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利害
——《齐物论》读书摘要及心得(九)
吴文亮
在庄子笔下,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例如,尧、老子等等,但庄子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有些人物,则纯粹是庄子杜撰的或传说中的人物,例如啮缺和王倪。庄子只是借助这些或真实或传说中的人物来说明自己的道理,这便是庄子经常用到的重言。庄子引用啮缺和王倪的对话,重在说明是非利害是否有统一标准。

啮缺先是连续问了三个问题,“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您知道万物是有同一标准吗?“子知子所不知邪?”您知道自己不知道吗?“然则物无知邪?”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物呢?面对这三个问题,王倪都用“吾恶乎知之?”我怎么知道呢?来进行答复。王倪的不知,其实是不知之知,是对啮缺提问的否定。在王倪看来,万物没有同一标准。随后,王倪通过举例,来说明“处”、“味”、“色”这三者均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是就居住的环境而言,“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䲡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人睡在潮湿的环境中,就会身患各种疾病,甚至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住到树上,就会担心害怕,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者之间,究竟哪个可做为住所舒适的标准呢?
二是就美食味道而言,“民食刍豢(人饲养的动物),麋鹿食荐(草),蝍蛆(蜈蚣)甘带(小蛇类的动物),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人们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虫,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在这四者中,哪种才是美味的标准呢?
三是就美色而言。“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迅速跳走)。”猵狙与雌猿作为伴侣,麋可以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共游。毛嫱和丽姬,是世人公认的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立刻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马上振翅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迅速逃离。这四者,哪种才是审美的标准呢?
所以,在庄子看来,世上根本没有“同是”的“知”,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所有人所认同的、共同接受的标准。即便同样是人,对于住而言,有人喜高楼,有人爱平房。对于食而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对于色而言,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人由于所处的位置、所站的立场、所受的教育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不同,对住、食、色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所以也不会有“同是”。
住、食、色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都没有共同的标准,那么其他万事万物也不会有共同标准的。因此,“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极端的仁义,是产生是非、世界纷杂错乱的根源。庄子不是反对仁义,而是反对极端的仁义。“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便走向了它的反面。对其探求越深入、分辨越明晰,对寓于其中的道就会越受损害,越受遮蔽。

啮缺紧接着发出第四问“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您不知道利害分辨,那么至人也不知道利害的分辨吗?至人,在《逍遥游》中出现过,与心中无名的圣人、有功而不自居的神人并列。至人,出自于普通人,既无名,也无功。但因为内心无一己之私,便能成为至人,与圣人、神人所并列。在至人眼中“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生死的变化都不能对至人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何况是利害呢。所以王倪才感叹“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