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六、我经历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9.决战西山口
达旺的南边是西山口,一座座玉笋般的雪峰耸立在茫茫云海之中。往南望,黛青色的群山渐次低矮下来,一条印度修建的公路从印度境内的提斯浦尔盘山越岭蜿蜒而来,直通达旺。印度侵略军正是沿着这条公路摆成了南北“一字长蛇阵”。印度侵略军所谓的“边区”总部就设在沿途重镇——邦迪拉。根据前线指挥部的部署,我部的165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163团从敌侧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11师的两个团剖敌之“腹”;419部队的3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顽敌的多路合围之势,穿插分割,切成小块,分散包围,各个歼灭。各参战部队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头行动,16日全部到达指定位置。
11月17日......总攻前的一天。
清晨,显得尤其宁静......
大战前夕难耐的寂静!为进一步熟悉地形,副师长姜玉安带着163团团长解全威和两个营的排以上干部,凭借着弥天大雾登上佳山口附近的一座高峰观察地形。只见朦朦云海之中,远山近峰,时隐时现,红日升起,云雾渐开,峦岗溪流,尽收眼底!长长的大漫坡上长满了一丛一丛的野杜鹃,一条挂在山腰上的羊肠小道,蜿蜒崎岖时隐时现。树林边上印军的地堡群落沿着山梁岩势排布开来。
佳山口南北高地向东延伸的两个突出部位,各有印军约一个排的兵力,并构筑了地堡等工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支撑点(北为1号,南为2号);山哑口附近有印军一个排的兵力,估计可能是印军预备队驻扎在此。整个佳山口大约驻守有一个营的兵力。连接地堡的交通壕里甚至可以看到三三两两懒散的印度兵。阵地附近丛林密布,地形复杂,除山哑口东沟坡度较缓外,其它地方很难攀登。在现场勘察中163团3营接到团部命令,要求于18日深夜2时,用夜间突袭手段,向佳山口之敌发动进攻。于是勘察完地形,回到营地已经是17日下午5点了,3营马上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9连加轻机枪两挺,歼灭1号阵地的印军,随后,向印军预备队阵地发动进攻;8连加重机枪两挺,由康副营长带领,沿敌人预备队左侧配合9连夺取山哑口阵地;机枪3连,随9连后行动,支援8连、9连战斗,留一个班跟随7连,歼灭印军在丛林中建筑的喑堡。
下午,165团1营某连为摸清敌人的前沿火力部署,触响了敌人埋设的地雷,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摧毁了敌人3座地堡。其余连队在副团长的带领下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占领了公路边的楼房。11师某部在登班击溃了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至邦迪拉的交通公路。163团1营在列尔牧场至佳山口、西山口一带与印军锡克联队发生激战,锡克联队第二营的一个连被歼灭。163团乘胜追击,像一把尖刀插入印军锡克联队的大本营。前线联合指挥部抵达西山口附近,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下怀,安营扎寨,进入到前沿指挥位置。
夜晚,前指作战指挥室灯火通明,有序而又紧张地忙碌着。21时50分,战区全体指挥员同时打开收音机、步话机、报话机、电台等所有无线电接收器材,22点整,准时与电波传来的北京时间对好时刻,做好统一命令的准备。
18日,天刚蒙蒙亮,163团和敌军果尔喀营不期而遇。“指挥部吗?还没到总攻时间,打不打?”
“打!枪一响,分散了敌人注意力,减小了正面进攻压力,进展会更迅速些!”
太阳从喜马拉雅山峰的背后冉冉升起,雪山笼罩在雾遏之中,山谷之间偶尔传来牦牛的叫声。滴滴哒哒的钟表指针终于指向8时30分,张国华司令员两眼炯炯地盯着这一时刻,他用力地把手一挥说:“开始吧!”
邓少东副司令员立即对着报话机厉声下达命令:“全线反击——开始!”
