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十二)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罗娜悲剧的道德批判力量
——试论《“末代大学生”的文革恋》

景仁玲女士新近出版的《“末代大学生”的文革恋》是一部在思想力度和审美力度取向上都具有较高认识价值的好作品。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展示的罗娜悲剧,是“十年动乱”这个特定时期的悲剧故事,她像一面透视生活、鉴别美丑的镜子,折射出了在那是非颠倒的狂热年代,真诚受愚弄、善良被欺凌、美好遭毁灭的社会现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道德批判力量,读后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和深层的理性思考。
罗娜青春与命运的三部曲:追求——失落——沉沦,哀怨凄绝,泪痕斑斑,读来荡气回肠,对读者具有一股思想的启示力和感情的冲击力。作者精心刻意地描绘了罗娜的感情世界、人生理想和不幸的生命轨迹。她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是一个单纯、善良而不失美丽的“二十来岁的女大学生”。当年的她,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有着“满脑子玫瑰色的朝霞般的幻想”。是才旦卓玛那迷人的歌声,是《洗衣歌》、《逛新城》、《毛主席派人来》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把她的心吸引到那“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望无际的草原如绿色的地毯一样直铺到天上,上边缀满了各种叫不出名儿来的五彩缤纷的野花,带着露珠儿在太阳光下发出钻石般夺目的光彩。”怀着建设边疆的热切愿望,怀着把知识无条件地贡献给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她来到了西藏自治区麦崩县,被分配到离县城有六天路程的“麻郎错鄕当小学老师”,住进了“斜插在陡峭的山崖上”的“小学校的危楼。”那里“一下了楼踏在地上脚就无法保持平衡,到深谷去背水(此地山太陡,只能背水不能挑水)洗衣,快步往上一上一下也得大半天”。她“做梦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蛮荒之地”。理想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感到困惑和迷茫,使她感到困惑和迷惘,使她感到苦恼和失望。这里满目荒凉,学生少得可怜,生活极其单调、乏味,学校放学以后,学校根本找不到一个人。她孑然独处,形影相吊。“最难熬的是寒暑假和农忙假……在这漫长的两三个月里,她看不见一个人,甚至连一个活物也看不见。”在这与世隔绝的荒山野谷中,面对的是太多的孤独,太多的冷清,太多的沉闷,太多的无聊。有时她竟然这样绝望的想:“人说死亡可怕,可我却认为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就是这寂寞与孤独。”
随着岁月的流逝,罗娜的美好理想开始幻灭,精神支柱逐步坍塌。天地悠悠,荒原茫茫,罗娜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哀莫大于心死。随着理性的失落,心灵的异化,罗娜那自制自律的阀门开始松动了,人格尊严的堤坝慢慢决口了。为了调离山区,“摆脱那令人沮丧的生活”,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真的感情,用自己那冰清玉洁的女儿身去换取一张肮脏的调令。作者用犀利的笔锋生动地描绘了罗娜走向沉沦的心路历程:“从来不崇尚权势,甚至有些鄙视权势的她(她在大学时曾对炙手可热的工作组提过意见)如今却——反常态”,对前来检查工作的“肚子微凸”的三十多岁的政工干部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没想到县革委来的那位道貌岸然的干部竟是一个伪善、自私的好色之徒。他乘人之危粗暴的凌辱了她,并再三向她保证:“一定尽快想办法把你调进县城。”后来县上又有六个怀着阴暗心理的干部,出于玩弄女性的目的,用政工干部同样的手段侮辱了她。
就这样,“为了摆脱那令人沮丧的生活,”“为了摆脱比死亡还可怕的寂寞,”“争取到最起码的群居要求,”罗娜一步步地向下滑,成了让人凌辱的玩物。可那些始诱终弃,既要发泄兽欲又要推卸责任的登徒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宦途,竟然昧着良心,恶人先告状。他们血口喷人,诬良为娼,为了洗白自己,竟然反咬一口,说什么“罗娜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好……居然以色相勾引腐蚀干部。”就这样,罗娜盼了整整两年的调令,盼来的却是一纸“开除公职,押送老家劳动改造”的处分决定。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他寒彻心肺,肝肠寸断,她心中的最后一线希望就像幻梦一样破灭了,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害怕舆论的污水,她难以走出生活的重重阴影;生活欺骗了她,她没有了精神的慰藉和感情的归宿;她心上伤痕累累,极度绝望,只有一死了之。 “她穿上了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浅绿色显白花的的确良上衣,把长辫子散开往后一束,扎上妈妈送她的紫色尼龙纱巾,手里拿着一根绳子,跌跌撞撞的朝外走去……”就这样,罗娜怀着自己错误的自责,怀着对妈妈的满腔依恋饮恨自尽了。
就这样,罗娜如花似锦的青春生命消失了,她这个像鲜桃一样水灵的姑娘香消玉殒了。罗娜悲剧所特有的思想启示力量、道德批判力量、人生警策力量也就充分展示了出来。
罗娜短促的一生令人惋惜,令人同情;制造这人间悲剧的伪道学令人憎恶,令人齿寒。罗娜的悲惨遭遇就像一面镜子,从独特的人生视角照出了那美丑错乱的荒唐岁月中道德失范、人格异化的活生生的现实。在这里,作者用翔实的生活图景和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感染读者,以丰富的思想容量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来引发读者对书中人物、情节做深层的理性审视。
罗娜从思想纯洁的“贞女”沉沦为“道德败坏”的“荡妇”的生活轨迹和发展历程,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个人性格因素对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同时罗娜的悲剧还雄辩地说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十年浩劫”是极左思潮肆虐的十年。在这人妖颠倒的十年里,是极左思潮在任意的摆弄着知识分子的人生,折磨着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着知识分子的肉体……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像罗娜这样被品质恶劣的基层干部横加凌辱和摧残的乡下女知识青年还少吗?她们的悲惨遭遇令人痛心疾首,她们的不幸命运使得多少有正义感的人留下了同情的眼泪。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随着“拨乱反正”的顺利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十年浩劫”所造成的人性失落人性无奈的局面也即时结束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晴空万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此文曾入选《当代文坛》

