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刹探幽
文/刘建文
一、突发臆想
很早便有探访荣成市人和镇槎山“千真洞”的意愿,但多年来始终未能成行,一则听说山高林密很难登攀;二则也找不到一位可靠的向导引至前往,因此有生46年未曾亲眼目睹“千真洞”的真实风采,这对于大山脚下土生土长的我来说,一直耿耿于怀,不无遗憾。
10月4日凌晨,突发奇想,急切前往“千真洞” 圆梦探究,没想到与妻子商议,却不谋而和,正中下怀。
晨8点左右,我们俩人简单收拾,便驱车驶往人和响湾沟村,路上为了准确掌握上山路线,我边与人和杜家村发小王党书记进行沟通,一边与好友肖红刚取得联系,他们得知我俩要从响湾沿途上山时,均对我俩的盲目出行表示出担忧,虽然王书记千叮万嘱注意进山路标,但对于没有任何区位概念的我们来说,说也等于白说,只模糊记得了四个字“沿红布走”。刚子是荣成户外登山队的队员,对槎山一带较为熟悉,且有丰富的登山经验,没想到他会愉快的答应陪我们一同前往。
8点50分,我们在响湾村汇合,一行三人正式组队完成。
仲秋时节,云高气爽,秋风习习,苇絮飘飞,到处散发着阵阵乡野的清香,身处槎山腹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身心顿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惬与释放,正是爬山的好时节。
我们沿着响湾村进山的乡间土路行至2里有余,适巧路过被当地人俗称“肚脐眼”的一处神奇水洼,说到“神奇”,是因为此处洼中有一块五六尺间方的大石硼,石硼上方中间位置兀自突出如人“肚脐眼”大小的一眼汩汩的泉水,水质无比清洌甘甜,轻掬一捧送至口中,顿时一股清甜直沁肺腹。踏上石硼上下左右仔细探查,百思不得其解,甚是神奇有趣。更有好事之人,取一手指粗细塑料水管嵌于水眼之中,将泉水自然引流,以方便灌装,来往此处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二、险象环生
因刚子记错进山方位,从“肚脐眼”沿土路向南再行一里,我们三人便提前进入了路西的丛林,由于山上无路可走,且到处都是荆棘丛生,杂草肆孽,我们行进异常困难,每一步都需要刚子先在前面开路,我们俩才能歪着身子,扭着腰,或是低着头通过。由于来时没有充分准备,脚下的鞋袜不时的打滑,衣衫彭大,一不小心就被树枝剐蹭,俩人裸露在外的手臂上均被树枝滑破,再加上林密坡陡,阳光炙烤,不一会三人便汗流夹背,浑身泥草,活似半个野人,艰辛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俩个的预期。我有些不解地问刚子“我们一直都要走这样的路上山吗?”做为登山驴友队的刚子还戏谑到:“驴”不用有路,没有路的登山运动才有意义。我暗忖:我们可不是“驴”,如此下去如何能够完整的下来?再看看落在后面的妻子,心里不免打起怵来,几次流露出怯意,只想趁早打道回府,悔不当初草率的决定
但是,刚子哪儿肯半途而废,一路不停地打气鼓励,教我们如何吸气,如何饮水,如何迈步,我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往上走,至于能走到何时何处已无心思量了。
40分钟后,我们好不容易到达“一方石”,完成了第一座山峰的攀援,眼前一块方方正正的巨大天然石碑,屹立于整座山颠之上,气拔山兮,威然雄壮,不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憩时,听刚子说:过了前面的“天梯”,再翻过前面的高峰,“千真洞”就不远了。
一路颓丧的心绪慢慢恢复了一点点自信,但望着远处高耸的云峰,心中亦然怵的慌。俄顷,我们便来到了闻名的魔鬼岩“天梯”下面。说起“天梯”,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际的梯子,从字面上便可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会想到有生之年还会经历这样一段奇险的空中山道,眼前不由的浮现出电视画面中的“玻璃栈道”,而栈道虽险却有保障,而我们却是两手空空。百丈悬崖之上巨大岩石60度斜壁上凿出的一排不规则的脚窝,这便是我们要必经的“天梯”,往下乍一看,不免毛骨耸然,惊得一身冷汗。
