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是道,小路是道,落雨是道,流水是道,花开是道,鸟飞是道,云飘是道,光照是道,日轮东西是道,草木枯荣是道,春夏秋冬是道,无中生有是道,从生到灭是道,轮转天旋是道,云篆天书是道……
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修道人,是广成子;第一部道书,是黄帝所著的《黄帝阴符经》。
什么是道?
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道,孔子也曾向老子问道。孔子为什么要向老子问道呢?因为儒也是道,中庸之道!从表层上讲,儒教是人间大道,主体在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儒的最表层,是规范人道。
中华民族儒、释、道传统文化,其入世部分,主要是儒。但儒之道,也有出世的部分,如六经之首的《周易》,阐述性命之道的《大学》与《中庸》,所以说儒在最高层,是入性道的。

老子的道,从最表层看,是规范王道的。孔子、老子都已经成道成神,这道,是神留下给人的,留给中华民族、留给人类每一位子孙的。
老子骑青牛西出涵谷关,将道传弟子文始真人关尹,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一条让后来人能够认识真理的求真之道。老子让人无为,为出世之道,因为宇宙的一切,都是道所生成、所创造的,都是宇宙真理的展现形式。
这一切的生成,都是最美好的,所以不要强而为之。人们应该遵道而行,以免逆天叛道。老子让人要顺应天理,顺应自然,顺应道法,一切自然而然,清静无为,便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近道,也是守道,是人修炼的一种方法。
道是不应该有教的。道是独修,求大自在。因为修真理大道,要清静、无为、求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最后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修回在宇宙中的你真正的自己。

道也有善,但不讲修善,因为道不讲普度众生,只修真,似乎没有拯救世人的责任。但从汉代始,道终于也有了教,道教。后来在道教中,也有了佛和菩萨,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这是有历史的原因。
简单地说,因为佛教徒众多,儒教入仕学人更多,作为中国传统的修道人,就显得孤单了些。面对千千万万的佛教徒,道终于也人多势众起来,所以有了历史上数次的道佛之争。散枝开叶的道教是讲善的,全真教龙门派之祖邱处机,为使蒙古兵少杀人,亲自率18弟子,从今山东莱州出发,穿过大漠,越阿尔泰山……经过两年多的跋山涉水,终于在阿富汗见到了成吉斯汗,留下了“一言止杀”的传说。
他一路见闻、了解西域风情,并以龙门派道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简称《性命圭旨》)为神蕴,以《还源篇》“八十一难歌”为结构,以唐代僧人唐僧去印度取经为情节,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西游记》(后人把作者换成了吴承恩)。他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想把世上所有的人都“度”了!
道看上去,其理比儒、佛之理似乎都要深奥些,甚至玄之又玄。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音是没有声音、听不到的;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看不到的。大道就是这样隐形的,没有名字。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假若这世上人人都能够理解道,得道,那这道就可能不是真法真道了。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如果没有人嘲笑它,道又怎能称其为道呢?

道在宇宙天地之先。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没有名字,自然而然的存在。
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德是万物成长的因素。所以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没有德,万物便不能成长,所以老百姓常说的积德,是有道理的。德大象无形,与天道紧密相联,人眼睛看不见,是在近道的微观处存在,是宇宙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

天行健,以德覆盖一切,以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一切;地势坤,以托载之德生长一切,养育万物。人亦有德才有福气,才有成功,才会有美好的一切。古往今来的修行者,都是用德去修、辅上天的路。
人德,在人世间表现为“仁”,是人类美好品德的展现。当代的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反对儒家之“仁”的,是因为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其实不然,这是老子站在不同境界,对道德观的一种阐释。因为春秋之时,周礼崩溃,人心无道,所以孔子要倡导“仁义礼智信”,担当起提倡道德、挽救人心、归正人道的使命。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所以,老子说提倡道德,是因为社会和人心无道,没有了道德才这样做的。因为社会不行了,人心不行了,才去提倡“仁”。

如果人心都是正道,人人都道德高尚,个个都是尧舜,那社会就用不着再去提倡什么了,因此老子才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道为先天之理。人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天地茫茫,能看到什么呢?后天的许多认识,都在间隔、遮蔽着天道。人越来越陷在自己的认识中,越来越酱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越来越沉浮在沸腾的情欲中,越来越局限在经验的“自我”误区中,就像是西去的太阳,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它诞生的地方,一步步地走向黄昏,走向黑夜暗暗的寂灭之中。“八仙”中的张果老,发现了人间之理与天道相反,社会的前进就是在后退,“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进道若退”,所以他就倒骑着驴走路。张果老留下了“倒骑驴”这一怪象,是用来警示世人的。

其实,道无善无恶,公正无私,如同十字坐标的圆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的“中和”,就是对性命之道的认知。真理之道,是天之之道,道传三千六百法门。
五千年沧桑,五千言《道德经》,漫漫之路苍茫。为什么历史要给人留下这一道之文化呢?大概应是让后世之人,通过这“玄之又玄”的“众玄之门”,认识到宇宙中真正的天之大道吧!
(阿牛哥整理)
配图/书法:李桂强
责编: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