敞开心扉诉柔情
——品味《淡淡的紫薇花》

捧读万晓英新近出版的《淡淡的紫藤花》,一股淡淡的清香迎面而来,一种喜悦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本柔情似水的诗集,令人陶醉,令人入迷,令人爱不释手,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本书中,晓英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委婉而又曲折地描绘了爱情的欢乐与忧伤;相思的甜蜜和痛苦,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抚慰。
这本温情脉脉的书,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浓浓的女人味。晓英用娴熟、凝练的语言,细致人微地描绘了“爱的纯洁无暇,爱的浪漫温柔,爱的迷惘伤感。”精心刻意地描绘了女人的纯情,女人的痴迷,女人的温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一个妙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呼唤,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这样写道“我偷偷地在心里写下一个名宁/然后再做一只蚕/把名字封在蛹里”。诗人对爱情的描写是那样炽烈,那样缠绵悱恻。从这本书的你体情调同韵味看,十分婉约,很接近李清照抒写内心世界那种情绵绵、意切切的优美词作,只不过多了一些现代元素,多了作为现代女性的晓英对爱情的感悟。
记得在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一九五七年,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艺作品,自然也不可能不有所反映。就在那一午夏天,《星星》诗刊在发表流沙河的《草木篇》那二期,同时刊发了曰白先生的爱情诗《吻》。作者开宗明义,一起笔就直奔主题。那首诗中有这样热切的描写“像捧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我捧起你的双颊,吻,吻……醉,醉。”真是无独有偶,人同此心,在晓英的集子中,也有一首标题叫《吻》的诗。晓英的《吻》一开头是这样写的“胜过一杯浓浓的果汁/想必三天以后/也会余香绕唇/在你的怀中/飘如伊旬园/睁眼/你的眸子/仍定格在我……”真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抒写基本一致的内容。应该说两首诗作各有千秋,两首《吻》都写自己因热吻而陶醉,而痴迷,但晓英的《吻》后来居上,写得更细腻、更真切、更柔情,味道也更隽永,因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更深刻。
从上面的简析可以看出,晓英的诗是读起来有一种如饮甘露,若品香茗,唇齿留香。当你阅读以后,它会让你神为之一爽,气为之一清,色为之一喜。
也许有人会说,晓英的诗是不是女性特色太浓了一些,离主旋律略微远了一些。我的看法与此截然相反,我认为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学作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晓英的诗美就美在女人味,有女人味才有特色有个性。我以为作者关注社会,呼唤爱心,选择富有时代精神的主题,表达一种崇高的境界固然值得称道,但是如果有另外些作者乐于也善于诉胸中柔情,谈自我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同样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同样能发挥人文教化作用,对读者同样有启迪和教益。
我们的时代确实需要黄钟大吕式的能令人振作兴起,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作品,这样的作品有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作用,对这类作品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希望它越多越好。但一些描绘眼前事、身边景,抒写个人情感世界的小巧精致的作品,同样具有存在价值,同样能起到引导人们求新向善的作用,我们应该欢迎这种别具一格的作品。
我认为气象万千的名山大川,固然能令游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精巧别致的小桥流水同样能令人怦然心动,欣喜无限。无论桃花、李花,是花总会赏心悦目;不管豪情、柔情,有情就能引起共鸣。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