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82)一一也说文化
作者:杨忠敏
文化一词有万万千千的解释,如果归纳起来,是否可以这样认定:文化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纯化积淀和粹化凝结的过程。其功效在于规范人性教化、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凡是能冠以文化称谓的,都是经过实践筛选和时间熔炼的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精华;凡是能贯穿历史的溶合空间的文化,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的精髄,呈现出高度粹化的状态;文化归根结底是对人类进化的德化智化和能化,是对社会流向的引化引导和引领;文化的新生与腐朽、强化与衰变、壮大与寂灭、精华与糟粕、高雅与通俗之类现象,都是文化本质的反映;取善而从,弃恶而惕,这是文化取向应持的立场。
中华民族的先贤圣祖们在人类茹毛饮血时期,就具备着强烈的文化取向。如神农务稼穑、有巢氏筑巢而居、有燧氏钻木取火的史前传说,表现出对生存条件改进改良的觉悟和意志,这就人文初始的文化取向。
《易经》有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是说通过观察天象而知时令时节的变迁,依据对人的道德操守的考察就可以有效治理天下。观察考察“天文人文”,意在“化天下”。周易之论虽未见文化一词,可这儿对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阐释已经昭然天下,一目了然。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向在《论苑•指武》中写道“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把文治武功的用意用法和用途通过对比以示范。特别讲到当文明教化不起作用时,这样就得以强制手段以谴责杀伐。以武功来彰显文治,显然这是文化开拓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中外史书 都有密密麻麻的记载,如今这一页依然翻不过去。

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文而不化,化而失文的现象, 如科学与文明的断裂、物质与精神的扭曲、理想与追求的参差 、雅风与俗习的相悖、善良与邪恶的对抗,诸如此类文化与文明脱节的现象,似乎成为当代社会难剔除的沉疴。
最先进的科技用来杀戮,最高贵的殿堂用角斗,最富丽的场所用来淫乱,凡此种种,足见文明异化对文化的浸蚀和呑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明与文化的失衡,是人类进步的天敌,历史上屡屡发生这种失衡,这就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种种不幸的成因所在。
孔老夫子发出“吾从周”的呼唤,张载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呼吁,可见文化大家的眼光和情怀。
我们党百年奋斗,文化建树更是卓越有成。不但为中华文化开拓了广阔崭新的领域,而且增添了无尽的活力。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就在于一代一代人自觉的继承,睿智的扬弃,从而使中华文化成长成庇护人类的参天大树。
文化寄托着民族的夙愿,也寄托着民族归宿。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