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摞眼
摞眼,摞即叠的意思,就是一般指诗的中二联四句中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像物体一样(如砖头)向上叠起来了。(一般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请看上面举过的一首五言例:
词/拈/秋菊韵, (拈)
赋/慕/雁乡心。(慕)
身/系/苍生苦,(系)
情/牵/宝砚深。(牵)
看,这四个动词(拈、慕、系、牵)在同一位置(第二字处)像砖头一样向上叠起来了,即诗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叠起来。这就是摞眼。
我们再举一首七言例:(刘禹锡的《麻姑山》)中二联
云盖青山龙/卧/处,(卧)
日临丹洞鹤/归/时。(归)
霜凝上界花/开/晚,(开)
月冷中天果/熟/迟。(熟)
这一首诗的中二联是在第六字处,四个动词叠起来了。
辨别摞眼时的难点:
记住一个要点,那就是分清这个动词或形容词是不是在句子中充当了眼字。
举例如下:
牛背横笛悠嫩草,(眼为“悠”)
溪边稚女掩羞腮。(眼为“掩”)
几只白鹭闻声起,(眼为“起”)
一道清莲破浪开。(眼为“开”)
这四句的后一联,把句子缩短便是:白鹭起,清莲开。句中的“闻”与“破”虽然也是动词,但在句中占不了主导地位,所以这两句的眼分别是“起”与“开”,而不是“闻”与“破”,而且其语法结构与音步结构也不相同,悠/嫩草(动宾、12),掩/羞腮(动宾、12)闻声/起(承接、21),破浪/开(承接、21),所以,这两联便构不成摞眼之病。
律诗中为什么要规避摞眼
1、摞眼其实就是指句式重复之病,(每一句的语法结构都一样,即同构)这样便显得呆板而没有变化,不灵动,在这方面,与四平头是一样的;(皆指句式结构重复)
2、由于摞眼的形成,就很有可能出现音步相同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后三字)这样,就形成了诵读时的同一节奏,(即快板、顺口溜节奏)大大削弱了诗句的音乐美感;
3、既然同样是和平头一样,属于句子结构问题,那么我们就是要把房子修得像苏州园林一样错落有致,不能修得像小区房子那样整齐划一。
说白了,这就是诗的结构美,形式美,随之而形成音乐美。这便是为什么要规避摞眼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自古以来诗人写诗时的大忌。

怎样规避摞病
其实,想明白了,就是和规避平头病同理,上一联用过的句子结构形式,在写下一联时必须马上更换为另外的句子结构形式;特别是后三字,上联如果是12的音步结构,那么,下联的后三字就马上变更为21的音步结构;上一联用过的构词方式,在写下一联时马上更换为另外一种构词方式,这样就不会出现摞眼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