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来雪松的东边,有一座三层青砖灰瓦楼。别看它不怎么气派,但是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是清江市的“政治大脑”之所在,无不透出威严的气势。
那我就排列一下在这一座大楼里面工作过的领导人吧:
1958年9月19日,淮阴县与清江市合并,成立淮阴市,市委书记方振,市长王子安。
1964年9月,撤销淮阴市建制,恢复清江市与淮阴县建制,清江市书记章化农,市长颜一平。(淮阴县驻清江市,县委书记王子安,县长周文忠)。
1965年5月,淮阴地委书记孙振华调任安徽省巢湖地委书记,地委副书记杜文白接任淮阴地委书记。其夫人江季缇也就是这个时间的前不久调任清江市委书记职务的。命运捉弄人。这对夫妇真是“走霉运”,上任不久就遇上“文革”,成为受批判受冲击的主要对象。
1967年3月底4月初,这个大院大门挂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清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牌子。原来的市委、市人委和市政协的三个大牌子,早就被“砸烂了”。
1968年8月22日,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氛围中,这个大院大门又挂上了披着大红绸缎的“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的牌子。陈敬毅为主任(军人)。
1970年中共清江市委成立,郭斌为书记(军人)。
1975年李柏任清江市委书记。
文革结束后,革命委员会仍作为地方人大和政府合二为一的权力机关,存在了一段时间。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制度,恢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度。
也就是这一年,西大街上的这个大院大门上的“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的牌子被“清江市人民政府”的牌子所取代。至此,存在了11年之久的“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我记得1980年的清江市,徐俊为市委书记,梁文斌为清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也就是说,这些市领导,先后是这里的“父母官”,掌控着清江大地。
(二)
我是什么时候堂而皇之地进入这个大院的呢?
1971-1973年,我在清江市百货公司工作期间,被抽到清江市财革会五·一六专案组,属市第二专案办公室系列。从那时起,我就没少进这个大院。
1975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就是在这个大院的那座三层青砖灰瓦楼里一楼的市委组织部,被找去入党前谈话的。谈话人徐德方股长。前几天,我经文史群张天龙老师帮助,终于同徐德方老领导建立了联系。一晃46年过去了,我们都很高兴与感慨。

在这个市委大院最后(北)面,有个市委小会堂,门朝西,规模不大。这个小会堂,我七十年代初在市二办专案组时在这里常开会,听过军代表关于深挖“五.一六”动员与布置工作的报告。1975年底,我在清江市委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时,在里听过副队长、清江市人民武装部政委王达涛关于阶级斗争新动向的报告。1981年,在此小会堂,听过清江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善模关于农村分田到户探索责任制的报告…1983年地改市后,这个小会堂我就没去过。此次我旧地重游,呵呵,小会堂还在,只是挪作他用了。我站在那里,看了又看。不知是看什么,可能是在看在想:几十年的岁月,是怎么流淌的。
东边的老楼,当然就是市委大楼。徐俊书记在二楼办公。他的办公室,我没去过。但二楼的清江市委办公室的会议室我去开过会。大约是1982年,有一次是市委办的副主任汪镇乾召开的协调会,我作为石化厂的代表参加。汪主任风度翩翩,说话办事干净利落,他当时接到一个企业领导的电话,好像是关于一个事故的汇报。汪主任明确地作了几个答复,同时,也毫不客气地予以了批评。我当时心里想:市委办的干部,水平就是高呀,打心里佩服。

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所建的西边的大楼,是政府大楼。梁文斌市长的办公室,是二楼最东边靠南的办公室。我有一次给梁市长送清江石化厂的请示公文,进过他的办公室,他很客气和和蔼,一副精干模样。
(三)
这个大院有这样的一些机关与单位。
地改市后,这个在大院中最高大楼中的原清江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季立夫),就成为了淮阴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经委是政府组成部门,管理工业为主的机关,其内涵协调涉及交通、电力、贸易、流通等。这新的淮阴市第一任经委主任就是文荫贻。他曾是清江市分管工业战线的老领导,所以工业战线的干部都呼吁市里让文主任来搞工业。市委全面考虑,将在地区外贸局长位置上的他,改任淮阴市经委主任,受到市工业战线的干部和老职工的普遍欢迎。文主任抓工业很得法也很有成效,直到现在,熟悉他的人还经常谈及文主任的桩桩往事。市经委后来的主任先后有毛季林、严汉国、刘维亚等。市经委后来的经贸委,经信委到水渡口盖了大楼,迁出来了。

淮阴市国防工业办公室。是局级机关,管理着在盱眙的几个国防工业系统的军(兵)工厂。六十年代,国家在云贵川搞“大三线”建设,我们江苏也搞“小三线”建设。这盱眙的山区就成为适合地点。原属省国防工办领导的这几个工厂(如淮河化工厂、天明化工厂、滨海机械厂、925厂等),八十年代中期下放给淮阴市管理,所以成立了市国防工办。文主任当时以市经委主任身份兼市国防工办主任。市国防工办政秘科长刘宁同我是好朋友,南大哲学系毕业的帅哥,牛!后刘宁在市经委任过多职,未能提处级,我为他抱不平呐。
淮阴市总工会。在东南的老楼办公。那楼还是木梯木地板,窗下就是西大街。淮阴市总工会第一任主席为罗会五,第二任就是我的老领导何寿凯书记了。他从石化厂党委书记任上调市化工医药工业公司主持党委工作,再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同时期的副主席刘伯喜,就是925厂党委书记任上调任市总副主席的。
市总工会后来搬到淮海南路,原射击场的地点,盖起了独立的大楼大院,至今依在。
淮阴日报社。在这个院子里呆的时间最长,摊子最大的当属日报社了。后来,日报社到明远路拿了原市农机大楼,重新装修焕然一新,十分气派。日报社的培训机构、广告机构和印刷厂等,仍然留在大院。尤其是那个市委老大楼依然如故,只是挂上了“淮报教育”的牌子。

淮阴日报社—淮安日报社,历经黄善模、赵云、顾林青、吴涟、刘顺生、朱坚、徐利华、王维国等社长、总编辑,我因工作原因,同他们都比较熟。
这个大院中,还曾有过市人防办和市税务局的分局。可能还有其他的单位,我就没在意了。
地改市后,这个大院被淮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称为市机关南院,从这个南院到东西大院,开有通勤班车。一段时间,从西大街口的人民南路,自南向北分别是市化工医药工业公司、市轻工工业公司、市纺织工业公司、市机械电子工业公司(后机械电子分开)的办公楼,其后门有的直通市机关南院。这几个工业公司后又改为工业局。曾经轰轰烈烈的五大工业局,现在什么局也没有了。
这个大院,我自小用敬畏的眼光看着它。工作后尤其是从1980年以来就在工业战线工作,搞过组织人事、企业管理、宣传文化等工作,同这个大院自然联系密切,也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感情。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大院尚在,物是人非,你让我怎不唏嘘与感慨。

我所在的城市的市委大院,1983年由西大街变至健康西路。三十多年后,又迁至翔宇南道一号,折射出这个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作为市民的我们,六十年代步行去市委大院,八十年代骑自行车去市委大院,今天要乘公交车或自驾车去市委大院。路途越来越远,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框架越来越大,好事呐。
(文中关于清江市领导人任职时间的资料,摘自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党史工办编辑的《淮安60年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