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坛子上的空城计
——诸葛亮“空城计”与汉川马口窑
文‖吴雷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二计《败战计.空城计》讲的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空城计”在古代军事史上上演了无数次,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国诸葛亮的这一次,这“空城计”出自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诸葛亮凭借自己的强大个人魅力以一己之力,吓退了司马懿挂帅的魏军,一度传为军事史上的佳话。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岳父黄承彦据《永昌府黄氏家谱世系表》“江夏堂:黄香—黄理—黄孚勇—黄承彦。”黄承彦乃汉代名臣黄香后人。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十》帝以尚书令江夏黄香为东郡太守。
清代《光绪德安府志、卷之十三、人物一》“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 据此诸葛亮当属孝感的女婿。
汉川马口窑的工匠以当地戏曲人物形象为蓝本,在陶器上以灵动的手法,惟妙惟肖的将诸葛亮当年的妙计——“空城计”在马口窑“戏曲人物锁口大坛”上惟妙惟肖表现出来。以无声的语言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用民间陶器艺术诠释了最朴实的情感,为世代人所传扬敬仰!
附:
马口陶窑出产的陶器式样多变、纹饰丰富、刻技娴熟,画意与手法深遂,在湖北乃至全国陶瓷文化中都独树一帜,数百年来影响过一代代荆楚子民,是江汉文化的典型形态之一。它不仅属于湖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马口地方历史文化的代表作。马口早期古窑多被尘封土埋或遭开发毁坏,连新窑也于上世纪90年代彻底关闭,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更淡出人们的记忆。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关于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讲话精神要求,为进一步弘扬马口窑陶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陶瓷文化,激活马口窑陶文化价值,有政协委员建议:
1、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地方政府成立“马口陶窑文化保护领导小组”或“马口陶窑文化保护协会”等相应组织,整理马口陶窑历史文化及烧制技艺,规范建立综合台帐和档案库,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制定保护规划。聘请有关专家,精心制定抢救性保护规划。从老窑口挖掘、新窑址选择、尨(méng)窑的建造、陶泥的加工、器形的塑造、纹饰的表达、刻画的手法、釉浆的陶制,到入窑的时间、置坯的窍门、火候的把控、出窑的讲究等工艺流程、运作系列管理,等等,宜图则图、宜物则物、宜文则文,作出规划。
3、做好实物保护宣传。由文化部门牵头,征集马口陶窑器物和图谱,收集、购买民间藏品,建专馆或专室展示与宣传,供人们观赏。
4、开展技艺培训。充分发挥马口老艺人的作用,从艺人家族子弟、专业技工或社会青年爱好者中选引人才进行培训。同时让陶瓷文化走进校园,广泛传承。
5、活态传承发展。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建立创意产业园,吸引民间投资、推行股份合作,恢复一处尨窑,对马口窑陶进行活态传承。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