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从云端飞过
读杨晓光编著的《云图——当代摄影与现代水墨的对话》一书
文/南沙
《云图——当代摄影与现代水墨的对话》一书是2015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今天又打开来翻阅,倍感亲切。记得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杨晓光的云图摄影作品时,就被书中展现出来的祖国壮丽山河而震撼!
数年前,杨晓光一次往新疆空中西行途中,正值天朗气清,万里无云,俯瞰神州大地,九曲黄河,祁连雪峰,茫茫戈壁,巍巍昆仑,一一在他眼前呈现开来,广袤的国土、壮丽的河山在他心里产生了深深的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记录了这一幅幅“云图”,为世人展现了珍贵的永恒。
杨晓光的这次空中西行留下了百余张照片。十二位水墨画家根据这些照片创作了100多幅艺术作品,取名为《云图——当代摄影与现代水墨的对话》,先后在浙江美术馆和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展出。这种题材的摄影和水墨的对话,可以说具有开创性。这场摄影艺术与水墨艺术的对话,是两种的艺术碰撞,是两种艺术的融合,是一种艺术对话形式内容的创新,也是一次崇高的爱国情愫在现实影像和心中彼岸间的艺术表达。
在杨晓光眼里,那赤红的山体,分明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过的火焰山;那一个个蓝色的湖泊,分明是传说中的西天王母娘娘撒落在人间的宝石,那些穿梭于崇山峻岭中的蜿蜒小路,让他仿佛看到当年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率六万湖湘子弟抬棺出征一路浩荡西行的壮景;那广袤的戈壁和沙漠,又让他想起王震将军率十万大军解放新疆屯垦戍边的壮举。这种油然而生的感触在杨晓光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云端上飞行摄影,使人的“长期沉睡在狭窄的理性中的灵魂震醒过来了”。云图,是自然界的反映,是天地之间的空间维度的变化,为艺术家反映自然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新的空间。杨晓光和12位画家的《云图——当代摄影与现代水墨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们用线条色彩光影表现出岁月沧桑,对自然界神奇伟岸的敬畏。仿佛身临昆仑山万山之祖的庄严凛然,触摸着黄河长江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血脉基因,进入了丝绸之路上的塞外风情。
参与《云图——当代摄影与现代水墨的对话》创作的画家们用饱含情怀的笔墨,成为构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形式的践行者。如马锋辉的作品,松涛云风,翰墨淋漓;张谷旻的作品,塞上江南之风的云性笔墨表达;沈岳的作品,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的交织,华彩辉映;张友宪的作品,塞外江南秀美和西域雄浑壮美,以及时代气息融于一体……
那次空中西行,杨晓光不但创作了100多幅摄影作品,祖国壮丽的山河还触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那一天我从云端飞过》的歌词,作曲家朱培华先生看了这首歌词后,被深深地打动并为此谱曲。在杨晓光、朱培华专题音乐会上,青年歌唱家方瑶满怀深情地演唱了这首歌曲。优美大气的旋律,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愫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
《云图》作者简介:杨晓光,江西省人。西泠印社社员。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级机关工作。著有廉政散文集《大道行》。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云图——现代摄影与当代水墨的对话”,并著有大型图册《云图》。策划“感悟经典:中国当代百位名家手札书法作品邀请展”,在国家图书馆、杭州博物馆展出,主编《感悟经典:中国当代百位名家手札书法作品邀请展》。
(本文作者南沙 系艺坛大家韩天衡先生入室弟子,问学于浙派篆刻教父余正先生、著名文艺评论家郑竹三先生,游学于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先生、油画大家张祖英先生,受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仲起先生、洪世清先生。西泠印社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宣传部主任、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乐石社秘书长、时代中国杂志主编。)
来源丨《时代中国》杂志
发布丨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责编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