此刻,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恐高,与生俱来的恐惧感顿时袭裹全身,让我再次望而却步,说什么也不过了。但如果折回便是全功尽弃。在俩人反复的说教下,我终于犹豫再三,横下一条心,战战兢兢摸上石梯,以手足并用和刚子搀扶两种方式交替前行,半闭着眼睛通过了险象环生的30余米“天梯”横切断崖。此时此刻,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叫“抉择”,什么叫生死度外,什么叫两腿发软,没有亲历断崖的人是绝对感受不到那种激烈的心惊肉跳的感觉的。
“天梯”途中,经刚子指引,见到了携刻于右侧崖壁之上的传说中的两尊佛像,刚子说“这就是从‘千真洞’逃走的两个和尚,最后被太乙真人定身于此”。当地有句歇后语,摸佛头过“天梯”。意思是说只有摸过佛头才有胆量通过“天梯”,足见“天梯”有多么危险,一般人是过不去的。我也认真地摸了佛头,还有佛身。
胆战心惊地过了“天梯”,又进入岩隙乱石之中,向上虽陡峭,但每一处石硼上都有人为凿印,踏印前行,相对容易的多,真的从内心感激凿岩的师傅,冒着多大的危险能从绝壁乱石中开辟出这条天路,其过人的胆量和艰辛的付出可想而知,相比自觉赧颜。攀爬50余米峭壁之后,终于接近“清凉顶”,眼前也顿时开阔起来,一条蜿蜒的小路至指山下平坦处。刚子说“下面山腰处就是‘千真洞’”。我们终是松了一口气。
三、奇遇悟道
九顶铁槎山自古就有“大东胜境”之美誉,其九顶早已耳熟能详,分别为:清凉顶、茶叶顶、凤凰顶、狼虎顶、龙井顶、香炉顶、红花顶、桌子顶、大刀顶,九顶东西成列,屹立于海岸之上,“清凉顶”为槎山主峰,海拔539米。山上岩石赤红,雄壮如铁;怪石林立,百态千奇,云霞明灭,紫气东来,登山临海,甚是奇伟瑰丽。而“千真洞”就位于清凉顶北面的巨幅崖壁之上,海拔409米,素为佛道胜地。
据传“千真洞”原为“千佛洞”,源于历史上的一场佛道之争,后改名而成。据史料记载,早在宋元时期,铁槎山便有佛事活动和僧人修行,并在山上凿建“千佛洞”。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这里又成为全真教“嵛山派”的重要道场。随着铁槎山道教的日益兴盛,佛教渐趋衰微而退出,万历年间 “千佛洞”被改成了“千真洞”。据悉“千真洞” 洞室进深8米,高约1.9米,宽4.3米左右,由左右两个石窟连接而成,传说共有998尊石刻佛象,是我国海岸边仅见的一处佛教石窟寺。1992年,铁槎山“千真洞”被重建,并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千真洞”道路崎岖艰险,这里平时很少有人至此,周围甚是静寂。11时左右,我们三人顺利到达“千真洞”外。只见寺院内,建有两排青石黛瓦反翘型屋顶仿古建筑,两处正房向阳走向,两处偏房位于院子东西位置为东西走向,四周草木环绕,戚然萧瑟,给人一种深山古刹的空灵之感。
非常难得又甚感惊喜的是,当我们试着推开绣迹斑斑的庙门时,里面出来一位老大爷,主动为我们打开了庙门。进庙后,老人极有礼貌地将我们三人引至偏房屋外落座,交谈中了解到:老人名叫宋春政,今年已有77岁高龄,山下里山村人,已经在此看山守庙近30年。
当老人得知我今天来此是为了了却46年的心结,并想采写槎山之意时,老人意味深长的看了看我,说道:为什么你住在山下46年,今天才得以上山?不要有遗憾,也不要有愧疚,因为你今天才算是缘到了。此话一出,顿时让我为之一震,想想,真的颇有体悟。一则没有今天与妻子的突然决定,也不会有此番艰辛的槎山圆梦之旅;二则要不是刚子坚持冒险一路相伴,我们早已半途知返;三是我如不能战胜“天梯”恐惧,坚持到底,又怎能领略这“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怎能有机遇与老人相识,似乎一切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四、古寺探秘