我军炮兵阵地上3个炮兵群的747门重炮几乎同时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无数火团腾空而起,一发发愤怒的炮弹呼啸着向西山口侵略者的阵地飞去,印军阵地上立时土石横飞,硝烟弥漫。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拉开了反击印军入侵第二战役的序幕。
炮火突然袭击了整整30分钟,喜马拉雅山山麓一座座人迹罕至的皑皑雪山,即刻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之中!突然,喜马拉雅山岳上空升起了3颗红色信号弹,红光在碧蓝的苍穹上划过,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布列在自东往西600多公里长的中印两军对峙线上的5万多名解放军将士,几乎同时奋身跃出,向侵略军发起了猛烈反击。
从前线联合指挥部所在地背后的高岗上远远望去,整个战区火光冲天,枪炮声震耳欲聋,公路上车辆、大炮、骡马以及溃败的印军拥杂匪籍,乱作一团,妄图往申隔宗方向逃窜。西山口附近的残敌仍然不时地和我军交火,爆炸声、喊杀声惊天动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着……
165团的正面是印军第62旅的前沿阵地。敌人的哨所就建在一片开阔的草场上,四周是悬崖峭壁。印军利用这险恶的地势修筑了几十个明垒暗堡,火力能相互交叉支援,并依据山势深挖塹壕,使整个阵地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环形堡垒。印军凭借坚固工事和充足弹药,妄图负隅顽抗。
阵地上烟硝弥漫,木石横飞,一时间双方战成胶着、对峙状态。我前线联合指挥部当机立断,即刻调来师部直属喷火连,在165团猛烈火力掩护下,喷火连3个排分三个方向向敌人展开火攻。只见火焰喷射器愤怒地喷爆出数十米长的火龙,一霎时,敌人环形阵地被烧成一片火海,风助火势,火驾风威,万物尽燃,灰飞烟灭。
随着一声声凄厉绝望地惨叫,印度兵个个身上冒烟带火,纷纷从焦灼的暗堡中钻出来,嚎叫着四处逃窜。165团在炮兵配合下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盘踞在西山口的印军第62旅指挥部及其炮兵阵地。
同一时刻,163团也向佳山口发起了猛烈攻击。隐蔽在佳山口附近无名高地的印军火炮也开始还击,企图阻遏我军前进。
无名高地紧靠西山口,是通往达旺,申隔宗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军防御纵深的要塞,是印军红英44师62旅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62旅火炮的主阵地。能否夺取此高地,对我部主力歼灭西山口以北之敌关系极为重要。
163团主力三营奉令拔掉此敌人炮兵阵地,3营将战斗力最强的9连放在此处,集中82迫击炮6门、75无后座力炮3门和机枪连的8挺轻重机枪,全部使用在这个方向上。在9连进攻中,遭到无名高地印军火炮的顽强抵抗和周围印军的猛烈还击。
我9连战士个个像下山猛虎,猛攻直冲,如入无人之境。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副连长王元兴一马当先,带领爆破组勇猛地冲向敌阵,将一排排手榴弹投进炮兵掩体。
敌人猝不及防,被炸得血肉横飞。印军感到大势已去,企图夺路而逃,被我军以猛烈有效的火力压制。没死的惊慌失措,丢下火炮,嚎叫着向西南方向逃窜。
王元兴组织全连轻重火器向顽抗的敌人猛烈开火,给印军造成很大的伤亡。无名高地被迅速攻下,敌人火炮据点这颗“钉子”被彻底拔除。
这场战斗我军击毙印军80余人,俘虏40余名。取得了重大胜利。
163团和165两个团在西山口会师,佳山口也被我军收复,佳山口至西山口之间的敌人也被扫清,对盘踞在该地区敌人的合围歼灭已经实现。中午时分,部队将军旗插上了西山口高地。猎猎军旗在风中飘扬,鼓舞着我军将士乘胜追击,消灭向南溃逃之敌。
