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龙惠兰,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武都区城关中学教师。崇尚自然,爱好旅游和文学。

作品编号:ND-PX008
天水游记
龙惠兰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一家人去天水游玩了几天。
天水算是我和老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这儿上了几年大学。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了。女儿和儿子,是第一次来这儿,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满怀向往。我们游兴很浓,游览了很多地方。

(一)游仙人崖
旅游客车载着我们行驶在去仙人崖的路上。
车内一片热闹,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谈论着,唱着歌儿……突然有人大叫:“快看,山上的景色多好啊!”“瞧,那边山头的云雾像麦积烟云。”“哇,那边的野花多漂亮。”“哟,快瞧,有人骑在马背上。”游客们带着万分的喜悦,大声叫喊,随着这些喊声,我也赶快把头伸出窗外,饱览这大自然送赋予的美景,同时也被这“仙境”陶醉了。
我们从仙人崖的后门上的山,山头一座挨着一座,山上树木成林,怪石林立,大家像一只只小鸟,从这儿飞到那儿,摆出各种姿势,用手机留下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仙人崖像一个工匠用凿子凿出的一个大窑洞(只是比农村的家用窑洞稍浅一些),一道一道的大棱像一根根椽子,支撑着铺天盖地的仙人崖。崖下一排房子之内雕塑着各种佛像,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神仙的居第,为这个地方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崖下秀色可人,游人也络绎不绝,我们在此留影后,稍休息了一会儿,又来到人工湖边。
碧绿的湖水,在远处看来与山林相接,浑然一体。此刻人声沸腾,湖光山色,成为一绝。湖水周围游人一堆又一堆,各色小吃摊上也坐满了游客,品尝各种风味小吃,辗转了好几个景点,我们也觉得肚子咕咕叫了,于是也加入了这些游人之列。
天气虽然阴沉,但我们的心情却异常兴奋,我忍不住“偷”拍下了这精彩绝伦的景观,我想把仙人崖的奇特时常“带在”身边,为我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和欢乐。

(二)登交龙寺
游玩了仙人崖,旅游大巴又把我们送到了交龙寺。
交龙寺虽没有仙人崖那样巧夺天工,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那种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的气势,确实让我这个“胆小鬼”折服。抬头望它,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
从仙人崖回来,我们已有点儿疲倦,往交龙寺直入云霄的八卦阵那儿去,上那一百三十四级台阶时,才发现我好困,我的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了,满头满脸的汗水,整个人就像刚从澡堂子里出来一样。为了给自己打气,我一个劲的数着台阶“一,二,三,四,五......一百三十三,一百三十四。”终于爬上山顶了,我出了长长的一口气。眼前顿时一亮,好空阔的地方,站在山顶上那种一览无余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刻的疲劳已烟消云散。看着远处的山峰,抚摸脚下的土地,清新的空气把我的思绪带上了蓝天,跨上了云头,飞入茫茫无际的天边。
我站在八卦旁,看着这个神秘的地方,心中有着无比的感慨。我们想在此拍照,那个主管人不让拍此地正面照,他也没有讲缘由,我们也不好问,只好从侧面拍了一些,心中残存了一丝遗憾。
这儿的建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是鲁班爷爷留给我们的这项传统技艺。你能把它想象得有多美就有多美,有多奇异就有多奇异,总之,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无法用一言半语来表达出来。
下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只好返回,然而心中总存有一丝依依不舍的感觉。

(三)上麦积山
第二天,我们特意去了麦积山。
麦积山,对我来说,已向往很久了。
我们来到麦积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积山石窟。我们先登上石窟台阶,太陡了,吓得我这个有“恐高症”的人瑟瑟发抖。我们七拐八拐,上上下下的,一个一个的观看了那些石窟,心中感慨万千。在来时的路上,听游人们说麦积山的来历:是由“麦垛”积成的山。我虽疑惑,但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然,最让我感慨的还是那石窟和佛像,大多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杰作,有好几个曾被宋人修缮过。虽然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有的佛像已不完整(有的缺手,有的缺脚等),但是那逼真的外形和丰富的“表情”仍会让你概叹万千。你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你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己的祖先而骄傲。
确实,事隔千年,那时的人们,虽说生产力比以前发展了,但和现今比起来,仍是天壤之别,他们仍能造出那样的奇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佛像好多都是用泥土和麦纤塑成的(从残垣断臂处可见),表层涂上了一层石膏,有的是用石头雕成的,表层上也涂了一层石膏。我不敢想象,那么简陋的工具和设备,他们怎么能做出如此名流千古的杰作。如果说用今天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来做,那还能说得过去,可是那时他们却能在悬崖峭壁上塑雕佛像,那真让人难以想象。
可是,现今有的不肖子孙,却不懂得珍惜祖先的遗产,总是利用一些罪恶手段,想方设法破坏文化遗产,如倒卖文物,偷运出境,让我们的文明成果流落到老外手里(许多中国珍宝都在外国博物馆陈列),这是祖先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的耻辱。麦积山石窟也不例外,好多窟中文物都不完整,也许是被不法分子破坏的。

