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那些事儿

天若有情天亦老!岁月想要冷落直至遗忘一方天地,总是无情且残酷的,不管那里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繁盛。水天一色抑或沃野千里,马蹄没草还是人声鼎沸,当那些过往渐渐消散一如繁华之落幕,谁还记得幕布之后的挣扎与嘶吼?萎顿苍白取代了胭脂胜雪,历史也便成为简帛之中只言片语的冰冷叙述,若要重温就好比是隔着层层面纱去窥探佳人真容般朦胧,刚有了一点点眉目倏忽间又是雾锁烟迷,像萦绕祁连山顶的晨雾霜露,又如滔滔而去的黑河水流,无语静默的迷雾中令人思而不得,常有云深不知处的困惑。
巍巍祁连山,苍茫天地间。这条终年白雪皑皑神圣巍峨的山脉从远古矗立至今,为大西北增添了无数传奇,滋养着万物生发和延续,同时也赋予了西北人山一样的沉稳和敦厚。祁连山脚下的张掖市,一座拥有着五县一区人口128万的内陆城市,按照当今时兴的叫法归类应该在六线之外。据说在古代,张掖曾是与今天的北上广一样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线大都市,是商贾云集经济发达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更是国家命门、天下咽喉。这一切都得益于祁连山的慷慨馈赠,为这片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流,和适宜聚居的生态环境。
祁连山脉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西部边境,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称南山。祁连山脉自西北至东南走向,包括大雪山、陶勒山、陶勒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山、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海拔多数在4000——55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谷间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祁连山西段由走廊南山、黑河谷地、陶勒河谷地、疏勒河谷地、哈拉湖盆地、陶勒山等一系列山脉与宽谷盆地组成。疏勒南山以东的北大河、黑河、疏勒河、大通河、布哈河等五河之源尽皆出自祁连山脉。而祁连山的西段在张掖市南部全程沿线东去,与这片土地相伴相生不离不弃,让人很好奇她对张掖仿佛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沉和眷恋。
事实上也是如此。张掖因为背靠祁连山、侧倚黑水河而得天独厚,成为名副其实的依山傍水之地,也因此占尽了物阜民丰的先天条件,比之河西其他地市更为肥沃富庶。民国诗人罗家伦游览张掖后写出名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张掖因此便得了一个“塞上江南”的美称。
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甘肃历史看河西。这个说法由来已久,要看河西走廊的历史还得从祁连这座母亲山说起了。
“祁连”二字由匈奴语音译而来,是“天”“天神”的意思。据《山海经》记载,西北一带在上古和远古时期称为大荒以西,这里生活着犬戎一族,犬戎族长着犬类的形体却有人的面孔。不论是来自想象而作,还是人们基于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所致,那个时期即便的确有这样一种半人半兽的物种存在,也都是在间接说明西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人们依山傍水聚居生活,因此才滋生出了最早的游牧文明。祁连山是西北地区的母系山,几大河流发源于此,她养育了这里的万物生灵,所以在当地人的语言和认知当中,祁连山一直都是神圣不可仰望的圣地,与“天”一样神秘又崇高。
其实,在这条山脉得到“祁连”这个名字之前,她还有另一个振聋发聩的响亮名号——昆仑之丘(与新疆的昆仑山没有关系)。关于昆仑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和猜测,至今还是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及网络游戏中首选的地域。不为其他,只因这里是神话传说中万仙来朝、万世先族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被人们熟知的西王母和瑶池仙界的故事都发源于昆仑。西王母是存在于神话中最早的神祇之一,她的传说要远远早于三皇五帝,早于我们已知的五千年文明之前,除了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或许再找不出与之比肩的早期神话人物了。因此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是发源于西北,然后自西往东流传到了中原的。
河西走廊的传说很多,有些见诸于书籍文献当中,有一些却流传在民间经过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有文献记载且得到证实,或者说大众普遍接受的我们称之为“历史”,没有确凿证明但也同样被大众认可的便是“故事”了。而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里,先民们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的原理,和理解不了的自然现象,以及对物候演变规律无法推理的事物,便只能通过假设和想象来说明,由此就衍生出了“神”的理念,“神话”故事也便因此广为流传。
华夏文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年代距今五千余年,但是人类文明远不止五千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五千年前的人类是什么样子,他们从哪里发源,又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才得以传承呢?不知道!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史学家们说在那之前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所以没有留下可供考据的记叙,甚至将五千年前的历史统称为“蛮荒”。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蛮荒”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那些神话传说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历史提供了很多借鉴与佐证,虽然不能作为史料去看,但从中可以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随着人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断探索发现,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当做“野史”来看待的,譬如西方人,就从他们的神话故事里追溯到了一部分史实,且被不断证明。当然,很多人还是觉得神话故事仅仅只是传说,认为不足可信,学术界也为此众说纷纭一直都在争论。
