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刀向木镌兵史 刻痕叠印大路情
王秉良

张衍海
张衍海是一个兵。“兵”可以是战士,也可以是武器。张衍海身上,烙印着这两重含义。
他首先是一个铁道兵。张衍海1969年入伍,到1984年随铁道兵集体转业。15年的军戎生涯,以及直到退休甚至退休后都在为这支队伍“服役”,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兵。40多年,足迹随着这支队伍踏遍千山万水,虽不是东征西讨,浴血疆场,却也是拓路四方,壮游天下。
作为兵,前进是他的唯一的选择。40多年来,张衍海就像过河卒子一样有进无退,勇往直前。少年时即积累了美术功底的他,在部队从1971年开始美术创作。1972年起,作品开始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其后的1974年和1976年,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1979年,他参与了第一届大路画展。1989年,他和中国铁建14名考生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成为学生党总支书记、班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六部委联合授予他“全国自学成才奖”,这个几年颁发一度的奖项全国只有50人获奖。两年一届的大路画展如今已经举办了17届。岁月更迭、人事变幻,当年的画友们许多都已离开,而每届却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唐代孟棨《本事诗》中写道:“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写的是“诗史”,而张衍海用自己的刀笔,总在自觉地镌刻着铁道兵、中国铁建的历史。他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艺术地反映铁道兵各个阶段重大建设工程的壮美画卷。反映铁道兵在解放战争中“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为新中国开路》、反映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抢修铁路的《打不烂 炸不断》,反映青藏铁路建设的组画《天路》、反映高铁建设的《新的期盼》……,面对这些作品,人们无不为铁道兵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所震撼,为铁道兵战天斗地、以苦为乐的精神所感染,更为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

张衍海版画《为新中国开路》
张衍海的版画注重“刀味”、“木味”、“印味”、“纸味”的有机融合。这是需要在版画制作的每个程序中都以艺术的手段来呈现才能综合实现的。这好比一件精美瓷器的烧造成功,需要坯料制备、制模、施釉、装烧、装饰等多重工序的完美配合才能实现。
张衍海的画稿通常就是酣畅点染、着情敷色的重彩水墨画。自然的独特观察,以手绘彩墨的方式,运用水墨画用笔的点、染、皴以及与之相应的积墨遍数和色彩的层层覆盖来营造画面。他以极大的热情将画面视觉元素感性化,凭借他驾轻就熟的套色木刻技艺,展现出肆意的灵感、跃动的心情,从而由表及里地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张衍海以对铁道兵、中国铁建全身心的爱来创作。他不仅是画家,也是作家、诗人。他既是中国美协会员,也是作协会员。加之身上承载着丰厚的建设生活,胸中有沸腾的澎湃诗情,所以他的画情景交融,动人心魄。著名美术评论家孙美兰曾给光明日报撰文评论张衍海的版画“诗与画交融,以神奇的美取胜。”
张衍海的前进,也是在与时俱进。这既表现在他创作题材的历史递延性,更表现在他艺术技巧、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提高上。他早期的画作,以鲜明的色调、欢快的激情表现着理想主义的主题,和那个时代的精神境界高度契合。近年来的作品,刀法更加繁复、构图更加博大、设色更加明快,传递出雄浑大气、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在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今天,可以说,张衍海的刀笔描绘的,是一曲中国进步的时代华章。
张衍海说:“一个艺术家,不能没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人,也做不了诗人。”“这里并不遥远/我从未将这里视为荒原/感觉就像我的胸脯/我从心窝出发/在脉管里走/到了这个地方/回头一望/已过万水千山”这是张衍海2004年在去青藏铁路采风时所作《回望可可西里》中的诗句。
铁路建设者拥有世间最广阔的车间工厂,也无处不是张衍海的广袤画室。40多年的创作历程,他以一支秃笔与世界对话,用一把刻刀让生活留痕。
60岁后,在一些人是应该“着陆”、“安度”的年龄,而他选择的是起飞,到北京设立工作室。捏刀向木、放刀直干,青春的光焰在刻痕、在画笔下绚烂绽放。

