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作家故事微刊创刊五周年之际,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作家故事平台几年来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刚到作家故事平台的时候,最打动我的一篇文章是宋新强主编写的《走近妈妈》。宋主编写母亲的故事,感人肺腑。宋主编在赞美母爱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自己的感悟,文章从自己到外面工作,通过辛勤劳动的付出,通过汗水,想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层层推进,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这故事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看到伤心处,几次泪奔。我虽然没有那高强度的劳动,但是,我也有母爱。我把“母爱伟大”四个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田。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缘于天性,缘于自然。不夹一点儿私,不掺一点儿假,不需要任何理由,是一种纯洁与神圣的爱。2021年7月30日,宋桂娣副主编的《家乡榕树情》以新颖的写作方法打动了我。这篇文章以每段首句引领全文的写作新手法,将大榕树是健康、长寿、吉祥的象征;大榕树见证了村子的变化;大榕树目睹了村子周边的发展等烘托出改革开放40年来村子的变化、祖国的变化。其次,对大榕树的地理位置,东边是一口池塘、西面有一个大球场等等都交代的有次序、有节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我初到作家故事平台的同时,我也有幸拜读了孔雀东南飞平台几位老师的文章:黄海水珠老师在她的文章《我的别样老师们》一文中她用一句“Is this a pen?”把我带进了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曾老师给我们讲外语的课堂上。学生齐声回答:“Yes it is”……等六句英语句子。黄海水珠老师用神笔精彩地写出了这位英语老师高大魁梧、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看着这一切,我也感到来兴趣了,就把她写的六句英语在我和她的微信上读出来,我想请黄海水珠老师来检查一下我的记忆力,看我是否忘记了高中时候的英语句子?没想到黄海水珠老师对我的意思心领神会,她听了我的朗读以后,给我的评语是:纯正的伦敦口音。并且还对我的朗读竖起了大拇指!山杉老师在《知青永远会年青》这篇文章里,她把农村比作一座大学校,比作一个硕大的炼钢炉,锻炼了她的意志,学会了坚强。那手上的老茧、血泡都是她锻炼的象征。她文章语言朴实。看她的文章,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洋溢着她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留恋,抒发了她热爱生活、敢于暴露现实的实际。特别是她退休后办卖书屋那段儿描述,更是贴近生活。黄海水珠老师、山杉老师两位大姐的文章行文流畅,文字斐然。描写细腻,用词恰当。每篇文章如行云流水,潇潇洒洒,疏朗有致,构思巧妙,运笔自然,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有力。写工作中的经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使我在头脑里也形成了一个概念:严慈皆是老师!我除了要写好自己的文章,在阅读文章当中还能和其他平台的老师们联合在一起。比如黄海水珠老师和山杉老师就是其中的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给我们平台有十几位老师留言了。在我们作家故事平台上有不少老师得到了这两位老师的帮助和点赞、留言。这就是我要说的,在我们的文章发出后,不但能得到我们本平台老师的帮助,而且也会得到其他平台老师们的帮助,这就是我们的互帮互学。我有二十八个群。基本上每天我都要到各群互赞。他们用的方法也都是几加几的象征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使我们迅速的得知谁给我们点赞了,而且最主要的是,我们不用再去因翻平台的文章,而就可以找到这些文章回报给他们。难道这种办法不好吗?这是多好的一种互帮互学的方法呀!这个互帮互学的方法创始于我们作家故事平台,我曾经把这个方法宣传给烟台散文协会和山东省散文协会的群主和主编。为什么有的人还要将这种方法去掉呢?我有28个平台,每当我打出十个平台,一次点出十个平台的时候,那么我得到受益的将是几十个人的点赞。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甚至有的人见我去了之后,喊:“苗苗”。那种热情使我感动。作家故事平台除了特殊情况(如征文大赛)外,一般情况下不设打赏,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引起我们单位领导和干警的猜疑,以为我们在这儿挣工资呢。但平台运作也需要经费,所以,我认为,打赏一是对文章的赞赏。二是对作者的鼓励。三是对平台的支持。人都是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试想比赛中如果不开这个功能,那么文友们的奖金、奖品、奖状又从何而来?和许多平台作者一样,在我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里,我便有了更准确理解作品的困惑。这种困惑不仅表现在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也包括我如何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性深刻洞察或感受。在我写怀念冯德英先生的文章后,在我沉痛悼念冯德英先生的悲痛还没有消去之时,神采飞扬老师概括了冯德英先生的三部曲:天寒地冻《苦菜花》,冰天雪地任熬煎。虎虎生风《迎春花》,数九寒天祭英灵!辞旧迎新《山菊花》,《血染风采》志弥坚!文坛哀悼冯先生,《晴朗天空》寄挚情!当我的文章《金燕子寻母到我家》在全国散文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时候,河北省大器社长、张合军社长、残墨评委老师、平安无事老师给我在枸杞平台写出了精彩的留言。这些老师们文笔斐然,将每篇文章都能细细雕琢,写出精彩的留言,使我佩服万分。2022年的8月,冷丁老师不顾酷暑,写下了一篇文章。此文发表在孔雀东南飞平台以后,受到1100多名干警和文友的赞扬。一周多以后,发表在山东唯一一个官方平台《胶东在线》上。作家故事平台宋桂娣副主编写下了精彩而且概括力强的留言:“冷丁老师对贺宝璇老师的为人和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赞扬、赞美了贺宝璇老师的人品和文品。贺宝璇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文章潇潇洒洒,文采飞扬,如轻轻细流,沁人心田。”当我写的《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发表在【中华诗经阁】的时候,周镇添处长为我的文章写出了精彩的诗句:细读贺宝璇老师《牛郎织女》佳作,感到笔健文美,幽香妙曼。读之感叹万千!正是老师们这些精彩的留言增加了我热爱文学、热爱平台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更使我看到了我们作家故事平台的希望! 贺宝璇,女,山东牟平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先后担任播音员、教师,入警后任机要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中华诗经阁小说部部长。官场微小说签约作家。全国作家故事平台编委、华夏诗词文学社在线签约作家、全国作家故事平台山东烟台分社社长。系全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曾被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几十年笔耕不辍,其散文和新闻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公安报》《大众日报》《支部生活》《山东法制报》《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发表3700余篇。先后在全国散文比赛16次获得一等奖。2010年,在中华散文网举办的“荣耀2010年全国文艺创作”活动中,荣获“荣耀中国2010年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奖。2018年出版了散文集《石榴花开红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