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核酸检测机构核子华曦,似乎一直都在受到“特殊照顾”。

有媒体称,核子华曦实验室曾数次违规被罚,甚至还曾涉嫌伪造核酸检测结果,但却依旧能屡次中标。不仅如此,在过往的数次被罚经历中,对核子华曦的处罚也只能说是小打小闹,不痛不痒。

在一份媒体整理的《核子华曦相关实验室被罚情况》的图表中,从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25日,对核子华曦有据可查的处罚多达12次,其中不乏有“谎报检测结果”“伪造医学文书”“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严重违规行为。
但从处罚结果来看,核子华曦受到的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罚款50000元”,对于日入斗金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

正所谓新闻要对比着看,去年陕西的一对菜贩夫妇,因为卖了5斤不合规的芹菜,收入20元,被相关部门认定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涉嫌经营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食品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对其做出6.6万元的处罚。
还有前段时间,辽宁两货车司机未对行程报备被判刑4年,新闻报道称“被告人贺某某和韩某造成绥中县183人被感染,7865人被隔离,全县陆续划定34个封控区、管控区和重点防范区,启用隔离场所61家,绥中县财政共支出各项疫情应急处置费用约1.55亿元。”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核酸检测机构违规导致疫情传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损失?该判多少年?
一个是小摊贩,一个是业务遍布全国的核酸检测机构,一个售卖经营农产品违规,一个核酸检测业务违规。哪个性质、危害性更严重?从大众感知上来说,无疑是后者,但从处罚结果来看,虽然所处行业领域不同,但这样的处罚对比,反差过于明显。
疫情的变化让我见证了魔幻的现实,也让我们越来越糊涂,为什么有的人过得那么卑微,有的人却不愁钱花?
如果这只是个人对个人的差别,那么顶多是人的区别。但行业与行业之间,似乎也泾渭分明。
深交所创业板上,一家公司提交了上市注册申请,在特别的时期还能够上市,是了不起的,也是让人瞩目的。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可令人意外的是,上市这两个字,只是这家公司平平无奇的其中一个特点。另外几项特征,
更是让人诧异!
你看过这家公司的诸多特点,你就会把该公司创始人称为人生赢家了!
这家名为达科为的公司是售卖核酸采样管的,或许是它比较专一,所以公司售卖的产品只限于这一项!虽然产品单一,但盈利可不简单!仅半年时间就卖出了2000多万只采样管,账面应收账有2.4亿之多!

特别的时期,对于核酸采样管的确是有需求的,或许是这家公司抓住了时机,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却有那么些不寻常,最大的只有27岁,最小的出生于2005年,这是妥妥的未成年人啊!
未成年人的公司即将上市?怎么听怎么玄乎!

然而事实却摆在了眼前,让你我不得不信服!
不得不说,这一群年轻人的确抓住了时机,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只是不知道这未成年人是怎么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之一的,又是否符合公司上市的硬性条件?
说实话,在我看到这则消息以前,我一直以为这种采样管不过就是普通工厂制造,跟塑料桶、塑料椅子一样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无非是做塑料的时候记得用全新的原材料。
这样的东西也能上市吗?上市了是不是意味着这家公司的销售模式还能走很远?如果有一天不需要核酸了,那么该公司又将如何发展下去?

我实在不能理解,单一销售核酸采样管,到底是忠诚呢,还是愚钝?因为我总相信疫情是会过去的,所以对于这样创业的模式,尤其这种产品唯一的公司,没有太多好感。
如果采样管只是在检测核酸的时候有需求,那是否意味着这样的日子还将无限期继续下去?可当病毒在改变,我们的应对也应该有所调整了。为何它一个小小的制造核酸采样管的公司竟还去寻求上市?

以前有天灾人祸时,都会开仓放粮,救济劳苦百姓。疫情让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也让一些私营业主坚持不下去,他们是无数个寻常的我们,为柴米油盐发愁,也在担忧车贷房贷,生活是现实的,压力也是现实的。
但在这样艰难的大环境下,也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弯道超车,卖菜、卖采样管……
【整理于网络 作者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