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读陈锡忠散文选《春心语思》
蔡华建
一个编辑从事写作是常见的,但同时在编辑、书评与文学创作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的人就不多,而陈锡忠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个:他编的图书荣获出版界最高奖:“中国图书奖”;他写的书评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登;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荣获“广东省优秀文学奖”。
近期,他的新著《春心语思》出版发行了,带着比花香还浓的书香扑面而来,让我感受到春的气息,也让我感受到这位50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的老作家的勤奋,令人无比敬佩。
陈老为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电视家协会会员,广东书评学会原秘书长,著作颇丰。《春心语思》与以往作品不同,它凝聚了作者在新时代中对现实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审视,蕴藉哲味、清丽飘逸,是在文学领域的一次新开拓。

本书共七辑,每一辑都有一个非常雅的辑名:“大雅容物”、“秋水文章”、“反弹琵琶”、“多彩情结”、“世事风韵”、“惊鸿奇观”、“书香有痕”。书中有对广东乃至全国文坛名家的记述,也有作者的思考与经历,或论文论诗,或哲思万物,或分享广府文化,或记述海外游历,写生活、记事入情入理,丝丝入扣,纯朴自然,读来给人以贴心贴肺的亲切感。
陈老和蔼可亲,勤学谦逊,善良优雅,他既是饱学儒雅之士,也是可爱的“邻家老爷爷”,正是这样的人写的书,你才会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好文字,什么是好语言,你会为其精灵一样的文章着迷,眼湿。
文学必须是活的,文学要向时代、历史和变动不定的人类生活人类经验开放。而一个作家的作品好,就是要以内涵深、有特色、富技巧,好语言来实现这一目的。陈老的《春心语思》恰是在此四方面切合。
陈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历史素养形成的历史视角,使他的心灵像是第三只眼睛,能辨明事物本源、本质,看透迷障幻象,看清历史方向,开掘更深的内涵。陈老在本书中,继续他以往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开设专栏的作风,写出如《无则加冕不可滥用》《愚昧也是一种“力量”》《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部首“咏叹调”》《让人感到“不爽”的字和词》等,输出他独特又新颖的观点,这些文章也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影响非常大。

《春心语思》的文章观点有深度,让读者感觉有价值,能引发读者思考甚至能够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提升认知。而这样有内涵的文章,正是依赖于陈老本人的多思考、多积累、有深度。
若说最有趣、最感人,非第一辑《大雅容物》莫属,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陈老在这一辑里,满含感情地回忆了花城出版社建社初期的创业,“此情可待成追忆”;也记叙了花城出版社的一些往事,往事入梦来;又回顾了与文学名家如秦牧、沈从文、叶永烈、陈香梅、戴厚英等的交往,与之交谈,“总是春心对风语”;还记载下与广东一众著名出版家的交往故事。
其实,写名人是很难的,但陈老却可以娓娓道来,情节生动,细节感人,似乎易如拾芥。陈老用真情用真心付诸笔端,不仅写文坛逸事,更着重于这些名人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境界,才能写得如此真实亲切、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读来意犹未尽,余韵无穷。这是陈老个人的独特的经历,是其他人无法代替或模仿的,正是《春心语思》的独特之处。
好的作品,是需要文学技巧的,而它最终通过文学性表现出来。什么是文学性,它在哪里?在一个时代的生活、感性、想象、话语和思想中,那个文学的幽灵文学的风如何闪现和吹动,这是比文体、文类等等更为根本、更为紧要的问题。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发现和发明新的文学性,需要打开城邦的门,走到广阔的原野上去。
陈老的散文,在不经意间,以其文学技巧如风一样,带着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走到广阔的原野上去了,读他的作品如同如沐春风。
《致水松》是一篇极美的散文诗,作者开篇即描述了水松的不畏风霜,倔强而从容的性格,再描写水松勃发向上、傲然屹立的形象,接着以春夏秋冬的排比段描绘出水松四季的表现,以三个并列段赞美水松,抒发对水松的热爱,最后把水松比拟成疫情中的逆行者、无私奉献的义工,提升描写的对象,激发读者对英雄、勇敢者的尊敬,催人奋进。这样的描写、抒情、提升主题,既是生活的,也是感性的,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这样的效果,正是文学技艺如无形之风拂过而实现的。

《春心语思》的文字是美的,蕴藉雅致、深藏锦绣。多篇文章用分行短句写就,增强了语言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达到含蓄隽永意境。如《诗中有理情更浓》、《微信群絮语》、《中国诗词美谭》等等。恰似一粒粒种子一样,饱满,圆润,闪耀着珠玑一样的光彩,蕴藏蓬勃的生命力。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春心语思》的文字是日常化的。人间风情,域外奇观,出版轶事、作家趣闻,清明花市等等都是写作的对象。水乡的芭蕉摇拽,城市的多变色彩,异域的海岛奇观,这些日常的景观,编织成文字的绿意。如《“珠江”情深,水乡灵秀》就奇思绵绵,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水乡的爱,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体会到环境对人之心灵的影响。
《春心语思》的文字是心灵化的。从书中随意截取一段文字,我们都能看出,那些文字一定是在陈老心灵的土壤里培育过,才有属于他的明显印记。
《春心语思》的文字是哲理化的。在书中,陈老以缜密的思考和凝练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本质,不乏钩深致远,并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富有哲学光彩的思想,带领我们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根本原理进行思考。比如他写道:“需要攀缘的藤,大都不长刺。”“皇帝也是奴隶,自己情欲和贪得无厌的奴隶。”“没有不随浪漂的浮渣,没有不随潮涨的浮名。”虽然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表象,但作者却挖掘出了新意,写出深度,令人反思。正是这些闪光的哲理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它不仅歌颂“真、善、美”;也鞭挞了“假、恶、丑”。哲理的熔铸增添思辩色彩,增强了审美力和感受力,这又是陈锡忠散文的重要特色。
如果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行于世间,是在广阔天地里耕耘,那么,陈老的哲理化语言则好比耕耘于读者的心田,进而在心坎上开放出奇芬异芳的花朵,结出硕硕的甜蜜果实,在心灵深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滋养,产生巨大的美的感染力。
陈锡忠的《春心语思》是一部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这正是一个老作家勇于思考、几十年全心致力文学创作的体现。作者的文章明显在追求有秋水般的清朗气质,追求如白玉无瑕的境界,这就是杜甫所说的“秋水为神玉为骨”的境界。也如陈锡忠老师自己所说“每个春天都有自己的花,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理美。”《春心语思》就是散文花园中一朵美丽的花,愿她永远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本文发表于《华文月刊》2022年11月号总第99期)
作者:蔡华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守护精神的家园》《家园回望月满山》。

“欲购此书,请电13609007157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