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情牛背梁
文/王巧样
一
据说老子在周至境内的楼观台,洋洋洒洒留下五千言警示箴言之后,便骑着他的青牛沿秦岭延绵的山脉一路向西。当他们来到秦岭南麓的一个地方时,老子便撇下他的青牛驾一片祥云不知所向。那头老牛只有痴痴的站在原地,默默的等候主人的归期,谁料这一等便成了永恒,竟然把自己等待成一座山的姿态。更为神奇的就是,她这一站,就硬生生把个泱泱神州一分为二,从此,南与北的气流永远也无法逾越她的高度来完成空气的对流,从此,她便成了南北两方地域和气候的分界线。
这条山脉就是位于柞水县营盘镇的牛背梁。
牛背梁用她雄厚坚韧的脊梁,一力承担起祖国的南北两地,承载起整个华夏腾飞的希望。她的存在更成为了一种伟大的象征,象征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不坍塌的民族气节!
去柞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爬上这座中华的脊梁,去领略这五千年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
二
因为有伙伴提议,就先去柞水溶洞周游了一遭,到牛背梁景区时已临近正午十二点,所以,从时间上看,明显的有些仓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决定放弃乘坐观光车上山,选择徒步攀爬,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真正的领略到沿途的风景,从而达到旅游的真实目的,更能体现出我们对牛背梁的一片敬畏之心!
到服务厅买完门票之后,一行人匆匆忙忙鱼贯而入,走进了牛背梁原始森林公园的第一个景区,羚牛谷山水栖息地,如此也便开始了我们二三十人轰轰烈烈攀越大秦岭的豪情壮举!
一走进峡谷,我们就发现了水的踪影。水最先是以一泓潭水的模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此潭就是我们到羚牛谷后看到的第一个景点玉镜潭。但见碧水幽幽,静若玉镜,清可见底的水里,一群游鱼在水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这时候我们脚下的道路还算比较宽敞平坦,可是越是朝里走,峡谷就越显狭窄,道路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坎坷越来越难走。路的两边,碧草茵茵,峰峦叠翠,古木苍茸,遮天蔽日,暗香浮动处,一簇簇小花点缀在草木丛中,惊艳了游人的也装点了山河。一阙天水,忽而若天降神龙飞落崖底,忽而变成一汪深渊轻皱涟漪,忽而又是潺潺小溪徐徐缓缓,从峡谷的最深处曲曲折折一线而下,把个偌大的羚牛谷里,所有的风景都串连在一起。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了一地的碎金。我想,所谓“曲径通幽”,说的就是眼前的这种,曲曲折折横穿了数千万年时空,才造就成的如眼前这般古与幽的奇特交融吧。因一个“幽”字所激发出来的极度狂热,促使我们义无反顾,朝着牛背梁原始森林的深处大踏步前进。
在这里,关于生命的奇迹几乎无处不在!
石阶上的缝隙里,纤弱的小草竟然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路旁的乱石堆上,参天大树随处可见;于断壁危崖处,从险境中求得生存的古木依旧生机盎然;磐石丛中,那些裸露在外无处着落的粗细不一的根须错综纠缠在一起,漫山遍野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探寻生命之源的无边大网,给雄伟的秦岭山脉,组建起满山繁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称赞的生命奇迹!
