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简介:范敏,郴州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小说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19期作家研讨班学员、湖南省11期专题文学(散文)班学员、郴州市散文协会主席(会长)某高校客座教授。文创二级。1999年开如发表文学作品,在全国几十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作品七百多篇(首)著有散文集《童年那条河》诗集《相约天涯》。另有多篇散文(诗)获全国奖项。
去年,我有幸到周庄一游。周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里不仅是水的世界,而且是桥的家园。
古朴的周庄被井字形的河流分成大大小小几个部分,却又被元、明、清历代的十多座古桥联成一体。纵横交错的水巷流淌着闪亮如缎的河水,石拱桥上垂下的藤蔓在水波上摇曳,吴言俚语相伴着河边的捶衣声,装满莲藕、瓜果、河鲜的小船,随意地系在如意形的缆船石上……几抹桥影衬映下的水乡处处透着灵秀与悠闲。
那联袂卧在十字形河面上的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酷似一把古色古香的钥匙,周庄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桥”。桥头“阿婆茶”的旗幡在微风中飘动,似乎是在抚慰远道而来的游子;河面上扁舟叶叶,从桥洞里穿行而过,载来了丰收的喜悦。据称,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双桥为题材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曾轰动哈默画廊,而当哈默访问中国时,又将这幅画赠给了邓小平同志。“钥匙桥”,这座水乡的姐妹桥,撩拨着游子恋乡恋土的情愫,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楼桥,是古老周庄的又一风景。在横跨碧波的富安桥两端,相对耸立着四座造型古朴的桥楼,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楼内,水乡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站在楼桥上环顾四周,早已没有了叶圣陶笔下水乡的凄凉,没有了茅盾笔下旧时周庄的辛酸。楼桥,楼与桥的结合,不知是桥嫁给了楼,还是楼嫁给了桥。但它们无疑是便利与繁荣的组合,是水乡的骄傲,是水乡儿女聪慧的明证。
洪桥,是一座镂刻着别致图案的石梁桥。相传在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流落到了周庄,被勾结清政府的地主武装残酷地剿灭了。当时,鲜血染红了青石,染红了河水。老百姓为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便把原来的福洪桥,改作洪(红)桥。水流千古,时光虽已洗去了桥头的血迹,却冲不淡周庄人民鲜明的爱憎。
在“张厅”,我领略到了“船从家中过”的水乡异趣。小船居然可在厢房、走廊下穿行,让人不禁钦佩建筑师的奇妙构思。其实,这跨水的建筑也是桥,只不过是把桥与居室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罢了。
而在“沈厅”,我看到了一座特别的桥,它在日本画家桥本心泉油画《周庄的某一天》里,斑驳的拱桥占据了整个画面,苍老的花岗岩,纹理历历可见,透过拱桥可见粉墙青瓦、河埠石岩,闪闪波光照在桥边一位娴淑女子俊秀的脸上……
不知不觉中返城的时间到了,车子在新落成的急水港大桥上飞速奔驰着,我似乎又回到现代社会的节奏中去了。我想,淳朴的周庄人不也建造了一座无形的大桥,把静谧的水乡与喧哗的外界连接起来,把历史的沉重与现代的繁华连接起来,把周庄人水一般明澈的心灵与国内外友人友善的心连接起来了吗?周庄的一座座古桥,演绎了沧桑岁月的传奇,将今日的繁荣信息传递到他乡异国,而新的传奇正在演奏着更加华美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