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
作者:吕娜
2022年12月1日,杭州飘雪的夜晚,91岁的浙江大学退休教师王坤森准时出现在街头捡拾废品。他披着薄薄的一次性雨衣,一晚上捡拾的废品能装满整个三轮车,能卖10--20块钱,再添点自己的退休金资助给困难学生。
“天下雪了,我还是要出来的!”老人吃力地推着三轮车,风雪迷住了双眼。即使是一个人雪夜独行都很艰难,更不要说在这样的天气下翻垃圾箱捡拾废品,推着三轮车冒雪前行。
十多年来,他每晚拾荒,资助了七位孩子上大学。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在白天拾荒,他说白天有更需要的人,他不想抢白天以此为生的人的饭碗,他每次都是在夜晚出来。王坤森曾是一名部队军官,专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从2012年起,老人在这十年来风雨无阻,靠捡拾废品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读大学。家人心疼,拗不过他,最终也只能默默地尊重他的选择。王老说:“我年纪大了,做不了其他工作,捡垃圾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帮助别人,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诚然,靠自己的退休金资助学生更方便,但他觉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资助更有意义。

因为常年捡拾垃圾,王坤森的背驼了,腰酸背痛,这一年经历过一场大手术,他休息了半个月,剩余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出来拾荒。邻居和沿街的商铺会专门把废品整理好放到门口,有时也会塞钱给老人请他代捐,王坤森会一一记录下来。常年的拾荒,他佝偻着背,但从没喊过累。“生命不息,爱心不止”这是王坤森常说的一句话。去年,浙江大学设立了“王坤森助学金”,不久前,老人又找到学校,再次捐赠积攒下来的7万元助学金,从2023年起,王坤森每年将用理财收益资助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老人用他的爱心和善举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资助困难学生的公益事业中。一位网友评论:“这个世界虽然还有一些阴霾,但总有一些光芒闪耀,让人心生崇敬,心怀温暖和希望”。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劳动的光荣,“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干下去。”他数十年如一日拾荒助学,忍受病痛的折磨仍不停息,这种坚强让人动容。他冬日温暖的笑容,抚慰了很多处在困境之中破碎的心灵,这种乐观让人赞赏。他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给贫困孩子带来求学路上的希望,这种豁达让人敬佩。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王坤森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起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社会新闻,在疫情下,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核酸造假,导致更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之中。有网友说,如果把下雨的权利交给卖伞的人,那么雨还会停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多人被金钱、名誉、地位蒙蔽了双眼,手里有些许权利就一朝得势,鸡犬升天。这个社会有像王坤森这样的默默无闻靠着双手回报社会彰显大爱之人,也有在国家困难之际发国难财,在大疫之下肆意滥用自己手中权力为身边人谋福利之人。当一切平静下来,社会的正义就不会缺席。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用劳动回馈社会。中国人身上不缺少各种美好的品格,只是有时候会被富贵迷住了双眼,为了追逐更多利益丧失底线。在不碰触国家的法律底线时,社会的道德约束也是有必要的。对于行业的选择,很多人看不起底层的工作,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择业总是希望选择环境好,收入高的行业。在当前就业的大环境下,竞争激烈,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把握好当下,职业不分贵贱,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也是最光荣的,劳动本来就根植于中华先民的基因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靠双手创造起来的,我们的新中国是靠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用双手在一穷二白贫瘠的土地上缔造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本本分分,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靠着投机钻营所获得的成绩最终将如海市蜃楼一样破灭。
生命只要不停息,我们就要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用爱心浇灌生命之花,传承着人间温暖。



作者简介:吕娜,陕西周至人,文学爱好者,从事教育行业,喜欢用笔书写生活。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