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美
文/王乾泽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个不是艺术生的我却对青铜器铁器等古物格外有兴趣。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每一个古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朝代终了,哪怕物是人非,哪怕几经打磨。
真正有价值的古物从来不会在宴会上缺席。无论拍卖会上,地摊旁边,转角街巷。不一定什么时候你会遇到,随之而来的是收藏和错过。我的收藏阁很空,主要原因受制于生活条件,毕竟自己布衣百姓没有些许钱地地道道的去搞收藏。
那是去年的时候,家里有四尊佛像,青铜器皿。父亲找人鉴别,结果并非值钱的东西,一共也就值个万八千。父亲听到消息感到有些遗憾。父亲旋即打消了卖出铜器的想法。交易不一定成功,但是交易的过程是鉴别和共享古物的过程。这四件青铜器皿没有出手。闲暇时间把玩它,能体会到收藏之美。
藏物可以用金钱衡量,也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宣传时间长做工佳的东西多半用金钱衡量价值,久一点真一些的东西往往都是时间来衡量价值。
说起我对收藏感兴趣要始于初中时候,根源在于美术书上面的精美字画和陶器。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元明的陶器。不懂收藏的我当时看看热闹,随着年级的增长,我就会去网上找一些收藏品的相关资料,玉石,陶器,青铜器铁器,字画等等。我少年时代读书的时候历史科目非常好,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是所有科目里最能让我放彩的。藏物之美,美在时间流逝它依然能带你回到时间的起点。我看过的藏品不多,但是有些印象深刻,想必大家也一定耳熟能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举世闻名,王羲之行笔入木三分,是正正经经勤学苦练出来的。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心思的凝聚。
我在这里谈一谈我对《兰亭集序》的认识,是班门弄斧,可是想想现在的国人,我就还是要说上一说。通篇看兰亭集序,行文流畅,一气呵成。作者力透纸背,每一笔都恰到好处,非一般的书法家可以办到。王羲之的字独成一体,洋洋洒洒,笔下用墨也是丝毫不差。《兰亭集序》在王羲之和谢安等人把酒言欢,饮酒赋诗时写成。我若是感到心情不畅,压力变大,就会找一些藏物的图片,其中《兰亭集序》的缩影是必看的,王羲之无论是文采还是书法都让人喟叹。
“朝闻道,夕可死矣。”倘若有生之年能一睹《兰亭集序》真迹,那就真的是不枉此生了。
收藏的东西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思想。
简单阐述了我对兰亭集序的一点了解和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向往,我不禁为时下的国人感到悲愤。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正史四千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珍宝和人文奇观。山水之间,奇文异景。中华民族本具有文化的承载性和弘扬人文历史的必要性。我在这里不是要批评一些娱乐综艺节目,抬高科技文化这一类的严肃节目。就拿手机来说,你每天躺下之前可以翻翻一些通俗读物,读一读新闻或者像鄙人这般看一看玉石字画。而大部分人显然没有这样做。记得有人曾提过“希望大家茶余饭后多读论语,这样到了四五十岁,每个人都会成为圣贤之徒。”论语我没有通读过,仅看过部分的我觉得这位先生对孔夫子是一种神往的态度了。当我们看到国外的人们会读报纸,会看书,而我们大部分人在玩手机,打电玩。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是否会出现文化断层不得而知。有人可能会批评一些文学历史的讲座。理由很简单,“快餐文化”。在我看来这些被人们称之为快餐的节目远远比一些游戏和无厘头的节目好很多。
要批“快餐文化”,首先你得正经有些文化。
收藏之美,体现在兰亭集序,体现在论语,体现在人间词话。人文知识不是勾股定理,每个人都可以是崭新的角度。如果有一天国人开始清理自己的书柜,储藏柜。说明国人想要开始收藏一些古物和书籍。如果有一天国人能放下手机,多读一些通俗读物和报纸,那么我们中华文化就有希望得到传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当大部分人可以领略收藏之美时,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时刻。
但凡有时间,携三两好友在书店读书,去画廊看画,去文化馆参观。放下手机和电脑,远离科技带来的喧嚣,将自己手中收藏的宝物拿出来分享一番,你会发现生活之美,收藏之美。时不时抽出时间做一些运动。“吾与点也。”
作者简介:
王乾泽,本科毕业生,写作历史小说《秦痕》,笔名辽修。知道日报特约作者,不褪色的青铜器。平日喜欢读历史和文学的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