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农民伯伯唱赞歌
杨进文(苗族)
解放之后,全国人民大翻身,大家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业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社会公平,人人平等,相互尊重,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称呼。譬如:农民称伯伯、工人称大哥、解放军称之为叔叔!
把农民称作伯伯,是因为农民从古至今,是以土地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粮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农民都功不可没。后来,“翻身农奴把歌唱”,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农民又是默默无闻的贡献者,没有哪些农业名人会摆功求名。将农民称为伯伯,是对辛勤农民的一种尊称,农民伯伯当之无愧。多年来,我一直想为他们点一首赞歌。今天,我情不自禁地“放喉”高歌一曲。
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奇迹,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来的幸福,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但国家之本仍然是农业。“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最活跃的因素是农民。回眸一看,追潮历史,农民在集体化时期和工人阶级一道,为夯实国家之基础,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建国之初,白手起家建家园。当年,我国既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建筑公司,又没有建设资金,而水利是农业之命脉,国家就组织千军万马的农民队伍去完成这一宏伟的工程。农民伯伯在工程作业时,计报酬的方式是记工分。记工分就意味着农民不向政府要工薪,只以田间地头刨食代替国家给自己付薪酬。据统计,三十年间,农民共建大中小型水库九万余座,完成治黄、治淮、治海河,对数十万公里的国内所有河网,进行了堤坝修缮、河道开凿与疏浚。其中一例“红旗渠”家喻户晓。上世纪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农民伯伯背井离乡参加那“三线铁路”建设。

在此期间,农民伯伯还参与了不计其数的公路、学校等建设项目的土建工程义务基建,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成本。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为城市发展奠定了相应的硬条件。显而易见的就是工业大规模发展的生产用水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的生活用水,全凭那时农民伯伯修建的水库啊!我地的威溪水库则是最好的见证(威溪水库位于湖南省武冈市与城步苗族自治县界区)。
热爱集体,白纸黑字交公粮。农民伯伯一心“为革命种田”。既然种田就是干革命,那么农民则越加埋头苦干了,种出来的粮食与国家白纸黑字签订统购合同书。农民伯伯之艰辛,养活着全国人口,支撑着国家的财政。人民公社初期,国家没有大量外汇向国际购粮,其实,当时的国际环境,许多国家也不会与我国往来。
在内外困境中,农民伯伯以交纳公粮(农业税)和服从国家粮食统购的双重方式来做奉献。不管自己的口粮足与不足,毫不动摇将那黄澄澄、金灿灿的甲级稻谷,用肩膀一担一担地挑到当地粮站交送给国家。向全国各行各业的人口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国家统购农民的粮食之后,再通过统销给“吃国家粮”的“非农业人口”,从而实现了国家机器有效运转,全国一盘棋,农民伯伯可谓成了支撑国家财政的“顶樑柱”。
特定时期,白璧无瑕纳“知青”。在几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农民伯伯都有一颗白璧无瑕的心,为国家分忧解难,接纳并消化了最困难时期的大量城市人口,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国家的发展危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新中国各个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城市供给,换而言之,就是就业和吃饭问题严重失调。国家果断地对城市人口实施精减,在数年间,动员了二千多万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城市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是1964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千多万人口,在十年内先后涌向农村。农民伯伯不厌其烦地腾出房屋,接纳他们,妥善安置,并手把手地教知青如何干农活。那时是属集体有所制,生产队里“添丁加口”,农民伯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饭锅”里本来份量不够的口粮,拿出来与知青共享!可是,农民伯伯一点儿也不计较。把下放而来的知识青年当做亲人一样对待。知青加入到农民队伍,农民就用提高稻田产量、开垦荒地、自觉降低自己的口粮标准等方式,帮助共和国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农民伯伯既具有勤劳、善良和纯朴的本质,又具有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怀。所以是特别伟大的!农民为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将和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功勋一样,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2022.12.6)
(配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杨进文-看山员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