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浩传
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爱读书,你一与他提到读书学习就说你好烦,他们喜欢看看手机,打打小游戏,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对读书学习滋生懒惰之心,听任自己个性自由生长,还以为这是自己的个性,没有一点自我约束感。对于这一点,家长心烦,苦不堪言,老师头疼,巴不得一下子把这个学生调到别的班级,省得在自已班级拖后腿,丢人现眼,到哪个班级都不讨人喜。还有让人生气的是,这些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笨蛋,智商很高,有时候成人的脑子还转不过他们。你按照传统的方法教育他们,他们听不进去,还会说家长老师是老顽固。这些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躲在家长的羽翼下,吃好的,穿好的,还不知一丁点感恩。甚至还会说,很多大老板都没有什么文化。素不知城管队队员与工地上的农民工,有几个是大学本科生的?我这样说并不是瞧不起这两种职业,任何职业都需要人去做,只是这些职业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一个人从小不受学习的苦,长大后你就要接受生活的苦,生活是最残酷的。或许现在你看到这些话会嗤之以鼻,当你走上社会碰得头破血流时才会蓦然回首,那时你却已成为生活的笑柄,最终是家长投降,老师放弃。十六、七岁时考不上高中,混两年职业中专,轮为流水线工人。
我在这里不想板着面孔以正面教育流水账式的方式来讲,写得太深,他们小孩子家也看不懂,等于白说,这里只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讲读书学习与不肯读书学习的后果。
这是一个邻居叔叔的故事。
记得那一年,邻居婶子从遥远的云南刚嫁到他家不久,他家住的是两间小瓦房,据叔叔讲,这两间小瓦房还是他爷爷留下来的,可谓四壁皆空,无隔夜之粮。大凡穷人,很多人都占一个懒字,无力娶妻生子。她是听同学介绍才嫁到这里,她们说这里是个鱼米之乡,可是银孔里都有穷人。好逸恶劳之辈哪天能出人头地?或许在梦中。
叔叔在家是老小,父母身边最小的孩子。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被父母哥哥姐姐娇惯,从小自由任性,说不想读书就不读,勉强上到小学毕业就不上了。哥哥姐姐们有点文化的都找个工厂上班,叔叔那点可怜的文化属于半文盲。现代工厂需要的是技术工人,很多流水线上都涉及到电脑,简单点的是半自动的,智能电脑很多传感感应都是红外线的,叔叔那点文化就是赶鸭子上架。他最终只能上工地搬砖,出大力,流臭汗,挣几两碎银,存不下几个余钱,到了三十岁还讨不起老婆。婶子嫁他之前是离过婚的,还有一个小孩。她是被她的几个同学忽悠来的,她来后不到几年,她的几个同学都跑了。婶子也想过回去的,她与叔叔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儿子,她选择留了下来。
所以她就常常叨叨老公出去帮人干活,她一个人在家干农活。那时他们刚结过婚不久,这一天干农活回来,一点粮食也没有了,舀些水先烧起来,寻思到婆婆那里借点米,可她婆婆愣是不借,说她也不多了。她只好厚着脸皮向左邻右舍借,可人家也不借,都说没有。后来她才知道,他们家是懒出了名的,都认为她是被他家骗来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向人家借东西正常是有借无还,人们都敬而远之,都以为她在这待不长,终有一天会跑掉的。她这样跑了四五家,竟连一粒米都没借到,回到家看着屋里热气腾腾,两碗水被烧得翻滚,干了一天的农活又累又饿又委屈,怎么就跟上这样一个没用的男人?她再也忍不住,坐在门槛上嚎啕大哭,心想,这些人真是残忍,不肯借给她这个外乡人一粒米。这时她老公的姐姐回来了,问她为啥哭?知道原因,就从她母亲那里弄点米让她下锅,她这辈子永远也忘不了那顿饭,她是和着泪吃下去的,今后一定要争这口气,活出个人样子来。以后老公再生懒惰之心,她逮着啥就啥,死命地揍他。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时正是春播时节,她老公姐姐家正种棉花,需雇人帮工,问她愿不愿去?她还有得选择吗?于其在家饿死,不如出去,家里农活过几天再做也不迟。就这样她帮他姐家干了近十天活,姐姐给了她两袋粮食,一袋玉米,一袋水稻,那个春天终于度了过去。
一晃近十年,今年春节回到老家,看到邻居婶子家也盖起了三间两层小楼。她和老公在经济开发区工厂上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个人曾经无米下锅,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到如今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达到小康。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不能生懒惰之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
写于:富勤纸业公寓,2022.12.02.
作者简介:
朱浩传,男,江苏省响水县人。曾在济南头条、北京都市头条、海外头条、冰心文化传媒、中国长江文学社等公众平台刊发过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对文学的观点是:我不爱文学,也没指望文学爱上我,只是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点,写出自已的点滴感悟。早年喜欢文字,没有把她当行当学,现在蓦然回首才发现她是:回眸一笑百媚生,魂牵梦绕俏佳人,世间冷暖她先知,亘古不变最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