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看到,当前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采用了一些古代对联和格律诗词。如果不使学生了解入声的有关知识,同样要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欲”、“目”、“一”字,都是古四声的入声字,其中的“一”字新四声为阴平,末二字“层楼”都是平声。如果取消入声,念起来就成了三平尾,在教授写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忌三平尾”时该怎么向学生解释呢!
耳熟能详的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中“不相识”的“识”字,古四声为入声之仄声,新四声为阳平。如果按新四声来念,这首绝句四个句脚都是平声,不了解古四声的人会问,平声韵绝句的第三句句脚应该是仄声,贺知章怎么用平声呢?
还有岳飞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既是爱国主义诗词的千古绝唱,更是入声叶韵的巅峰之作。如果取消入声而按新四声来读,那么“潇潇雨歇”的“歇”字、“贺兰山缺”的“缺”字,就念成了平声。好好的一首词,就被糟蹋得不像样子,而且这首词牌的韵脚本来都是统一的入声,也硬是被新四声弄得平仄混乱,甚至所有叶入声韵的词牌都将不复存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清代诗联书画大家郑板桥《兴化李园五角亭联》:“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如果按新四声来读,上联末“德”字为平声,下联末“身”字古新四声皆为平声。有不了解古四声的人会问,郑板桥怎么上下联的末字都是平声呢?有人会说了,读古人诗联用古四声,读今人诗联用新四声,或者说读古四声作品用古四声,读新四声作品用新四声。
闹了半天这不还是要让学生了解古四声的有关常识吗?不然怎么能分得清什么是古四声作品,什么是新四声作品呢?除非干脆来个彻底的将用古四声写的诗联作品统统“焚书坑儒”,使其从人们的眼前完全消失。否则,“德”、“国”、“一”等古四声读仄声新四声读平声造成的不必要混乱会没完没了,会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