既然到了羚牛谷,就不得不给大家介绍一下羚牛谷真正的主人——羚牛。
羚牛其实并非是牛,而是一种外貌长得极其像牛的一种野羊,又名金色扭角羚,因其头似牛、角似鹿、蹄似马、尾似驴、牙齿和声音又似羊,体形又似牛非牛似羊非羊,所以也被称作“六不像”,神话故事里黄飞虎的坐骑五色神牛说的就是它,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品种之一,目前世界上仅存五千头不足。综上种种,羚牛当之无愧被评为秦岭四宝之一。当然了,在羚牛谷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目睹这传说中的五彩神牛,在属于它的这片疆土里一展雄风的威猛姿态,尽管我知道这个愿望永远只能作为一个想法,在心头悸动一次而已。
急匆匆又穿过板栗园和核桃园,接下来的这两个景点应该是羚牛谷的重中之重,它们就是隐牛峡和葫芦峡。碧蓝的天空透过头顶那条似合将开的一字形夹缝,给游人送来一缕和暖的阳光。葫芦峡是羚牛谷里最为狭窄的一段,因其地形如葫芦状而取名葫芦峡,从而引申出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有位老农在秦岭的南山坡上种了一片葫芦,结果近百亩葫芦田仅结出了一只可怜巴巴的小葫芦。有一天,正当老农为了此事感到懊恼不已之时,忽然间就来了一位神仙点化他说,这只葫芦原本就是一把能打开六尺岭宝库的金钥匙。之后农夫就带着他的葫芦偷偷的来到六尺岭前,用宝葫打开了宝库的石门。当石门缓缓打开时,只见得从山石深处慌慌张张蹿出一只金牛来,农夫急急忙忙舍了葫芦前去追赶金牛。谁知道插在石门上的葫芦竟然是越变越大,硬生生把一座巨大的石山给撑出一个葫芦形的峡谷,那只金牛也隐入隐牛谷一带不见了踪影。从此羚牛谷就有了葫芦谷和隐牛谷两个景区。
踩着葫芦谷口那两排水中石墩,小心翼翼我们便来到地势相对平缓的磐谷苑,继而便是羚牛谷最壮观的风景区牛齿峡。这里木梯栈道曲曲折折,坡陡弯急,谷幽沟深,一条瀑布,轰隆隆如猛虎下山咆哮着从绝壁一泻而下,水花拍溅处,兀自雾气腾腾。
随着身边不断变化姿态的流水,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不觉间就来到羚牛谷最后一个景点四圣潭。只见一汪幽潭,悠悠清水,粼粼波光,四块巨石如守护瑰宝一般把它保护在中间,生怕被谁侵犯了一样是诚惶诚恐。看客们,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四块石头,它们就是福、禄、寿、喜四位天神的化身,据说是因为他们贪恋这里的美景,耽误了返回天庭的时间,被王母娘娘点化成石,永久的留在了这里,促成了隐牛谷一段动人的神话,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群人散坐在四圣潭旁边的树荫下,任满谷柔风从身上轻轻抚过,满目葱茏滋润着我们的眼眸,满地繁华一径清香稀释了我们旅途的疲惫,各种不知名的鸟儿,隐身在丛林深处,在这个自由的王国里扯开歌喉,恣意的清唱着一曲曲快乐的歌谣。一霎时,尘世间所有的烦忧全部都变得烟消云散,剩下的就只有眼前这满目锦绣令人心旷神怡,这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难不成这里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忘忧谷?
闭上眼睛,细嗅香风阵阵,沁人心脾,想象竟穿透了千年风尘。我依稀看见,彼时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一如我们现在的心境,惬意的坐在这羚牛谷的四圣潭旁,面对眼前这诗画一般的美景,突然间对于人生,就产生出一种顿悟一种醒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出自他的名作《中南山别业》一诗,其中蕴含了人生无尽的奥秘和禅机,表现出了那种几番挣扎后,终于能摆脱凡世束缚的释怀和从容。我想,当初王维写这首诗的真实目的,不就是为了向世人宣布自己对于“别业”的坚定立场,和“别业”之后心灵放空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如今,在这个物质丰沛的大时代里,我们一边毫无节制的纵容自己沉湎于名利的得失,一边又大费周折为自己迷失的人生寻找出口。我们一边渴望自己能够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和释然,一边又缺少王维“别业”之时的断然和决然。我们放不下凡世里的“爱恨嗔痴”,做不到情感上的“断舍离”,所以我们永远也只能属于这里一位微不足道的匆匆过客。
三
一番感慨,我们便走出羚牛谷来到牛背梁第二景区六尺岭的脚下。
这时候同行中大部分人都已明显体力不支,其中不少人便有了终结这次登山活动的打算。有队友却不断打气鼓励道:“千万别放弃,不然,你就永远也无法看到最高处的风景,你也就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多大,结果留给自己的就是终其一生的遗憾!”我也一直在暗暗鼓励自己不要气馁不要放弃,一定要爬上这座中华之脊牛背梁!