老人思绪敏捷,步履轻灵,耳聪目明,矍铄健谈,让人很难与77岁高龄联系起来,这惑许与他30年持之以恒每天的攀爬有着密切关系吧!老人虽未出道,却深谙佛道经典。在促膝长谈中,也让我们慢慢地了解了他与“千真洞”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渊源。老人的太爷就曾出家过“云光洞”,老人的父亲也曾因佛教信仰早在文革时期被抄家,沿袭至老人这一代,由于深受家族佛道影响,从小就一心向佛向善,2000年左右,老人还曾远走广州,向六祖慧能大师拜师学艺。
谈起“千真洞”的由来和变迁,老人还向我们讲述了史料中未曾记载的故事,有些内容闻所未闻,对现有传说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发现。
一是,“千真洞”内石刻佛造像不是998尊,且“天梯”崖壁处石刻的两尊佛像,也与洞内佛像没有直接关联,洞内佛像共为1010尊,其“1”为天地一切万物;“0”为空的意思,从佛意解析,其寓意应为:世间万物九九归一,和谐相生方能欣欣向荣吧!二是,“千真洞”在民国初期的最后一位主持道长杨七道羽化后,便再无人打理,逐渐萧条衰败,至抗战时期时,因日本鬼子发现并怀疑寺内藏有抗日军民,随调派军舰向寺内连开11炮,瞬间将“千真洞”化为乌有,只剩下残砖断瓦和院中座基了。三是,“千真洞”原址并非重建后的建筑格局,其院内庙宇地基仍清晰可见原来的殿堂结构,老人介绍说,原寺为三间正向大殿,而“千真洞”就在大殿的后方,需经大殿方能入洞。
老人还娓娓讲述了院中的龙泉井和位于洞顶的九龙池的典故。据说,龙泉井水不仅甘甜解渴,还具有消炎的奇特功效,是寺中一大奇景,此井在海拔四百多米的山上,四周均为悬崖峭壁,井水却能久旱不涸,实在神奇!小心移移揭开井盖,井内果然水清见底,四壁光滑幽深,不禁惊叹起它久远的缔造者来。在千真洞洞顶巨大岩石上还横卧九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大的若浴盘,小的似茶杯,个个池水清澈,旱不干涸,尤似天外飞物,十分奇特,传说是龙之九子洗澡的地方,故称“九龙池”。
由于需攀岩而上方可睹物,实在是恐惧高处不胜寒,刚子征求意见时,我又打了退堂鼓,于是我们错过了此行“九龙池”的探究机缘。俗语说:不到“九龙池”枉来“千真洞”,不知是否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不知不觉中,已近12点30分左右。临走时,老人送我们至院外,又指着东院墙外一块新刻的石碑说道:此处为原寺庙的钟楼处,旧时钟响,四谷回音,甚是哄亮,山下亦清晰可闻,正所谓是一声破幽;再声出谷;三声虚空尽染。目前,正由乡坊士女捐资重建,但愿能早日听到它悠扬回响的钟声。
老人又引我们至寺前一处名为“南天门”的巨大卧石之上,说道,这儿便是寺庙的“天门”,正对“千真洞”,再问玄机,老人只说:天机不可道尽。妻子无意中拍得“南天门”三字,却见图片上两道金光自南向北直射天门卧石处,甚为奇异。而四周的山石在老人的点化下,形态果真酷似卧龙、狗吠、惊鸟、鱼鲸……,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妙不可言。老人说:天地万物皆有灵性,槎山每一块石头都有来历,都会对话,只是你看不懂,听不懂罢了……。
离开时,老人再三叮嘱:一定要做好人,干好本职,孝敬父母,不留人生遗憾。我似乎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
想起刚刚进寺时,老人领着我们四处查看寺庙年久失修的危房裂隙、残垣断壁和杂草丛生的院落;想起老人一个人深山中,仍每年默默升起国旗的那份执着,不禁为老人一腔守史忧寺的情怀所感动。
人生无处不登攀,成败仅仅几步遥。除了正确方向的选择,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
作者简介:
刘建文,男,现供职于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高级经济师,荣成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700篇4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花开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