“比骨头还硬的钢/以板和钉的形态/嵌入体内/埋下继续担当的信心/是的/就为担当/这个部位必有的责任/在大脑之下/于手足之上”这是他因意外摔伤锁骨手术后所写的诗句。铁肩担当,是一个老兵永远炽烈的信念。
也正因此,他的画作脚踏深沉厚重的现实土壤,融汇意气飞扬的诗家情怀,意境深远,气魄宏大,活化着铁道兵、铁路建设者的精神形象,展现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图景。
作为兵,战斗的就是他的使命。年过花甲的他,秉持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创作理念,抡刀上阵,勇往直前。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传承。中国当代版画一开始就是战斗的艺术,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最早号召拿起刻刀利用版画宣传革命。因为版画图像语言感染力强、可以大量复制的特点,更适合战斗的需要。鲁迅主办的“木刻讲习会”学员、原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先生就是张衍海的恩师,李桦先生生前对张衍海厚爱有加,多年来给予他亲切的教诲和指导,曾亲笔题写“在野之马,志驰千里”的条幅送给他。
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二为方向”和现实主义的理念一直是张衍海艺术创作中的指路明灯。2015年岁末,张衍海在给远在工地工作的儿子的信中写道:“从抗日战争起,咱家几代人都是共产党人,都曾穿过军装扛过枪,当抗联、当八路、当解放军,有的死在打鬼子的战场上,有的冲进解放全中国的炮火硝烟中,刚解放时你爷爷已经身为高官,他却抱病领命,带领一大群热血青年从东北大城市远赴青藏高原边缘的柴达木盆地,在那里开发油田,为新中国建设输送“血液”,最终,他是倒在那里的。十年前,你父亲为把青藏铁路建设场景搬上画面,追随建设者的脚步去青藏高原采风,路过柴达木盆地的时候,不禁满含热泪,朝你爷爷倒下的方向长跪不起——知道吗?我跪拜的,就是一种情操、一个魂灵、一例纯粹的爱国主义典范!你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你应该知道,你们这一代青年,你们这些面对带有镰刀斧头的红色党旗宣誓过的新党员,在现在和未来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版画是印痕的艺术,间接性和复数性是它的两个特征。”张衍海的一直强调版画创作中“刻痕”的理念,他认为这是版画的基本特质。一些人偷换概念,采用丝网印刷等版画技术复制艺术作品扰乱了原创艺术,还有一些人不用刻刀,不择工具随意弄些“痕迹”,就打着“前卫”的幌子来混迹版画之列。这都是张衍海极力反对的。他尤其深恶痛绝的,是时下一些泥沙俱下、腐朽堕落的思想行为和艺术风气。他说:“版画是一种世界流行的艺术语言,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如何更好地丰富版画的艺术语言,使之走进时代、走近大众,是摆在所有版画家面前的一道必须去思考和完善的命题。从事版画创作,必须要有一颗虔诚之心,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操之过急,不要被一些江湖杂耍式的玩意儿所蛊惑,更不能让那些所谓的‘艺术快餐’给坏了胃口。真正的版画,是对时间的一种敬意,也是对信念的一番坚守。任何投机取巧的捷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都不会长久。”
红色的血液,燃烧的信念,给他的作品注入了强悍的灵魂,也使他无畏地和一切假恶丑现象战斗。他利用网络,大声疾呼,号召“所有有良知的艺术家,应该集结在为人民服务和对历史负责的旗帜下,以笔为号,以刀当戈,奋勇地、自信地进行反击!我们需要一些返璞归真的东西,需要以正压邪,需要以真驱假,需要以美比丑,让更多的人去感受真实、发现美丽、辨识虚假、鞭挞丑恶”。
前进为了开拓,战斗为了捍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张衍海始终以几柄刻刀,雕铁道兵历史;用一支秃笔,写大时代变迁。中国铁建如今征战五洲,而张衍海也在鼓刀奋进,继续镌刻着这支队伍永远向前的光辉历史。

作者王秉良,河南延津人。“具象中国”油画双年展和著名铁路美术品“大路画展”学术主持人,大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学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
槛外人2022-12-3