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第17期 目录
小说
仁心(二) 蓝兰
散文
老师,您真的走了吗?白敏
演讲二则 赵永晓

仁 心 (二)
蓝兰
科里病人多,秋枫大部分时间在医院里跟宋大夫值班。为了把业务学好,尽快单独值班,科里别的大夫处理一些疑难病例时她也一起参与,一边看书一边学习。她知道,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记忆深刻。年轻人精力旺盛,几天几夜熬下来也不感觉到累。
宋大夫经常夸她:“肯吃苦,心灵巧,悟性高,进步快。”
秋枫内心对宋大夫充满感激和敬佩。
秋枫说:“我有幸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做人做事您都给我树立了榜样。”
一天,张主任在办公室把她叫过来说:“秋枫,你的理论知识扎实,加上你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锻炼,我和宋大夫认为你可以单独值班了。”
宋大夫在一旁笑着说:“主任给你申请了处方权,从此以后你就单独值班,恭喜你出徒了!今后遇到问题随时过来找我,我会尽力帮助你。”
秋枫高兴极了,连忙说:“谢谢主任!谢谢老师!”
下班后,她一口气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把好消息告诉爱人:“我有处方权了,可以独立值班了,我和宋大夫一样成为独立的大夫了!我可以挣奖金了。这个月底我就买一辆新自行车!”
爱人说:“祝贺你!买了新车我就不用成天给你修车了。”
从此秋枫开始独立工作了。
刚开始她老担心自己应付不了日常工作,总害怕自己所管的病人出现状况。她每天穿梭在妇产科的走廊里,经常深入各个病房,了解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谈心,一起面对疾病,与患者家属耐心、细致地沟通,医患关系处得相当融洽。秋枫看到患者和家属对她那种信任、尊敬的表情时,自己有种无名的幸福感。
她感觉到:当一名好医生就是多与患者交谈,多了解患者内心所需,然后与患者一起面对她的疾苦,一起想办法解决病痛,患者会把她的一切交付与你,即使你没能力去解决这些疾苦,患者也不会怪怨你,反而会更加相信你、依赖你、鼓励你。
爱德华·特鲁多医生说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主要想说的是: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用沟通中体现人文关怀来弥补。
秋枫思想上遵照爱德华·特鲁多医生的座右铭,工作中以宋大夫为榜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练,感觉自己能轻松应对科内各类病人了。
县城医院产科病人多,二胎孕妇不少。有一位孕妇叫汪海英,36岁,身材瘦小,第一胎是自己生的,这是第二胎,怀孕24周,自觉肚子一股一股地疼,来医院就诊,门诊医生诊断“先兆流产”。
那天秋枫在病房当班,她为汪海英做了检查,在检查室里汪海英拉住秋枫的手说:“大夫,虽然我生过一个,这次是第二次怀孕,可我是二婚,对于我丈夫来说是头一胎,麻烦您给我们保住这一胎。”
秋枫说:“好的,我尽力!你回病房休息,一会儿护士给你输液。”
输液保胎后症状缓减了好多。可是汪海英还是很担心,她害怕失去这个孩子。每天早晨秋枫过去查房时汪海英都会问她:“大夫,能不能保住我的孩子?”秋枫总是安慰她说:“能,只要你配合医生治疗,没问题的。”汪海英住院保胎治疗了一个月出院了。
过了一些天。
在病房的走廊里秋枫再次看见汪海英时,她已经孕42周了,超了预产期两个星期,门诊医生以“过期妊娠”给她办了住院。
汪海英一看见秋枫就拉住她的手恳求到:“大夫,你一定得亲自给我接生,我的孩子是你给保住的,我就相信你,一定能为我顺利生产。”
秋枫安慰她说:“你这是二胎了,应该好生,我不是你的管床大夫,如果不好生我会帮忙的,放心。”
三天后汪海英到办公室找到秋枫说:“已经住院3天了,还是没有生产的迹象,每天输催产素也不管用,反倒现在肚子不疼了,眼看预产期超了17天了,您看怎么办?”
秋枫说:“按常理二胎会比第一胎好生,我给你检查检查。”检查后秋枫说:“现在你没有宫缩,胎儿情况挺好,宫口开了三个了。今天再输催产素试试。”
汪海英输上催产素后,肚子开始疼起来,越来越紧。疼了两个小时,全身疲乏无力,对分娩没有一点信心。央求道:“大夫,给我剖腹产吧,靠我自己的力量怕是生不下来了,你行行好,让我结束这种痛苦吧!”秋枫安慰她:“你是经产妇,我估算了一下孩子不大,可以经产道分娩,现在宫口已经开4厘米,开5厘米就马上生了,坚持就是胜利!”秋枫给她喂了一块巧克力来让她增加体力,同时给汪海英讲了自然分娩的好处,鼓励她尽量自己生。
等到宫口开全时,上了产床,迟迟看不见胎儿头顶出来的征象。一切检查都正常,在产床上待了近2个小时,产程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孕妇和家属都很着急,要求剖腹产尽快结束分娩。秋枫认为能自然分娩。她给孕妇及家属保证:“一定能经阴道分娩。”家属当时急了:“如果生不下来,大人、孩子有什么危险,我们拿你是问!”秋枫微笑着点了点头。
半个小时过后,看见了一点胎儿的头顶,秋枫给会阴部剪了一剪子,汪海英用力时仍然不见孩子有下降的迹象。秋枫害怕孩子缺氧,想让孩子尽快出来,用了胎头吸引把孩子生出来,男孩,体重2.8公斤。
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有个例,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有时不能按照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就像汪海英这一位经产妇,孩子不大,一切检查均正常,可是分娩时那么困难。
生完之后,大人、孩子都很好,大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秋枫的坚持,做了剖腹产手术,手术后子宫的收缩痛、切口的恢复、孩子开奶困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比自然分娩多得多。
汪海英生完用颤抖的手拉着秋枫说:“大夫,谢谢您的坚持!谢谢!”。秋枫握着汪海英的手笑着说:“你们母子平安就好,你好好休息吧!我要去吃午饭了。”
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 秋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值班室拿出了一袋方便面。
这是秋枫的工作,也是整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如秋枫的网名“一年又一年”。
那个年代基层医务工作者工资收入少,医疗条件差,所服务的人群生育知识少,不能有一点疏忽大意。在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下,毕业回来的大学生陆陆续续离开了很多,有的考研,有的调到市里医院,有的转岗不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总之,能坚守下来的不多。
秋枫的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严谨的医疗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还得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扛得住压力等等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医者仁心”这样的称谓。
张主任、宋大夫为什么被大家尊重,是人家不辞辛劳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人家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扛得住压力在基层坚守了这么多年应该得到的尊重。
秋枫的感想太多了。

