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山
文/孟子涵
早些年的时候,葛根是这个镇子上唯一上过高中的高材生。他学历高,高中毕业后便被村支书推举到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当老师。初来乍到时,倒是意气风发,立志要体谅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毕竟他是在县城上的高中。
到了学校之后,没有给他提前知会,就安排了他做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老师。“你是我们教师队伍里最高的学历了,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毕竟学生能不能学好,能不能走出这山旮旯就是看你们这些青年教师们了......”校长对葛根第一次这样说的时候,初入社会的他还觉得受到了莫大的激励,等他带完当时那届二年级又让他带届二年级时,葛老师知道自己资历不够还只能教教小学孩子,便秉着锻炼自己,积累教学实践经验为由又带了几届二年级。三四个春秋过去,葛老师觉得自己积累了足够的教学经验,便找到校长提出希望能够去五年级六年级摸索新教学方式的建议。可校长还是一如既往“你是我们这教师队伍里最......”“既然我有足够的学历,在低年级也积累了不经验,怎么不能让我去带五六年级的?”“你学历高,能更好地烘托那些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钻研精神......”葛根终于发现老校长打得一手好太极。“你就不想帮那些孩子走出这山旮旯?”“校长,咱这没啥山。”葛根说完,转身便走。也正是因为这一转身,葛根已至不惑之年,但依然任教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而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的是村支书的表侄,六年级的课则是校长外甥女的男朋友在教。
这天,葛根上课之前点到时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在结束那堂闹哄哄的语文课后,他和体育老师商量着换了一节课,他出发去孩子家里看看情况。
这个小村很小,这里也没有山。快步走倒是不耽搁多久就到。照着校长给的信息登记表找到了孩子家里,可门虚掩着,家里没大人,就看见一还没灶台高的孩子在拾掇柴火。“高春缘,不来上学,要先来学校给我写假条,怎么今天忘了?”葛老师走进一些。“我爸妈说,不要我来了,让我在家里学着做活儿。”他低着头,不敢看葛根的表情,毕竟孩子都怕老师。“不让你上学了?你平时那么认真,我是不同意的。”“我爸说我成绩不好,读书没啥用,多学着做点活儿还能填饱肚子”还是没有抬起头。葛根知道这个村子里的人家大都是这样的想法。刚想说些什么,觉得心头一拧巴,就留下一句“明天我来找你”,离开。
葛根回去就跟校长请了明天的假。第二天他早早起来,翻了翻他放在桌上的那本《万事不求人》,他出门办大事总是要先看黄历。把头发梳了疏,出门去了高春缘的家。小村没有崎岖的山路,大步快迈,十几分钟就到了。但依然高父高母不在家。凑巧,高春缘背着背篓准备去小坡上拾些干柴。“哎哎,去哪儿?”他指了指小坡,“去那边,检点柴”“你爸妈呢?”“下田。”
《万事不求人》上分明写的今日“诸事皆宜,气运亨通”,葛根看了好几次,但是今天这事故倒也没有太意外,毕竟葛老师也不是第一次被黄历骗了。
他跟着高春缘上了小坡,找了块有石头的阴凉地准备坐下,可那石头如何都擦不干净,索性一屁股坐在上面,看着孩子弯腰捡柴火。忽然乌云开始抛洒花针,孩子和葛根便找了棵大榕树避雨。
“这一阵雨可是寒意沁胸,我秋天了,”葛根有点出神。“你想不想读书?”刚出口葛根便有点后悔,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说服高爹,也不能帮他缴学费,何必说出这种豪言壮语的引导话。“葛老师,读书是不是真的没用啊?”“当然不,”葛根突然间想到了校长,“我也不知道,这世界上多得是不读孔孟的儒家。”“老师,我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孩子有点困惑“每次家里都不怎么讲话,只要来了客人,爸爸妈妈都讲话,都讲一样的话。”听了这话,这次困惑的是葛根。
“我觉得下雨不是雨,就是很多很多树,一起哭了。”葛老师觉得这句拟人句他自己都写不出来。
“看,远处的山。”顺着孩子黝黑纤细的手臂看去,是雾蒙蒙的起伏。“今天的山很浅。”“这个叫朦胧,叫做若隐若现”,葛根又觉得说成朦胧总是少了啥,“哎哎,就是你说的浅,没说错,这个就叫浅。”孩子忽略了这些他理解不了的反常行径,继续道“这些山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葛根说:“看起来好像很远,但是好像很近。”“可是我总是不相信,因为葛老师说,我们这里是没有山的。”“也许,这次老师错了吧”,这个男人叹了口气。
没人知道雨多久停的,二人多久回去的。但雨终究是停了,人也回去了。后来葛老师找了个算命的卜了一卦,说他是命中注定当老师。以前他总是对这些将信将疑,这次却深信不疑。没由来地想起书里的一句话“大风起于青蘋之末,释家以为是缘。”旋即就打趣地自言自语道:“拾人牙慧,拾人牙慧罢了。”继而他又开始舒展眉头,但依旧苦笑。
后来,他总是会在上完闹哄哄的语文课后,去一个地势稍高点的小山坡,去望望山,望着那些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山。兴许,一边望山,一边在群山起伏塑造的困境中寻找出路。即使路过的你不问他在那里作甚,他也会用你刚好能听见的声音自言自语:“看看远处的山,顺便等我的学生回来上课。”
作者简介:
孟子涵,在读大学生,热爱生活与文字,愿意做在地上的灰尘中寻找星星的人。不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身上寻找人文的精神,也对于哲学抱有极大兴趣,会被尼采和福柯的思维吸引。对于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也抱有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