耳,另外两个人用牛角杯将酒灌进了我的口里,在哈哈的笑声中离开,不过酒是土酒,劲不大。休息的时候,藤甲兵一个个的脱掉藤甲,齐齐整整放到一边。我才看到了庐山真面目,脱掉藤甲的他们有的是英俊小伙,有的是美丽的姑娘,有的是端庄的中年妇女,他们爽朗的笑着说着,十分的舒畅开心,一点也不像刚才看到的一排排威武善战的藤甲兵。
作者简介:
李永安,西安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1989年开始散文写作,在报刊发表散文作品500余篇,出版散文集3本。散文《老槐树》获得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散文《走进子午谷》获得首届蒲松龄散文奖。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