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北魏(386~557年),386年,十六岁的拓跋珪趁中原离乱,复立代国(北魏的前身)。不久,拓跋珪自称“魏王”。398年,经过多年征战,他在华北站稳了脚根,定国号“代”,因黄门侍郎崔宏反对,改定国号“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统一北方。431年,灭大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完成统一大业的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珪之子),至此开始了南北朝对立。
490年,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焘玄孙)亲政,开始以汉文化为宗,祭周公、拜孔子,制定官品,亲耕劝农,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如此大的转变,自然会招致反对。但他改革的决心十分坚定,连自己的姓都改了叫元宏。
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但埋下了隐患一一即北魏军人两极分化,随其南迁的军人,待遇丰厚,留守北镇边境(六个军镇)的军人,身份低下。由于他迁都后不久病逝,北六镇的问题没能解决。在他病逝不过25年时,北方六镇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皇室大权旁落。
几番混战之下,北魏渐分两大阵营:以宇文泰(其先后投靠葛荣、尔朱荣的部下贺拔岳,贺兵败后由其接管)为首的西方阵营,以高欢(先后投靠葛荣、尔朱荣,后起兵反叛)为首的东方阵营。
534年底,时值十多岁的元善见(孝文帝曾孙)在高欢等人的劝进下登基为帝,都洛阳(史称东魏);几个月后,元宝炬(孝文帝孙)在宇文泰等人的劝进下登机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为帝,建立了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西魏自立为帝,建立了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北周,改国号隋),北魏亡。
*嘎仙嫩水:嘎仙,即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峰顶,该区域系鲜卑人祖先居住之地;嫩水,即黑龙江省的嫩江,古拓跋人生活在这一流域;围城:即北魏长城,分南长城、北长城;
*杨李:指隋唐杨坚、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