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天电影
文/朱乙丑
我上小学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露天电影。
特大新闻:今天晚上在我们生产队放电影!――那时的生产队就是村庄。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村庄沸腾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于是都盼望着早一点放学。终于放晚学了,他们飞也似的跑回家。自然,晚饭是比平常要提前的。孩子们为了占得一个好位置,草草地扒几口饭,带着板凳跑向放映场。边跑边嚼着饭,嘴里的饭粒还在往下掉。大人则在后喊:“慢一点,小心跌倒!”话音未落,孩子已跌个人仰马翻。要是在平时会哇哇大哭,可这次他不哭了,因为有电影看!到了放映场,最好的位置已被另一个孩子用板凳占了,那孩子没在家吃饭,口袋里装几个烤山芋就算晚餐了。
放映场就是村子上最大的一块空地,银幕挂在两棵树之间。银幕已挂好了,放映员还未来,还在人家吃晚饭。放映员姓朱,由于他的头发长得稀稀拉拉的,孩子们给他起个外号叫“白秃子”。白秃子还未出现,孩子们急了,叫开了:“这个白秃子,怎么还不来,急死我了!”
半个小时之后,白秃子喝了点酒,脸红红的来了,开始调机器,倒胶片。村民也陆陆续续地来了。
天色已晚,夜幕降临。电影开始了,放的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太好看了,所有的人都兴趣饱满地看着,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唏嘘。观众也越聚越多,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后来的人没有位置了,便爬上树看。此时,四周的村野有蛙在叫,清爽的春风吹着林子,树叶沙沙作响,天上一轮明月,照在树梢上,树影婆娑,远处的山隐隐约约,一片黛色。
第二天全村庄热议的话题便是昨晚的电影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在学校里谈的都是昨晚的电影,什么潘冬子、春伢子、胡汉三……成了大人儿童热议的人物。
小学时在本村庄看露天电影,每年有三四次的机会。别的村庄放,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去看,像夜行军。有时电影放到一半,天下起了大雨,可电影照看,没有一个离场的。有时电影正放到精彩处,机器出现了故障,放映员便遭孩子们骂了:“白秃子,怎么搞的!”场面便骚动起来。
每看一部电影,孩子们都津津乐道,很多电影台词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便说:“胡汉三又回来了!”一天没被老师罚站,在放学路上高呼:“平安无事了――”所看电影大部分是打仗的片子,如《甲午风云》、《地道战》、《战上海》、《东进西出》、《柳堡的故事》等,那时孩子们流行打仗的游戏,就是受电影的影响。
孩提时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很差,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唯一的文化娱乐就是看露天电影,可感觉生活很充实、快乐。现在生活在城里,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可没有哪一种娱乐能让我获得真正的纯粹的快乐。看来童年的那种快乐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童年生活,简单并快乐着,我想往!
作者简介:
朱乙丑,原名朱明东,安徽舒城人,安徽省作协会员,2009年至今,已出版5部作品,所出作品,进入全国的书店、网店和图书馆。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