一条天路,形如巨蟒,逶迤而上,在薄雾缭绕中直至苍穹。
稍作休息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六尺岭的攀爬。因为山路过于险陡大部分队友体力不支的缘故,陆陆续续有人便放弃了这次攀爬,所以登六尺岭时,我们的队伍已经缩小到不足十人。
从牛蹄岭开始,我们随无限循环的“之”字形山路先后经过观林台,八音台,揽秀台,最后再踏上若天梯一样宛转了十八道弯的十八盘。这时候,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气温一直都在随着我们所处位置的不断增高而慢慢下降,山上的树木也已从阔叶林逐渐变成了针叶林,垂直的植被分部,是大秦岭独特的气候所造就的独特景致之一。除了山路的盘旋和峭陡,沿途几乎再没有什么令人惊叹的景致,反而是冀立于悬崖边上的几处观景台,给我们带来一幅幅摄人心魄的远距离峰林景观。
置身于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的峰林重重叠叠,蜿蜒不绝与天际相接;几帘瀑布如白驹纵身,从危崖之上扑身而下;黛青色的山峦晕染了黛青色的天空;雾霭蒙蒙若轻纱缕缕,痴缠在崇山峻岭之中;石与木所组合出来的生命奇迹,在这里被大自然鬼斧神工,艺术加工成一种朦胧且不失雄浑的美;一团团清白色雾气在脚下的万丈深壑里,不断涌动似千军万马奔腾不息,让人的心境禁不住随着它的浮动而激荡不已!
正陶醉之际,突然有人指着左上方的远处喊道:“快看,那就是南天门!”许是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但见云里雾里一座巨型石制牌坊,影影绰绰若隐若现,恍若天庭之门阙高大雄伟。低头再看脚下,团团雾气若祥云朵朵,随风涌动,给人一种轻飘飘然置身仙境般的错觉。此刻,我又很自然联想起了王维的另一首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只因有了南天门的召唤,心底里面便徒出一阵无形的动力,稍作喘息之后,我们便一鼓作气直达六尺岭顶峰。
当我们费尽全力爬上十八盘的最后一道台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株松树,据说这便是传说中的那株南山不老松。只见树枝上挂满了游客们许愿时所系的红丝带,一条条红丝带在微风中徐徐飘动,好像要把人世间所有美好的祈愿向着四面八方传送。想必,在这里所许之愿,务必就是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吧!
正当我闭上眼睛,准备抓紧时间给自己和家人也美美的许上一愿时,就听我们领导喊道:“天快黑了,抓紧时间合张影,然后座缆车下山。”这时候我才发现,夜幕将合,夕阳已经开始缓缓遁入西天的峰林之中。
急匆匆掏出手机,站在海拔两千八百多米的绝崖上,面南背北,抓取这世间独一无二的人间绝景。此时,峰林间的云雾渐浓渐长起起伏伏,如海水涨潮般一浪高过一浪,峰峦越来越小,渐被云雾吞没。面对远远近近莽莽苍苍绵绵大秦岭,一股豪气在我的胸腔里激荡回旋,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大声喊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几个人匆匆拍完合影,便被工作人员催促着又急忙忙上了缆车。当我们坐在缆车里从六尺岭的峰顶飞驰而下时,无边的峰林如潮水般,从我们的身体两侧,源源不断向着黑夜的方向涌去。
这时候我才想起,我此行的目的地不是牛背梁吗?可是我和她连个照面都没打,怎么这就要折途返程了吗?看来注定了今日我与牛背梁是无缘相见了。人生中最大的憾事其实就是,你与我还未及相见却要匆匆作别。我只有朝着牛背梁的方向,投去我不舍又无奈的一瞥。同时我在心底又暗自笃定,不久的将来,我定会如愿以偿,踏上那座坚韧且又宽厚的中华之脊——牛背梁!
作者简介:
王巧样,陕西富平人,自幼喜欢文学,偶有小作见诸报端,虽有挫折,热爱文学之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