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心灵的慰藉
文/车森
比较喜欢读书,却不敢随便读书。
以前很多书,大都是为内容而出书,品质上乘,营养丰富,会静静滋养你的内心世界;现在有些书,则单纯是为忙着出书而出书,人心一浮躁,内容就堪忧,不但会偷偷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悄悄蒙蔽你的思想和心智。
以前读书,时间很宽裕,精力也充沛,常是随手取来,若好就细读,若不好就放手;现在读书,已诸事劳苦,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得可怜,先学会了取舍,定一本才读一本,读一本则是一本,有始有终,读完才会放手。
以前读书,总习惯密密麻麻随笔勾画,尽在书页留下些阅读的痕迹;现在读书,再不会信手涂鸦,明白了每一本好书,都需要用心去敬畏和尊重,懂得呵护它的纯洁如初,开始学会了善待。
以前有些书,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只适合自阅和私藏,却常被外借于人,又常遭遇有借无还,既不便开口讨要,又时时记挂于心;现在自己的书,再不敢随便出手借人,唯恐像被拐走的孩子,担心它有去无回,再也找不到回家的门。
以前读书时,总觉得那些叫名著的书,都可以只管拿来细读,认为名著都是经过万千读者和历史时间检验的产物,选择它们肯定不会错;后来才明白,若不注重这些书的译者,自己用心苦读过的书,有时极有可能是本假名著。同一部名著,不同的译者,会让你有不同的阅读体验。选择名著固然没有错,但若是不懂选择,胡乱去读一些伪名著,那会完全败坏你对这部真名著的认知和感受。
以前读书,总觉得一本好书,若用心读过,一遍即可;现在读书,深感阅读,也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一本好书,不但要读多遍,而且要在不同年龄都去读一遍:有些书若是过早就去读,那怕读得再用心,虽已读过,但其实并未真正懂过;有些书若是在不同年龄都去读一遍,看似是又一次的重温,实则是另一次的新读。人生阅历有深浅,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和妙处。
以前年轻时,总认为有些书若不读,就不足以了解人生;现在体会到:若不足以了解人生,有些书其实是读不懂的。读书的意义,并非为了书中那座黄金屋,并非为了书中那个颜如玉,也并非为了书中那点千钟粟,而是为了用生活之所感去认真读,然后再用读书之所得去认真活吧。
读书,修心,慢生活,是一个人的事。有人说,读书是一件很雅的事。其实,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与雅无关。雅,只在喜欢卖弄风雅的那些人眼里。
长年累月每天都坚持阅读,这里面苦很多,雅很少。雅不雅,那只是表面;苦不苦,唯有自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