作者简介
蓝兰,内蒙古包头市人,主任医师,曾任职妇产科主任,现任医院质控科主任。连续多年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喜爱写作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老师,您真的走了吗?
白敏
张老师去了!
我们亲爱的敬爱的可爱的张老师真的去了!
昨天听来这个消息,我觉得不可能,根本不相信!
今天再听到这个噩耗,眼泪就扑漱漱流下来。消息是老公告诉我的,很简单“张海清老师没了,昨早”。老公说话谨慎,不会无风起浪。但我还是和李聪慧联系,希望得到确实的消息,直到得到她的回复“敏子,是没了!”才真正不得不相信了这个事实。
老师,我现在眼前浮现的都是您生病以前的情景,您还是以前那个爱激动的,待人真诚的,健康的张老师!
总会想起上学那会儿,您无奈又包容的眼神与语气。高三的我,还总是在下早自习才进班,然后与从教室往出走的您迎面碰上,您每次都是那句“又睡拖了,赶紧进去”。却从来没有批评责备过一次,对我们更多时候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还想起老师上课的情景,总是写满满的一黑板内容,讲起课来,声情并茂吐沫四溅。那时候下了课前排同学总会和我们后边的同学交流听课感受,甚至给我们展示落在钢笔尖上您的吐沫泡泡。然后我们快乐地笑一个课间。直到自己从事了和您相同的工作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了您的吐沫里有多少心血与期望。
那时,您知道我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可以跟您一起工作。您是那么为我高兴,激动得喝了不少酒,可我知道,您的酒量并不大。
在一次体检中,您查出供血不好,做了支架手术,但您仍然还是以一个健康乐观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少见生死的我们并没有想太多,觉得做了手术,您就没事了。再一次听到的,就是您差点晕倒在讲台上,去了医院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您热爱的讲台。再见到您,您已经行动不便,不能说话了。记得师母说“这么爱说的人,让把嘴糊住了”。当时我和吕慧忍着泪,怕您看到,因为怕流泪,后来就不敢见您了。而且觉得您康复得越来越好了,您已经从不能动,无意识恢复到能简单自理,能走路,能认人了,想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没想到,那一别,却成了永恒。
知道您走得很快,痛苦很少,这对我们多少是些安慰。您这一辈子,辛苦付出,不求回报,可您这一走,带走了我们多少眼泪和不舍。能想到周威与李聪慧在北京泪目,这是两个在外地奋斗多年,该有多么坚强的人;老王,着急地给我打电话,后悔自己正月里回来没去探望您;还有韩庭、贺琦、吕慧…每一个熟悉您的人,都记着您的善良真诚。
您生前的老战友老同事均写诗悼念:
悼挚友海清
王愿省老师
君去决然无眷顾,狠心弃友抛妻女。
幽泉一去渺茫茫,人间遗事恨悠悠。
苍天黄沙悲声咽,大地松柏肃穆哀。
人生无常即羁旅,世间幻化是他乡。
涅磐升华归真去,梧桐枝头是故乡。
君去仙境何所道,我辈洒泪寄哀思。
悼海清兄
张海峰老师
三明二海一春兰,高一高二复高三。
纵情饮酒唱蒙歌,复习备考战犹酣。
君今驾鹤西归去,我辈弟兄伤心肝!
追忆诗酒游三峡,滔滔江水一悬帆。
而海峰老师的诗里,有我们的青春,是我们大家共同经历。
在您出殡的那天,您的老组长王维正老师写下了《怀念海清》的长篇散文,先在母校网上纪念,接着"美篇"发布,后在山东烟台文学杂志《散文》发表。多少读者为您感动留言,流下了痛惜的眼泪。
老师,虽然您54岁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您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您培养的弟子遍及四海,就是您的继续。
老师,现在说再多也不能表达我们此时的愧疚,多亏了周威和李聪慧在北京天津给您的陪伴、照顾。
老师,一路走好!天堂上不会再有疾病。
作者简介
白敏,任教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第二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土右旗教学能手,土右旗优秀教师,鹿城教坛先锋。现任语文教研组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多年带领备课迎战高考,成绩突出,备课组多次被评为包头市优秀备课组。教科研成果突出,撰写的论文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教研博览》《试题与研究》发表并获奖。

