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根艮瓜的故事
文/李应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风、家规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说起家风,我这个今年47岁的豫东农材教咖感慨颇多,我的家风是:孝,善,诚。对待老人长辈要有孝心,对待世人要有一颗善心,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必须真诚,以诚待人,以诚做事,诚信是金。
我父亲是一位具有六十余载教龄的离休老教师,母亲是中国传统的慈母。在父母的辛勤哺育和谆谆教诲下,我们兄妹六人相继成了家,立了业。没有一个人违法乱纪,大哥在内蒙工作,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我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在我八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终身受益,有一天上午放学,母亲让我挎着小长篮去生产队仓库领艮瓜,我父亲远在十里外的学校当校长,家里没劳力,只靠母亲一人挣工分,我家只分了五根艮瓜,一分一根。那时生活苦,成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我邻居王奶奶迈着小脚也要出门去领艮瓜,母亲看到说;“婶子,让我家老三替你领回来吧,你这么大年纪,别跑了。
”王奶奶笑呵呵地说;“我正腿疼呢,让老三替我领回来吧。”我好似领了军令一样,对母亲说:“娘,放心吧,孩儿保证完成任务。”我挎起用白蜡条编成的小长篮,像小兔儿一样跑向生产队大院,我一到现场,呀!人真多,都在排队领艮瓜,有领一篮的,有领三根,也有领两根的。终于论到我领艮瓜了,会计狗蛋叔说:你家余5分,分五根。我急忙说:“王奶奶家的让我捎回去呢”。狗蛋叔说:“你王奶奶属于五保老人,分三根。”我拎着八根艮瓜往回走,一边走一边不住地看艮瓜,刚放学肚子里咕咕叫,我心想,先吃半根,吃多了回家不好交差。于是,吃了半根,一会儿忍不住又吃了半根,一根不过瘾,干脆再吃一大根,两根艮瓜下肚,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怎么交差呢?我心生一计,就给王奶奶说,她分了一根。她一个老婆凭什么分三根,我母亲整天辛辛苦苦地干活只分了五根。我若无其事地回了家,吃过午饭后,就跑向三里外的学校上学去了。
傍晚,我父亲也从学校回来了,一家人正在吃晚饭,狗蛋叔和王奶奶找上门来,我心里怕了,偷吃艮瓜的事露馅了。原来,狗蛋叔路过王奶奶家门口时,顺便问问我把三根艮瓜捎到她家没有。王奶奶说只捎回来一根。狗蛋叔于是领着王奶奶来我家问个明白。我看到纸里包不住火,承认了偷吃两根艮瓜的事。母亲气得打了我三巴掌。王奶奶和狗蛋叔不让打,劝说:“小孩子家,饿了,吃了就吃了吧,没什么大事。”父亲严肃地说:“这看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家风的问题,你以后不准动口吃人家的,不准动手拿别人的,以后不准再犯。”我点了点头,父亲说:“第一,你吃王奶奶的艮瓜,属于对老人不孝,第二你吃了艮瓜,为了交差,让王奶奶承担损失,属于不善,第三,你办了错事,不敢担当,属于不诚。孩子,这做人的基本准则,你要牢记,要做到。”听着父亲语重心长的话,我落泪了。夜里,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心里暗暗发誓:父亲,你放心,我定会做个孝,善,诚的人。
从此,我严遵家风,努力学习,成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把家风贯穿于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的儿子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考上了大学,还加入了志愿者组织。女儿正在上高中,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家风是传家宝,要代代传承发扬。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传承。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就是和谐的。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家文化”,只有认真谱写并建立积极向上的“家文化”,才能正确引导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感的人,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师,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是一张白纸,要涂成什么样的图案和色彩,就要看父母是否把家风传递给了孩子。
家庭具有好家风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受益于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只有家风正,才干民俗正,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家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要求不正当的坚决回绝,要求家人洁身自好,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家风是一轮太阳,要是没有了家风,就等于地球没有了太阳,整天生活在黑暗里,得不到光明,也得不到温暖。
好家风,好传承,来圆中国梦。
***************************************************************
作者简介:
李应华,1970年生,大专文化,教书之余,已在《河南日报》、《大河报》、《民主与法制》等各类媒体发稿百余篇。
***************************************************************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