18日晨,在我军发起总攻的激战中,163团9连2排4班副班长庞国兴所在的连队,担负夜袭西山口当尖兵打头阵的任务。西山口前面有一个不大的无名高地,高地后面有印军的一处炮兵阵地,还配置了一个加强连,前沿布置着机枪射点。
经过我们详细侦查,命令9连这把尖刀迅速插上无名高地,扫除进攻西山口的障碍。当9连发起攻击时,共产党员庞国兴和预备党员王世军,一边投手榴弹一边用冲锋枪扫射,冒着枪林弹雨首先冲上无名高地。敌人被我军炮火打得稀里哗啦,惊慌失措,像一群无头苍蝇,四散逃窜。
庞兴国和王世军两人发现一股敌人正向西山口方向奔逃,就尾随其后,紧追不放。随后,冲上来的新战士冉福林看到两个老战士穷追残敌,也跟了上去。渐追渐远,他们与后续连队失去了联系,因此,就当机立断组成临时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担任组长。
当时,他们所处的位置在沟底公路上,两侧山头上的印军不断向他们射击。庞国兴和冉福林隐蔽在一台推土机旁向西山口的印军射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王世军爬上东山头从侧面迂回包抄。

庞国兴顺过步枪,“呯”地一声枪响,一名正在指手画脚指挥官模样的敌人应声倒下。本来就要停下组织反抗的印军看到指挥的长官一命呜呼,就一窝蜂似的顺山沟溃逃。
庞国兴和冉福林紧追其后,拐过一个弯,前面的情景使他们大吃一惊,离他们不远处有三门榴弹炮正疯狂地向我军射击。他两个分散开来从不同方向隐蔽靠近。
突然,他们端起冲锋枪向敌炮兵阵地一阵狂扫猛射。这时,王世军也从东山上猛扑下来。他们三面夹击,印军被打得 懵头转向,也不知来了多少部队,吓得丢下阵地上的火炮,落荒而逃。
他们三个迅速占领阵地,居高临下,看到沿公路南逃的溃军中夹裹着两辆吉普车和一辆牵引车拖着火炮。“吉普车上一定有大官,追!”庞国兴发出了命令!吓破了胆的印军扔下车上的东西,开足马力冲开人群,沿着公路慌忙逃命去了。
他们三个爬上一个山坡,正当三人筋疲力尽,想在一处山梁上稍事休息吃点东西再继续寻找战机时,山坳里又发现一处印军榴弹炮阵地。副班长庞国兴临危不乱,果断地指挥三人备足武器弹药,分散开来,成羝角之势从三个方向同时甩出几排手榴弹,居高临下一排子猛射。
印度这帮逃兵晕头转向,魂飞魄散,也不知遇到了多么强大的对手,糊里糊涂地丢下4门火炮,仓皇而逃。我们三个战士冲下山坡又占领了第二个榴弹炮阵地。
庞国兴举起胸前的望远镜向南望去,发现前方有一处指挥所,聚集了不少印军。他们合计着如何继续战斗下去时,突然,又发现从背后山头上败退下来一股敌人,足有200余人。机智沉着的庞国兴迅速带领两名战士,隐蔽到公路对面的森林中。
当他们从另一处地点钻出森林,看到公路旁有一顶帐篷,就警觉地包抄过去。突然从附近树丛中打来一排子弹,他们立即卧倒同时还击,撩倒了三个敌人。庞国兴估计可能还有隐蔽之敌,就让会说几句英语的冉福林喊话。
几声枪响,西山顶上又冒出一股印军。庞国兴吩咐冉福林注意监视公路方向动静,命令王世军观察四周情况,自己不动声色的注视了一会西山的敌人,冷静地操起步枪瞄准,随着枪响一名军官应声倒地。其他印军吓得惊慌失措,作鸟兽散。三人迅速出击,占领了西山头制高点。
我军主力部队终于打过来了,庞国兴、冉福林、王世军顺利归队,又回到了战友们中间。
在这次追击中,庞国兴小组像一把尖刀孤胆插入印军纵深15里,接二连三的打了7仗,攻下了两个炮兵阵地,歼灭了5股逃敌,击毙了印军中尉以下官兵7名,缴获了7门火炮,汽车两辆,推土机两台,炮望镜和望远镜各4付,为我主力部队向敌纵深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8月,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全军战斗英雄”称号;作为国庆观礼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于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9月18日,庞国兴同志在青海省民和县组织民兵训练时,不幸因公殉职,时年仅25岁。
西山口、得让宗、邦迪拉的合围之战,我军自11月8日8时30分发起总攻,历经两天激战,印军的整个防御体系被打得全盘崩溃。一切重型火炮,车辆、装备,全部丢弃在唯一的一条公路上,相互践踏,溃不成军。
