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书
文/兰福虎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话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能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增长知识,明辩事非,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
一一题记
从古到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读书赋予了很高的评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少年来,这些励志的名言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为了改变命运,留下了很多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典故,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书的经历,那么他的一生充满遗憾!成了所谓的“睁眼瞎"。因为书能开阔眼界,读书是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因为前人的经验都写在书本上,我们只有通过看他们的经历,才能学到经验,从而避免走很多弯路。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或许对生活重新燃起无限的期待和希望,重新规划自己人生的轨迹和走向。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有杰出的才能,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许多爱国英雄和将领,也是读了进步的书籍,再加上正能量人物的熏陶和感染,由此而为国捐躯,赴汤蹈火义无返顾。
“车胤囊萤夜读”、“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读书”、“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管宁割席分坐”、“屈原洞中苦读”、“顾炎武读书破万卷”、“欧阳修借阅典籍”等等励志的读书小故事,却彰显出了大智慧;彰显出中华儿女求知若渴的秉性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有力地传承着华夏文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从书中得到的启迪、教诲、乐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我们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指导实践,与人生同步,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的未来,感知世界。现在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这一代是和共和国同龄,把青春献给了火红的年代,现在我们都己退休,但我们为国分忧的思想还在。赶上好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还得走进网络世界,用手机感知世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要多读读传统文化经典:《五经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博览》等等。让晚年生话馥郁馨香,光彩照人。对于学校的孩子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也可以读一些科学家和英雄人物的传记,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插上理想的翅膀。
书是人生的维生素,迸发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书是生活的美容师,赋予我们青春的时光;书是最好的调味酒,滋润我们气质芳香。读书能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搏击命运的风霜雨雪。读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展一卷书,神气与合,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读书不仅能摆脱愚昧,洗去心灵尘埃,更能使我们走向文明、快乐,走向成功。所以我们没理由不读书。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短时间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就会显示出天渊之别。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女人的外表美是暂时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来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以说女人真正的魅力不是时髦,而是内在的修养。所以多读书,书会让你变成一个灵魂有香气,体形有气质的人。读书还可带给人外貌、金钱、地位都无法赋予的底气和自信。这是女人最大的资本。有人说,世界有十分美丽,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如果她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内蕴。女人的美丽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但被诗词书香浸润过的气质,却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愈久弥香。一个女人读得书越多,气质就会变得越好,姿态就会变得越优雅。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化妆》一书中说:“三流化妆是脸上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化妆,一流化妆是生命化妆”。而读书是生命最好的化妆师,读书改变得不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甚至还可改变人的命运。由此着来,读书是补钙,是给心脏输血,它引领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走向。
读书不仅可与孔孟谈礼,与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同孙武讲兵,还可使我们走出蛮荒,走进文明与高尚。虽然在文革时期有段时间部分愚味的人看不起读书人,但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恢复了昔日尊师重教的风尚。纵观国内外,尊重读书人的习俗延习至今。假如一个无权无钱的平凡人,和牛津剑桥以及世界上更有名的大学教授攀谈关于老子、庄子、孔夫子以及中国洋洋大观时,他绝不会对你有半点鄙视,因为他不如你更懂得老庄的境界和心怀,因为你拥有自己民族的文化涵养。反之,就算你家产万贯,富可敌国,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你没有教养,没有文化,没有学识,甚至没有任何基本尊严的时侯,你就什么也不是,不仅洋人轻蔑你,同胞也看不起你。所以,读书不是万能的,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提起读书,大家并不陌生。古代人为什么赋予读书如此高的评价呢?一般来讲,过去读书人是一个非常体面非常有地位的群体。谁家要出个读书人,那可是耀门楣之事。读书人一旦取得功名,可免赋税和徭役,就是见了县官也不用下跪。那怕是遇上土匪一般也能脱身。据说大清才子纪晓岚曾在路上遇到劫匪,差点被劫匪杀了,但当劫匪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纪晓岚时,马上毕恭毕敬赔礼道歉,放他回去。
过去尊重读书人有四种情况。
一:古代是等级社会,阶级等级非常森严。古代阶级主要分“士、农、工、商”等,“士”排在第一位,“士”就是读书人。所以读书人不仅能享受各种特权,还能当官,一旦金榜题名,那可就发达了,高人一等,受世人尊敬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古代生产力低,教育落后,读书识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读书人很金贵。平时写信和记账都要跑很远的路去请读书人帮忙,大户人家要是请个先生,那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谁也不敢怠慢先生,这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
三:古人讲究尊师重教,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儒学统治时代,读书是最被官府和社会推崇和认可的事,读书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人。
四:古人迷信,认为读书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把读书人视为神明。土匪对读书人也非常尊敬,如果有读书人愿意留在山寨入伙,那是烧高香的事。即便读书人不愿留下,他们也不会难为读书人,毕恭毕敬地把他送下山去。有人万一得罪了读书人,别说官府不答应,就是老娘老爹这一关他也过不去,非用鞋底抽死他。
古往今来,我们华夏民族最看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刻苦读书,需要认真笃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不读书,不掌握知识和技能,树立不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怎么修身?怎么齐家?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怎么振兴中华?让我们都以读书为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作者简介:
兰福虎,教师,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人。论文“浅谈素质教育”被选入《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一书,并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曾在《呼和浩特晚报》《包头晚报》《包头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曾在二十多家网络公众号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并获征文特等奖和一等奖。《华文作家》签约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特约作家,《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网》注册诗人,《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出版社》与《世界汉语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实力诗人,高级记者。格律诗入选CC丅Ⅴ央视礼宾书《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个人简历同时选入建国七十周年《中华人物百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