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今声散文两则
文化不高,却爱读书。年小时家贫辍学,在生产队里干“半拉子”,铲地割地大人干一垄,我干半垄。虽然手里干着活,心里却想着书里的事儿。地里干活,兜里揣着书;收工回家路上有时手里捧着书;上桌吃饭嘴嚼饭菜眼看书;晚上睡觉枕边放着书。
记得有一年夏天,看一本敢峰先生的《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入了迷,铲地时揣在兜里。下半晌天下大雨,怕浇湿了书,我急脱衣裤把书包起来坐在屁股底下。雨过天晴,打开衣裤一看,书一点儿也没湿。
看书成瘾,在我们村里出了名。有时,我仰卧草地,眼望蓝天白云遐想,有朝一日钻进书堆里多好哇!村中有位大娘戏言于我:“赶明个别娶媳妇了,和书本睡觉吧。”
那时候看书有几难:一是借书难。村中没有几个文化人,谁能静藏几册书?于是,东西二屯,不管是书是报,缺皮少页,无名残卷,只要是有字之纸,一定借来细细翻看,有良言入目,也有邪说充眼。有一回碰到一本《灶王经》,里边有一句“牛耕田、犬守夜、大有功能”,至今记忆犹新。二是买书难。农家一年四季忙,很少进城逛书店。一旦赶上有事上街,囊中又羞涩起来,只能小心步入书店,隔着柜台看看书名,闻一闻书香而已。回到家里以后,不免连做几场买书美梦。三是读书难听风凉话。往返于上工路上,歇气于田间地头,喘息于打谷场上,乘机掏出书来,急忙看上几眼,好心的长辈便教训道,庄稼人干啥得像啥,书本里能翻出来粘豆包吗?看书能解饿,谁还种庄稼?好好喘口气儿得了,要不干起活来又没得精神了。四是夜晚读书油灯熏。那年月没电灯照明,点的是煤油灯。灯光暗,烟呛人,夏夜点灯招虫蚊。一本书没看几页,油烟满屋熏。一次枕边酣读,不觉昏昏入睡。耳边灼热,翻身猛醒,原来灯燎书着连枕火。烧了半个枕头不惜,没了一本好书心疼好几天。
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却书充茅舍,越读越穷;“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却满头风霜发,满脸岁月痕。但我无悔,是书,领我走正人生路;是书,使我站在庄严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路虽曲折坎坷,书领风光一路歌。无论是缺衣时寒,还是少米时饥,只要有书相伴,心满意足。
创作于1994年8月13日
清代周容在《芋老人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种植芋头的老人和他的老伴住在江边渡口。有一天下着秋雨,一个衣着单薄的书生躲雨于屋檐下,他那又冷又冻的样子很可怜。芋老人把他请到屋里,并叫老伴煮些芋头给书生吃。书生一连吃了两碗之后,笑着对芋老人说道:“日后发达,不能忘记你们给我吃的芋头。”
十年以后,书生做了相国。一天,他偶然叫厨子煮芋头吃。芋头做好了,他吃了几口以后,放下筷子,叹道:“为啥不如从前在江边渡口芋老人煮的香甜呢?”于是,他叫人寻找到芋老人夫妇,用车船载来。叙旧以后,即请再煮芋头吃。食毕,做了相国的书生仍然觉不出昔日在江边渡口吃芋头的味道来。芋老人说:“芋头没有变,煮熟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是时间和地位把您变了。您那时空腹急走奔避,饥不择食。现在,您有精于烹调的厨师,朝廷又赐给您精美的食品。堂上常摆酒席,当然觉不出芋头的甜美味道了!”
《芋老人传》讲的是“时位移人”。
提起时位移人,恐怕谁也没有春秋战国时苏秦的体会深刻,他游说秦惠王并上书十余次,但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皮袍子穿破了,从家里带的百斤黄金也用没了,只得拖着狼狈的身躯离开秦国回家。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理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不跟他说话。但是,苏秦不顾这些,“引锥刺骨”,日夜发奋读书。过了一年,苏秦走出家门,立足于赵,约集六国合纵抗秦。他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扫街道,郊迎百里,妻子吓得侧目而视,嫂子象蛇一样爬拜跪谢。面对眼前这一切,苏秦感慨地说:“唉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以忽乎哉?”权势和富贵,对一个人来讲可不能忽视啊!
前郭县那个在公安局里为官的潘清海,被时位移到不够人字那两撇的田地,为了“孔方兄”,连同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胞弟也浑然不顾,找他办事(且不论办啥事),还得托他老爹从中斡旋。
为人既不能像食芋头书生得富贵享佳馔而忘芋头味,更不能如苏秦之亲媚俗势利,也不能如潘清海之流得势力而忘其爹。我们共产党人为官,是公众之仆,应如孟轲所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艰难困苦时,带领广大群众创业,事业成功后,不忘当初举步难,节约用度,俭朴戒奢。
创作于1995年7月7日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