敌人除被我打死打伤外,战场上几乎再也找不到成建制的印度部队和有组织地抵抗。印军一部分残兵败将,只携带着轻武器窜入深山密林,苟延残喘,企图保命;一部分则沿着达拢宗向平原逃窜;大部分被歼灭在阵地或逃亡路上。
19日,我军占领了邦迪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我军主力部队随即展开对西山口——邦迪拉进行划区搜剿阶段,以扩大、巩固战果。
11月19日至12月5日, 我部翻山越岭,跨沟攀崖,穿密林、涉冰河,展开地毯式篦梳样搜索清剿。期间,除与少数顽敌发生零星枪战外,其余几乎全部都是对印军进行收容。“库崩水溃泄,兵败山倾倒。”仅我部就搜出、俘虏印军千余人,缴获长短枪支数百支。
敌人丢盔弃甲四散逃命,就连印军东北军区司令官辛格中将也是由深山老林潜逃到尼泊尔,然后又辗转回到印度才保住了性命。
这次战斗共计收容印军残兵败将1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武器400余件,大小火炮30余门。
至此,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合围战斗,全部结束。
此次战斗,歼灭了包括号称“亚洲第一旅——锡克旅”的印度军3个建制旅,歼灭了英国全资资助的“廓尔柯营”。击毙印军少将旅长豪尔·辛格以及官兵7400余人,俘虏了包括达尔维准将在内的敌人3500余人。
仅163团3营机枪3连,在佳山口、西山口战斗中击毙印军133名,俘虏46名,缴获各种火炮23门,火箭筒10具,轻重机枪20多挺,长短枪160多支,通信设施18部,推土机2台,其它军用物资等无计其数。
在无名高地战斗中有力地支援了7连战斗,共压制印军火力点7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战友的生命安全。战斗中,三连里有不少昔日亲如兄弟的战友牺牲了。如:丁福后、陈三省、樊缠虎、崔集衍、李增荣、李福顺(后从机三连调到九连任副指导员)。
今天我们活着的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却长眠在青藏高原的另一个世界里。让我们向战斗中牺牲献身的英烈们致敬!
在清剿逃敌的同时,我部还抽出力量帮助当地门巴群众做好事。我们用竹管把山泉雪水顺着山势接引到老百姓家中,就地取材,用竹竿为老乡修缮房子、搭建棚子,还为群众修筑道路、整理院子。这些工作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群众反映说:“解放军才来了几天,干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我军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群众只要发现有溃逃的印度游兵散勇,就会立即结伙把他们抓起来,然后扭送到我们部队。
战斗结束后,我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无条件释放了包括达尔维准将在内的数百位军官以及大批战俘。我军这一举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
这次自卫反击作战,实现了中央军委“初战必胜”的要求,打出了国威、军威,锻炼了我军经过长途摩托化行军后,立即投入战斗的能力。
中印反击战的实践使我军广大指战员体会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很可怕,但是,一遇上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人民解放军,他们就好像鸡蛋碰到碌碡,一击即垮!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10.胜利班师
11.受到毛主席接见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