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具上的刻字
——乾隆年马口窑窑工自用窑具与“乾隆汉川县志”记载
文‖吴雷
陶器上的文字,潇散朴茂,绚烂之极!窑工为了消遣劳累,随性在窑坯上写几个记载年代或用途的字,若干年后成为了历史的“印痕”。
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清朝乾隆三十八年《魏见山辑录》、宾阳氏胡向暄钞录《汉川县志》手稿本,其中存有卷首部分、第一卷、第二卷、第五卷部分、附录,其余卷缺失。其中“卷之二、八景附”记载:“系马口、梅城乡边襄河,花布、窑货出此。”系马口即今汉川马口镇,因三国时期关公在此系马而得名,窑货指的就是马口窑所产陶器。
今幸得朋友惠让清代乾隆年间汉川马口窑窑工自用红陶窑具,此物为饼状,红土烧制,饼侧刻有“乾隆()年朱朝寜自制家用”。应为当时朱姓窑工用于自家制作陶器而特地烧制而成。此物包浆厚重,刻字大方简洁,显示了窑工长期在胎土上熟练刻划图案文字的扎实功底。
此纪年刻款马口窑窑具的发现与“乾隆汉川县志”的记载相互呼应,为汉川马口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添佐证,实为幸事。
有一首诗,更是诠释了陶窑的真意所在——
陶器陶罐
陶器的历史是一部
关于泥土涅槃的历史
黑陶、褐陶
黑褐陶、黄褐陶……
斑斑驳驳的色泽
或软或硬的质地
手捏的痕迹依稀可辨
沉睡在冷静的泥土中
做着或黑或黄的梦
一旦挖掘出土
发现它比历史的轮廓
还要辽阔深幽
那个可以装和暖酒的陶罐
那只像今日高足杯的陶壶
那个可以盛上饭菜的陶锅
那樽可以隔热的陶三角炊器……
或许与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
可它存在着
且陈列于眼前
此况不属于风景
只属于某种幻象
比眼睛看到的
更真实 更生动 更鲜明
那儿有的
只是属于先人们的心灵
创造和生命能量
古陶的肢体和肤色
是制陶者智慧的璀璨演示
陶器的神奇和斑驳
是历史和心灵深处
盛开的“玫瑰”
陶艺的博大和卓越
是人类精神飞升的雕塑或征象……
在特定的背景
陶器拥有自己的存在和气候
这是一种真实的悠久
它有泥土的气味和芳香
它丰富了
在泥土中滚打摸爬的人类日常
许多人可能只看见
它的古朴与别致
可我从陶器陶罐
斑驳陆离的光芒中
嗅到了它们至性倾情的叙语
那是先人的血脉在流淌
那是土地的力量
在蠕动
那是文明的声息
在回荡……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