不可否认,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神话传说是当做历史来信奉的,这一点在《山海经》中有所体现。除过这部奇书中收录记载的那些故事,古中国的山川地理和风貌民俗与现在的地貌、地名有着极大的相对应的关联,应该将之看做地理书籍更符合事实。而细读典籍发现,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后来有文字的历史记叙,都在佐证一个事实,那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最早起于西北。
在《山海经》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的地名——昆仑。与之相伴的是西王母的一系列故事和传说,再到后来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黄帝轩辕氏求援昆仑,后裔求仙药,以及更迟的周穆王瑶池相会等等传说,都无一不在说明,中国西北是华夏文明和古人类的发祥地。而昆仑这个地方,有着最早的人类出现。
昆仑到底在哪里?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昆仑山吗?答案是否定的,古代的昆仑和现在的昆仑山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今天的祁连山,这在《山海经》中能够得到证实。《山海经》中有所记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这个方位是从“西次三经”而来,“西次三经”中的第一座山叫崇吾山,在今青海茶卡盐湖附近,从茶卡盐湖往西南四百里是什么地方?而这里又说道“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窰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鄢渊”指出了比较具体的方位点,根据信息再结合现今考证结果,我们框定了一个位置,便能得出结论,昆仑之丘正是现在河西走廊一带的祁连山脉,其中心点就在今天的张掖。
在称之为“上古”的时期,祁连山一带并不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样貌,而是草木茂盛水泽连绵适合万物生长繁衍的地方。“西次三经”中又说赤水、洋水出自昆仑,而黑水也源自昆仑之丘。我们都知道,西北的黑河发源于南部祁连山区,从莺落峡进入河西走廊,于张掖市城西北10公里附近,纳山丹河、洪水河流向西北,经临泽、高台汇梨园河、摆浪河穿越正义峡进入阿拉善平原。那么,便不难得出,昆仑之丘就是今天的祁连山,这就为张掖的过往和演变增添了无数传奇的色彩。
说到昆仑,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西王母。“大荒西经”中再次说明“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西海的南边,流沙的旁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的大山就是昆仑丘,而这里居住的一个人名叫西王母。此时的西王母形貌似人,长有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住在山洞里,也还是半人半兽的样貌,可见书中描绘的时期非常久远,远到人类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的样子。此处记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方位,再次佐证昆仑之丘是今天的祁连山。弱水之畔、昆仑之巅,祁连山的天池边上正是西王母的居住地。祁连山张掖段至今还有一方天池,据说就是西王母飞升之后遗留下来的。
后来,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西王母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名称,而是一个部落,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统称。这就更能说明,在远古时期的西北,有着大量的人类生活,且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文明,这个国家是母系氏的人口体系,所以奉女主为王,因为在西边就要称作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说,昆仑虚位于西北地区,是黄帝在下界的都城,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并有开明兽镇守九门,百神居住在八个方位的岩洞中,如果不是后羿那样有本事的人,是无法攀上山岗岩石的。这给我们透露出的消息就更为显明了,那时候的西王母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被尊为了神祇,但他们还居住在岩洞里,对自己属地的安全防卫有了意识,不想被外界打扰或者侵占。至于开明兽镇守九门,弱水之中还派遣了窫寙(yayu)神兽巡游防护的传说,都是在向外界传达“我不好惹”的信息,应该是自保的一种手段,也是最早的基于安全考虑而主动组建军队守护家园的一种体现了。
这里的描写显然是在五千年内了,黄帝已经成神,将昆仑当做了仙界在地面上的都城。黄帝什么时候成神的?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黄帝是一统天下之后飞升成仙的,而在他和蚩尤大战中,西王母曾收到黄帝向其求助的请求,派人支援一举击败了蚩尤而天下大定,之后才有了黄帝求经崆峒山得到广成子指点成仙的传说。既然受教于广成子才飞升,而后又坐上了天帝的宝座,那他势必就要晚于西王母很久了。所以,在天帝将昆仑当做下界都城,并且有组织有规矩地开始守卫不让人轻易靠近的这个时期,与《山海经》中第一次提到西王母时早就不是一个年代了,中间隔了多久说不清,但一定很久远。
随着黄帝成为天帝而得到无数人供奉信仰,西王母也终于在道教“神仙谱”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众女神仙之首,有了十分详尽的介绍。葛洪《枕中书》记载,西王母是原始天王与太元玉女所生的天皇,而她则生了地皇,地皇生人皇,西王母便被当成了女娲一样的造人始祖。三皇的说法有很多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分别指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由此可见,西王母即便没有创世神的壮举,她的存在年代都远在黄帝之前非常久远的年代。
且不论西王母与黄帝还是周穆王之间那些几千年来都牵绊不清的关系孰真孰假,也不去计较半人半兽的西王母如何进化成了天上地下、四海八荒的第一绝色尊神的神秘过往,这座孕育万物的山脉是否仍然叫做“昆仑丘”都不影响我们对她的尊崇和仰视,也不影响我们在这里找到上古和远古时期人类在西北活动的实证。尽管来源于神话志怪的传说,但不可否认有着口口相传的真实部分,神话传说具有的魅力和奇诡色彩亦是人们追溯生命起源的一种美好寄托,对历史的研究和文明的探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然,也为我们记叙这座与河流山脉相依相伴的城市历史的演变找到了更为详实的一手资料。
张掖的名称得自后世,并不代表在那之前他就不存在,就像昆仑丘虽然现在不叫这个名称了,但谁也不能否定她亘古屹立在这里的事实,以及她千万年来不断蕴育生命为我们得以延续而提供滋养的恩泽。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