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宫与太上槐
憨子
黄山宫这个名字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老同学魏兴运邀约闲逛,我恐怕至今都不知道兴平马嵬驿还有个道教圣地黄山宫。
2016年10月4日,由魏兴运邀约组织,魏兴运、谢智杰、杜景信与我一行四人以庆祝年届古稀之名同游马嵬驿,第一站走的就是这个黄山宫。
大约是上午11点,我们四人在七厂十字集中,然后乘兴平4路车,到终点后改乘兴平到晁庄的一路车至马嵬下车,然后一直向正北方向步行约一里多路到达黄山宫。
在马嵬驿远眺黄山宫
黄山宫坐落于马嵬镇李家坡村渭惠渠北。其地古称黄山。依据文献记载,老子到楼观台之前曾在此讲道,故黄山又有北楼观之称。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就山势建庙宫,供奉老子,后来成为道教早期活动的地方。据《东方朔传记》载,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穿便服出游,北至池阳,西到黄山宫。《三辅黄图》也记载:“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也”。传说武帝很孝,其母有病,他曾在黄山宫为母要过药。
以上虽有文献记载,言之凿凿,但却未必可信,姑且记之。须知道教虽然以《道德经》为其经典,但兴起东汉中晚期,创立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张陵于公元141年始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其自称“天师”,故又名为天师道。其晚辈中以张角张鲁最为有名,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了太平道,组织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张鲁在汉中建立五斗米道教政权。所以,对汉惠帝、武帝等在黄山宫的活动只能存疑。
黄山宫山门
到了唐代,陇西李氏出身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自称为老子后裔,提倡道教,改黄山宫为老子宅,大加修治。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进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视道士为宗室,在开元二十九年建玄元皇帝庙于各地。安史之乱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从四川回长安,途经马嵬时去黄山宫烧香朝拜老子,并在院内亲手栽植了一棵槐树,就是现在还旺盛生长的太上槐,推算下来至今已有1280余年。
翻过架设在渭惠渠上的便桥,北移数十步可达黄山宫山门。站在山门南眺,碧野千里,渭水中分。极目南望,秦岭巍峨,云环雾绕,其中的道教圣地楼观台与身后的黄山宫就在一条子午线上。转身未进山门,先看到山门上有一幅气势磅礴的楹联:“山门接云天俯瞰秦地八百里,道德贯古今承启华夏五千年”,对仗恭整的道出了黄山宫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
买了10元门票后我们拾级进入山门,山门口有一个中年妇女和一道士打扮的的人分坐在门内两边,身旁都放着香烛纸表。见我们进门,女的立即招呼我们:“来了,给爷烧柱香。”我们一笑而过,什么话也没说
黄山宫建在北莽原的一个簸箕形凹地之内,地形北高南低。南为三清殿,北有九宫十八洞,都就地势凿在土崖壁上,洞内供奉着道教各路神仙。进去之后看到各个洞窟有不同塑像,大概重修时资金有限吧,工艺水平差强人意不忍细观。倒是是那株传说为“束之高阁而不用”的太上皇李隆基手植的1280余年古槐最值得一看。
相传,马嵬兵变,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面对愤怒的三军将士,多情君王唐玄宗“掩面救不得”,只能“回看血泪相和流”的哀哀而去。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已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从四川返回长安,再次途经马嵬时难免悲悲切切,寻踪觅香。当时马嵬坡是一个充满乱草荆棘的山坡,随从便砍下一根槐枝给玄宗当拐杖。李隆基步履蹒跚着在记忆中的黄土坡上寻来找去,但终究却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无奈之下李隆基来到黄山宫吊唁爱妃,心情非常悲伤,就把当拐杖的槐枝插于黄山宫里的黄土中,让它代替自己常年陪伴着曾经的爱妃。或许是李隆基的诚心感动了黄山宫中供奉的三清祖师,那个根本不可能活的槐枝奇迹般成活了,并且成为参天的大树。后人就把这棵槐树称之为“太上槐”。
东侧东侧看太上槐
北侧看太上槐
西侧看太上槐
槐枝能够插活?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足为凭,但这老槐也确有千年以上历史了。只是不知何年何月因何原因这课老槐倒了下来,像一个衰弱的老人一样的斜躺着。从老槐的斜躺方向看,根部在西北方向,头部伸向东南方向,也即唐都长安方向,似乎表示着当日垂暮之年的太上皇李隆基在以手杖为惨死此地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心上人指引回归的道路,让人良多感慨。
老槐树是否真有那样的灵应之心,这当然只是后人想象而已,但这株太上槐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却非常震撼人心,让人不得不敬服槐树老而愈强,衰而更坚的生生不息精神。
从东侧和北侧看,太上槐好像斜躺着的一位老者,皮肤粗燥干裂,疙疙瘩瘩,但却神态安详,健康顽强。身上长出的几根树枝都有水桶粗细,枝繁叶茂得很像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的青少年。
转到西侧,太上槐的衰朽残年就原形毕露了。斜躺的整个树干全部是中空的,只剩下多半边的树皮,很难想象就这么一点似乎即将腐朽的半边树皮竟能支撑好几个枝繁叶茂的树股。大概是担心这中空的树身被沉重的树冠压垮,也为了帮助老槐有更多的力量,人们给树干中浇铸了坚固的水泥。
同行的杜靖信同学惊叹:“这树身都这样了,还能支撑这么粗壮的树股?”谢智杰在旁笑答:“你没看这长在什么地方?这是黄山宫的灵气。”魏兴运接过话茬说:“不光是地气,这树是吃了太上老君的不老仙丹。”
这黄山宫的灵气,太上老君的仙丹自然是开玩笑的说法,但众多的善男信女把太上槐当为神树却是真的,其近地的枝干上挂满了求福祈寿的红布条就是明证。与北面九宫十八洞里香火冷清的神仙们相比较,人们对这千年老槐的敬畏远超过了对神仙们的敬畏,哪怕这九宫十八洞里还供奉着三清祖师和玉皇大帝。
我当然不会相信太上槐是神树,但它顽强倔强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却让我不得不对它生出敬畏之心,为我们自认为垂垂老矣而吃禄待老的思想感到脸红。
2022年12月1日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网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