寄语高三
今天的话题是“寄语高三”。高考一模刚结束,仿佛我们感觉到毕业的脚步声。高中三年需要你用一生去回味,用一辈子去回忆。伴随着这三年的汗水,高三同学你们学会了宽容和沉稳,看见你们一天天的进步,老师和家长为你们骄傲和自豪。风风雨雨催人成熟的三年,岁月峥嵘令人思索的三年,感谢生命中的三年,在这里我们彼此分享,彼此陪伴,彼此见证。在二中的时间不多了,希望你们抓紧利用好剩下的这点时间,来分享即将逝去的中学生涯,以此来充实你的青春,因为你毕业的第二天,你就长大了、成人了,你就“老了”。况且只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会融入你的生命,化入你的血液,离开学校,你所学到的知识,那仅仅是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剩下这点在校时间了,如果你和同学过去发生过点误会,发生过点小矛盾,希望你们在毕业之前,化解这点“心结”,一笑泯恩仇,因为在这里建立起的人脉,将是你立足于世的根本,应该倍加珍惜,况且高中的同学是非常珍贵的人脉资源,是伴你走完一生的同学。
好子,季节的春天到了,希望同学们的人生的春天也要到了,祝你们心想事成,祝福高三。
2022.4.2

路
这种交流能给大家思想上有所触动,是我至高无上的。
今天的话题《路》。人生之路跌宕起伏,年轻时最关键,尤其是高中这三年的路。等6月23号高考成绩下来,那些浑浑噩噩的同学,这脚的使用权是属于他的,但从哪个方向迈,很迷茫,后悔是很痛的。路难行,难行路,行路难,其滋味需他自己去品尝。
求学之路,没有捷径可走,360行,数这一行苦了,苦是人生的成份,是生命必须承受之痛,苦尽甜来,这个道理是经过几千年来认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你是特殊的?其可能性微乎其微。你们感到学习枯燥,是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一部奋斗史。
"路"字本身就是用脚走各自的路,也就是说,谁也不会替你走你的青春路,没有人给你第二次机会。
有的同学来二中上高中三年,虚度三年,他想等高中之后再如何如何。当你的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你都不能集中精力去迎接人生第一场"战争"―――高考,那么你所谓的等高中毕业之后,再干另一番大事业,何其难呀!此时我要告诉同学们,当一个人的精力处于饱满外溢活力的情况下,都不能经得起的事情,在生命中的其它时期就更难经得起了,那些昏昏然、飘飘然的同学,你的方向错了,停止便是最大的进步,认定方向,力戒空谈,一步一个脚印,一串串脚印就是你的路。大多数人只关注成功人士的光彩,却不知道那些人背后在黑暗中的艰难,每一个成功人士,当他脱去西装外套,都伤痕累累。
在此,我也要感谢过去的二中人,他们把这个学校设计的如此大气,如此富有内涵,因为从南大门到教学楼刻意的留下了这一段不长不短的路,这段路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情感的过度,它让你思谋往教学楼走,来这里干甚来了。
你们正处于青春时期,走好今天的路,以后会越走越宽,否则越退越窄。
好了,天长、路长、情长,相信大家,谢谢诸位。
2022.6.20.

作者简介
赵永晓,内蒙古包头市人,大学学历,在职中学政教老师。曾创作萨拉齐第二中学校歌,荣获全国新创校园歌曲二等奖。先后接受国家级、省市级、旗极电视预约访谈和采访10余次。有作品在市级、旗级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抢救、挖掘民间音乐文化遗产―――高跷调《种洋烟》。热爱文学,擅长演讲。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