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作者:张宗锁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成于乐
梦,顾名思义,是指人睡眠时脑中的表象活动。
梦,也可以说,是指人对美好理想的精神寄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农 袁隆平老先生。他立下了自己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亩产超两千斤之梦;一个是杂交水稻 覆盖全球之梦。
他出生于1930年9月7日的民国时期。幼学至弱冠之年的袁公,看见了太多的饿殍街巷郊野的慘景,听到了 哭天喊地 悲恸的哀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 一个伟大的理想:为百姓吃饱饭而奋斗。
1953年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0年,当他还是个农基教师时,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 播种到创业的試验田里,结果证明,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 是高产的“天然杂交稻”。当时,我国正处在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战胜饥荒,实现让百姓吃饱饭的理想,他立志终生 从事 杂交水稻的研究,干一件天大的事。
成大事者 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袁公为了实现 自己的两个梦想,用了一个甲子年的精力 去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为探知杂交水稻的奥秘,六十年里,他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搞試验;六十年里,他与太阳、星辰为伴,与稻苗、土壤为伍 求探索;六十年里,他不惧风霜雨雪,蚊虫叮咬 护稻田;六十年里,他从田埂到实验室,又从实验室到田埂,观水文气象 看稻苗生长;六十年里,他记录了几百万字笔记,出版了中英文专著六部,撰写了六十余篇论文;六十年里,他被邀请 上至国务院,下至诸多省市 传授超级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实践着他在联合国 粮农会议上 向世界郑重宣告的“中国完全能解决 自己的吃饭问题”的承诺;六十年里,他又应邀赴联合国、美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印度、意大利、印尼、埃及、委内瑞拉、孟加拉、泰国、乌拉圭、阿联酋、马来西亚等等国家 做学术报告,实践着他的 第二个梦想。
他像春蚕吐丝一样,把最后一根丝 都吐出来献给人民。又像一头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把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全部地勤恳地 用在工作和事业上,并且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他爱国忧民,负重创新;他锲而不舍,顽强拼搏;他敢打硬仗,自信必胜;他无私奉献,播洒智慧。这样的人 不正是鲁迅先生称赞的那种 为国为民 埋头苦干 和拼命硬干的人吗?!不正是 达而 兼善天下,中国的脊梁,世界人民的福星吗?!
不用扬鞭自奋蹄。
记得,已故巴金老作家说过: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 工作到最后一息。
当袁公 进入了鲐背之年,超出 颐养天年的退休年龄 三十岁时!多少人劝过他:该退休 歇歇啦。可他总是说:退休对我 是不存在的。六十年啊!他毕其功于一役,生产出的超级杂交水稻 亩产已创3000斤的历史记录。在沙漠盐碱地 种植的海水稻,亩产也已达到1247斤,他把外国农业专家 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爱因斯坦 曾经说过:耐心和恒心 总会得到报酬的。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获得了 国内外许多 高规格的大奖,为国家增得了荣誉,收获了人民的爱戴。
他年愈九十不服输,老骥伏枥,还壮心不已,继续攀登新的高峰,真的是让我们汗颜,深深地被感动啦!看着他那瘦弱的身躯,黝黑的脸庞,深而又繁多的 皱纹和老年斑,已经步履蹒跚的行走,不禁令人心潮激荡,催人泪下。不知哪位哲人说过:精神不是万能的,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难道袁公这种感人至深的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不值得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学习、赞美和颂扬吗?!他那用平凡铸就的伟大,用行动践行的理想,用一生 圆两梦的忠诚,将被中华儿女们代代相传。
然而,就在2021年5月22日13时零7分,袁公溘然长逝了,宛如晴天霹雳炸响,让人们 猝不及防。汹涌澎湃的 江河大海呀!仿佛在哭泣;巍峨耸立的三山五岳呀!仿佛在低垂。人们沉浸在悲痛的悼念活动之中。 已故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出现了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 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袁公是被授予“国家勋章”的民族英雄。我们悼念他的目的,是为了唤起 千千万万的有识之士,像他那样 造福天下的黎民百姓,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
朋友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名 字吧!
【主播简介】田慧捷、网名成于乐。居天津,机关退休干部,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喜欢诵读与歌唱,愿以文交友,传递真情与欢乐。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该帖无需高额打赏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