(四)访南郭寺
第三天, 朋友开车带着我们来到了天水南山脚下,南郭寺门口。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秦城区罗玉小区附近南山上。它被浓厚的优羲文化氛围所笼罩,不仅有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而且有着古文化的熏陶。寺庙位于山顶上,我们沿着公路盘旋而上,整片地方风景秀丽,色彩迷人。
我们很幸运,在南郭寺内遇上了一个专门研究天水古典文化的专家教授——周老先生。他今天给天水师范学院的同学们当导游,于是我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寺庙门口正殿有一块匾"第一山",是米芾题的字。店内坐着“大肚子,笑呵呵”的布袋和尚——弥勒佛。为什么把它塑在山门口?周老先生说:“弥勒佛度量大,能包容天地万物间的一切是是非非。”殿后与弥勒佛相背而坐的是护神卫士。院中就是著名的南山古柏。相传约2500年,属春秋后期,所以又叫“春秋古柏”。这一古柏分为三枝,据说是唐代大将秦琼等人在此地一游时,把马拴在古柏上,由于坐骑很烈,将柏树枝撕裂为三,同时在天水北道还出了著名的“马跑泉”。和古柏同根而生着一颗小叶朴树(约300年),它的根寄生在古柏的朽根上,并包围了古柏的根,对古柏起了天然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两棵,一棵是卫茅,一棵是龙爪槐,都约300年了。这棵龙爪槐生长着像龙的爪子,很奇特,栩栩如生。
左面还有诗史堂,堂内有杜甫雕像。堂柱上有“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听人们说来南郭寺的学子们都要拜一拜“诗圣”,写作时就会突发灵感,写出好的文章来。虽是传说,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对诗圣的崇拜敬仰之情。
周老先生不顾天热,站在大太阳底下给我们讲解了半个多小时有关杜甫在秦州的情况。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秦州待了三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他做了117首陇右诗,其中包括了秦杂诗20首。他游玩了许多名胜古迹,并写下了诗篇,其中就有一首写了南郭寺“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的名句。这些都让杜甫及唐文化的辉煌永远扎根在天水人民的心中。
周老先生学识渊博,考究深厚,仅仅从他给我们一番讲解就可以看出。他慷慨激昂,对不良现象,对破坏文化古迹的行为深恶痛绝,比如他对一个香港游客的评价,解说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都很有煽动性,一下子就激起了我们这些人的爱国激情。

(五)逛伏羲庙
我们还有幸去了一趟伏羲庙,瞻仰了天水的伏羲文化古迹。
伏羲庙坐落在天水市秦城区西面居民区,占地不大,但很有特色。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碑上“羲皇故里”四个大字,紧接着左边有伏羲功德碑及碑文,右边有一棵唐槐,粗壮古老,距今有一千多年。再进去是无梁殿,殿前有几棵古槐,都是唐宋时期的。有一棵两支分叉,两支都很粗壮倾斜,要是没有钢架支撑,肯定就要倒。至今人们也没有解开两支被劈开之谜,有人说是雷劈的……这些古树上都被贴满了红纸,并被火烧的坑坑洼洼。据导游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庙的祭祀日,在这一日,这几棵古树要选一棵做“值班树”(这天早上,那棵树落得叶子最多,那棵树就为值班树)给人们看病,人们哪个部位疼痛就在树的那儿贴上红纸烧了,据说病就好了,因此树枝被破坏,现在用铁栅栏围着,进行人工保护。无梁殿左右分别有钟鼓,在祭祀那天才敲响它们。殿内正中是伏羲塑像,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他身上的衣服似蛇身上的鳞片,他手上掌着八卦,塑像两边分别是“四大像”(马头、鹿角、鸟翅膀、鱼身)和一个八卦图。殿壁上都有是伏羲女娲的壁画,记载了人类起源,钻木取火,穿衣吃饭,住房……表明了人类的进化进程。殿门两旁分别是三龙戏珠,鹤息松下和鹿戏松下;无梁殿后面是太极殿,很古典,很有浓浓的羲皇故里的文化氛围。
我们运气真的很好,碰上了一个导游小姐,听她的介绍后,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伏羲文化的内涵,原来知道的只不过是皮毛而己,这一趟游玩真是收获不小。
这次天水一行,收益很大,于是做一篇浅记,以便将来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