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爱是一种痛
文/蔡志杰
我写父爱一类的亲情散文是很少很少的。
这怨不得我什么,我也想写呀!自己的亲爹亲娘,分不得亲疏与厚薄的。爱着母亲时,父亲一样在心里头爱着耽顾着。只是,每每兴冲冲铺了纸执了笔,坐半日,竟不知该写些什么时,免不了先是因下不了笔而生气。后来是行文不畅,回看不满意而生怨生气。扯纸和扔笔的事,不是没有过。躁急,生半天闷气,之后,是难言的苦涩,无尽的悲哀。就那么气呼呼地坐上半天,心说它娘的,容不得我作文时,老子锄地去。人是走了,笔是脱手了,可那种难过,一时半会忘记不得。
后来的我,比较父爱与母爱时省得,父爱与母爱是有区别的。父爱是粗旷的,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无言的呵护,母爱则是直接的肌肤相亲,动辄就是施于衣食照顾的。因为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爱区分,让我们对母爱的记忆趋近丰厚与圆润。而父爱,就显得清瘦而单薄,像是缺了血肉,仅剩形骸与枯骨了。
我看过不少写亲情的散文,都是母爱写的丰裕厚实。写父爱都是干麻柴细棍棍的。有人说,父爱是那种不与去言说,表面冷漠,内里温柔的东西。我觉得也是。
我常常想,当我们感受寒冬里,窑里头的温暖,那盘土炕头上久久储蓄的暖热的时候,是不是没有人记得那些柴火怎来的。你会不会想到父亲的脊背和肩头。当你焦渴难耐,揭开瓮盖,掂起一瓢凉得渗牙的水,解了自己的渴时,你想过那水怎进了瓮的里头。我们平日,把父亲的劳作与辛苦,关注的太少。以至于,就知道是母亲烧开了的水,是母亲营造了一些难忘可口的美食。至于烧热了炕皮,又暖和了整整一个屋子的,也是母亲。在一条鲜美无比的鱼身上,我们能感觉来的,就是母亲的操劳,和恰到好处的烹调,才让我们有幸于餐桌上的快啖与分羹的享受。父亲去打鱼,经历的风险,付出的辛苦,悉数被我们撇开,或者被一时的粗心忘的一干二净了。
父亲,总是用最浑厚结实的脊背,扛起了我们享受过无数时日的欢乐。父亲总是用并不伟岸的身躯,和有些尖削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悄悄地劳累着,默默地付出着,暗暗地忍受着生活带给他的艰辛和酸涩。只在我们高兴时,才有那么瞬间的感动,过后,又是长久的被疏忽。
父亲,总是这样的,话不多,默默地看着我们身上的衣,碗里的饭。在他最动情,最想表达爱意时,就是在你的脑袋上摸一摸。只有那么多,不善言说,是父爱的常态。因为,他考虑的是对家的支撑,对生活的打拼。他耽着这家里还缺点什么。至于具体到孩子身上的事,他早在心里头,把一切都交于我们的母亲负责。可惜的是,我们常常会顾此失彼,将这么伟大的,这么深沉的爱,就那么一次次疏忽了。
赶到父亲过世以后,我们真懂了父爱的时候,才发现:父爱,是被疏忽了的心痛。
蔡志杰,55年生人。汉族。教师退休,现居陕西子长。自幼好学上进,优喜鼓捣文学。教学期间,即有拙作发表于数家报刊杂志。
退休得闲后,愈加潜心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已于《中国诗选刊》》《诗中国》《参花》《精短文学》综合刊《新校园文学》《作家文苑》《河南科技报》《仙女湖》《野鸟》诗刊《延安文学》《延安日报》《信访与民情》《西部先锋诗人特刊》《九头鸟》《作家与读者》《东方文学》《作文精选》《中国草根作家》《中国老年作家》《原野》《流派》诗刊等三十余家纸媒发表过作品。
更多的则在网络上发表,《中国作家网》及十多家省级作协网站,《共产党员网》《文摘网》《青年文摘网》《诗潮流》及《上海文艺网》,等七十余家文学写作网站,均有其作品展示。
参加中国诗歌会国际华语诗歌竞赛,获最具人气奖。在《大别山诗刊》评选年度诗人中,以优秀诗人获提名。
出版有《蔡志杰抒情诗选》《小肥肠逸事》及散文集《盛满爱意的小屋》等
现西南作家协会会员,精短文学,西部文学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