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催得急,山药烂地里
文/常玉田
热火朝天的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迄今已经走过64个年头了,对那时的情景我还清楚记得: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上级提倡种高产作物,地里普遍让插山药,以增加产量数字。我们村地处槐河流域,是赵县最古老的村庄,一条沙河从村中穿过,人们傍河而居,形成河南、河北数个小村庄。这些村庄归属一个大队领导。土地大多在河南边。沙壤土地,土地又多,山药插得已经够多了。我们村有种黍稷(小杂粮:黍子黏,蒸年糕;稷子摊煎饼)的习惯,每年都种一些,平时蒸顿枣黏窝窝、稷米黄饼子啥的,调剂一下生活。过年蒸年糕,摊煎饼,丰富年味。那年黍稷普遍长得很好,都吐穗了,驻村干部陈景曦非让割掉插山药,把干部和社员都气坏了,离我家住的不远一个老头叫常老可,脾气挺大,念直正理,他手拿扒草用的扒钯,大喊道:“哪个是陈景曦,告诉我,我削了他的前额脸!”人们怕惹祸,挨辩论,乡亲们连推带劝,才把他推到家里。干部们不敢得罪驻村干部,只得劝阻社员,不能跟领导过不去。社员们只得含泪把黍稷割了,插上了山药。
那一年,山药长得出奇地好,块头大,又光滑。社员们刨下来,先拉到食堂里,洗净后用大锅煮,尝尝鲜。锅里的山药散发诱人垂涎的香甜味,那一顿,人们尽饱吃,饭量大的真能吃八九斤。山药还没刨多少,上级就催着交公粮,鲜山药国家不收,得晒成干山药干交,干部们就把山药分到户里一些,切片晾晒,干部们称出100斤,单独晾晒,看能出多少,按这标准给户里要。光户里晒的不够交,于是就晒到场里、道旁地头,凡是能晒得地方都利用上了。山药多,人们切不过来,有人发明了切片机:做一木架子,上安木斗、转轮,木斗装山药,转轮安刀片。架外安一铁把,摇转铁把,把山药切成片。当年雨水挺勤,山药片让雨一淋,就发黑、发坏,坏的国家不要,只能留给社员吃。 山药刚刨一多半,交清了征购,上级就催着种小麦,每天汇报种麦进度,进度快的表扬,慢的挨训。我村地多,种麦进度慢,干部天天挨训,村干部们顶不住了,就稀里胡涂刨刨,大部分丢在地里,种上小麦。就是这样,还是赶不上进度。于是干脆不刨了,用犁耕过,把表面山药扔到井里,赶种小麦。再后来,干脆就带山药种了,头一天晚上还是山药地,第二天就成麦地了。社员们辛辛苦苦种的山药全部烂在地里了,多伤心啊!
上级领导们不愿当县长乡长,管大事,只愿当生产队长管农活。不懂装懂瞎指挥,包村干部迎合取悦上级,不顾实际,那年不光是山药,还有花生、大豆等其它作物,都是丰产歉收。好端端粮油,白白烂掉,让社员挨饿,以致造成人为的三年大饥荒的惨痛结局。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愁吃穿了,儿孙辈开始大手大脚了,饭菜讲究了,不吃剩饭剩菜,好好地饭菜倒进垃圾桶;穿衣讲时髦、讲时尚、跟风,追求高消费,很新的衣服都扔了。我们这代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又不能说,说了嫌你唠叨,跟不上时代,老观念,不会享福……。
我写这篇文章,旨在教育年轻一代,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珍惜粮食,爱护衣物,切莫随便糟蹋,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也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我们要崇尚节俭,杜绝浪费,只有经过几代人不懈接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作者简介:常玉田,笔名火中石,男,退休教师,1948年生,自修大专学历(河北师院)。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人。从事高初中语文教学,在赵县教师进修学校辅导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后抽调编写赵县志教育章节,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卢主任夸奖,后主笔编写河北省第一部志书《赵县教育志》,获得省优秀成果奖,本人获修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后抽调省教育史志研究室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发表文章百余篇,获优秀通讯员称号。现在仍为县政协文史会员,为县提供各种历史史料,为赵县教育系统编写课外读物,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